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8日清晨自語:如今的所謂“生活美學”,總是和金錢相依相存,它被一些“孔方兄”男女當作交響樂、音樂劇,當作吃飯時使用的精致銀器擺盤餐具。
但北宋著名文學家晁補之,卻有不同于“孔方兄”男女們的人生觀:“人亦有言,人各有志。吞若云夢者八九,長劍耿介倚天外。……吾乃今知貴不若賤無憂,富不若貧無求。”
而漢代著名文學家王粲,也在他的《詠史詩》中表達了他與“孔方兄”男女們的不同人生觀:“人生各有志,終不為此移,同知埋身劇,心亦有所施。”
但那些“方孔兄”男女,在歷經若干世事之后,也能給出與之前所不一樣的人生答卷。