對于袁崇煥,我是典型的粉轉路,從一個英雄,降為想有所作為,但志大才疏,又遇上一個急躁猜疑的崇禎,成為悲劇的明晚期官僚。我對老袁轉路不轉黑,是因為我知道,我比他多了三百年的知識和見識,我看到歷史,不僅比他多三百年,而且視野比他更寬廣,知識體系更不是老袁可比的,三百年了,我們早就不是老袁那水準那眼光了,他有他的局限性,這可以理解,但現代人真沒必要把自己限縮在他的層次。
關于“五年平遼”
“五年平遼”,在晚明那個政治體系,在晚明那個財政體系,在晚明那個內憂外患的局面下,以袁崇煥的才智和能力,以及他提出的策略,那是根本不可能實現。
袁崇煥的兩大主張:一堡壘防御,二拉攏蒙古。
可惜,這個兩策略都是不可行:
一堡壘防御,我們可以想象,大明是一個寶庫,關寧錦是寶庫的大門,長城是寶庫的圍墻,你把大門修的再堅固,那也是沒有意義的,圍墻太長,不可能處處修成大門那樣,事實上,后金從己巳之變后,從長城的不同關隘,五次破關,劫掠各地,滿載而歸,關寧防線并沒有起到什么作用。
后金是騎兵,長城太又長,根本守不住,到近代滿清對列強海軍也是如此困境,海岸線太長,列強海軍可以從任何一處突破,這算是因果報應吧。
唯一合理的戰略是,在二線,組建強大的機動騎馬步兵團,對破關后金兵進行尾隨和干擾,在其回撤時,利用其物資過多,人員復雜,行軍速度緩慢,機動性不足的弱點,進行打擊,不讓后金把搶劫的物資和人員帶出關,后金得不到補充,衰落才有可能。
二拉攏蒙古,怎么拉攏,后金是威逼,用刀子說話,然后逼著他們獻投名狀,帶著他們一起搶劫,明朝有什么能力阻攔這一歷史進程呢。沒有武力支持,如何擋住敵國吞并盟國呢,歷史上沒有先例,中日甲午戰爭,日清爭奪朝鮮,滿清好歹還與日本打了一仗,如果明金爭奪蒙古,明朝敢為蒙古打仗嗎,不敢打仗,蒙古又怎么可能支為明朝擋刀呢。
題外話:許多人都一個誤區,好像在兩強中間,不選邊是最優選擇,他們認為兩強相爭,都要拉攏盟友,不選邊就可以左右逢源,兩邊得利。
這是弱者的相像,弱者沒有處于強者的地位,思考方式是完全從弱者的角度出發的。只要換個角度想一想,如果你是強者,你會相信不選邊的盟友嗎,你會信任蛇鼠兩端的伙伴嗎,你會怎么做。逼壓其選擇,削弱其力量,離間其關系。想兩邊靠,那是哪一邊都靠不到的。
三,五年,五年平遼不成功,許多朋友都認為是因為崇禎沒有給袁崇煥五年的時間,但是,號稱“五年”就能解決后金問題,結果,一年多,后金軍就打到北京城下了,以前沒有過,以后也沒有過,就在袁崇煥主政防御后金時,后金軍空前絕后的打到了北京,雖然其后,后金軍四次入關劫掠,但再也沒有攻擊北京了,不能不說,只有袁崇煥督師時期出了“奇跡”,只有袁崇煥出了這個風頭。
正因為這個“奇跡”,朝廷一定要追究責任,也必須追究責任,而第一責任人,就是薊遼督師袁崇煥,殺頭是過分了,但撤職是合理的處罰。所以,根本不是什么崇禎不給袁崇煥“五年”時間,而是袁崇煥沒有給崇禎五年時間。
關于廣渠門
廣渠門之戰,被許多朋友樹立為袁崇煥的軍事才能的代表戰,甚至說是以少勝多,打敗了后金主力,是晚明時期,明軍最輝煌的戰績。
之所以許多朋友認為袁崇煥帶領的關寧軍打贏了一半的后金主力,他們的根據是《滿文老檔》里羅列了后金分兵后,帶領后金進攻關寧軍的是四大貝勒。
《滿文老檔》記:“二十日,大軍起行,汗營於北京城北土城關東隅,兩翼兵沿東北隅立營。哨兵來告,了見明兵集德勝門等語。汗隊率右翼諸貝勒,領白旗護軍及蒙古兵前進。又告了見東南隅有明兵集結。隊遣愛巴里、索尼、白格依傳令。左翼貝勒莽古爾泰、臺吉阿巴泰、臺吉阿濟格、墨爾根戴青、額爾克楚虎爾、臺吉豪格率白旗護軍及蒙古兵前進。”
他們認為左翼有四個貝勒就代表了四個旗的兵力,加上蒙古兵,就是滿蒙十旗中的一半兵力。
當然,這是完全不符合軍事原則。
己巳之變,后金軍從遼東大范圍機動到蒙古,從大安口,井口關等地破關,輕軍奔襲北京,戰略非常大膽,但風險也是非常大的,明軍野戰不行,但守城并不弱,背城而戰,有巨大的優勢,后金軍第一次在北京這樣的堅城下作戰,面對堅城,后有追兵,沒有糧草,不可久戰,這種局面下,皇太極必須速戰速勝,力圖威懾明軍,以方便其后續劫掠和回撤,所以,他不可能平攤兵力。
事實上,在《滿文老檔》的同一段中,也明確寫著:【汗曰:“令我炮手近前發炮火。俟敵官炮畢,蒙古兵及紅旗護軍由西面進擊,黃旗護軍,由側面沖入。”於是,按所授方略,兩路進擊之,填擁於狹隘處,盡殲之。其遁出者,汗復遣御前兵,盡斬之。】
這段說明,皇太極率領的右翼,不但有白旗護軍蒙古兵,還有火器營,紅旗護軍和黃旗護軍。
而在左翼四貝勒,《滿文老檔》同一段的記錄是:【貝勒莽古爾泰,分兵為三隊,臺吉阿巴泰、臺吉阿濟格及墨爾根戴青、臺吉豪格率兵前進追殺,時明伏兵四起,前進之四貝勒兵,即行友擊追殺。貝勒莽古爾泰、額爾克楚虎爾及隨行軍士、屢敗明潰卒來犯。巴克什烏訥格、額駙蘇納,率蒙古兵擊敗另外三隊兵。】
這里只有“兵”,“蒙古兵”,“軍士”,而沒有最精銳“護軍”了。
如果相信史料,我們可以猜想,皇太極是把全軍的精銳集中在右翼,全力打德勝門和滿桂軍,而讓左翼軍對關寧軍進行牽制進攻。這也符合正常的軍事原則,也符合皇太極的軍事水平。
綜合來說:袁崇煥帶領大明用重金堆出來的精銳,在背城作戰中,小贏了后金偏師。有戰功,但算不上什么大功,更談不上“輝煌”,當然也代表不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對戰局影響也很小。
關于“志大才疏”
才能這東西,就簡單的二條,一改變環境創造價值,二順應環境創功立業,如果天天抱怨環境不好,領導無能,那就是志大才疏。
袁崇煥主政薊遼以后,在近一年多的時間里,幾乎只干了兩件事:一殺毛文龍,二廣渠門之戰。廣渠門之戰前面說,這里就不說了,我們來看看第一件事。
毛文龍該不該殺是一回事,該不該袁崇煥殺,又是另一回事,這些爭議,我們都可以不用討論,因為最重要的問題在于,殺了毛文龍以后怎么辦。
無論毛文龍有沒有罪,無論毛文龍有沒有通敵,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皮島,重要的是皮島軍,在殺毛文龍以前,袁崇煥有沒有想好如何處理皮島軍呢,這就是顯現才能的地方。
當然,歷史已經證明,袁崇煥處理得一塌糊涂,殺死毛文龍以后,安排劉興祚和陳繼盛分領兵馬,相互制衡,卻沒有留心安撫毛文龍的部將,造成皮島軍內部分裂,失去控制,喪失戰斗力,也失去敵后牽制作用,可能有人會辯稱毛文龍在,也沒起到什么牽制作用,這等于承認袁崇煥與毛文龍一個水平。
我們從袁崇煥的事后處理中,可以看出袁崇煥對皮島和皮島軍的戰略作用,認識不清,重視不夠,處理手段更是粗糙和大意,造成的后果更是災難性的。
從“毛文龍事件”中,我們根本看不出袁崇煥有什么“雄才大略”,也就是一般文官的蠻橫和輕忽粗略,不計后果,缺少深思熟慮。說其“志大才疏”,不算貶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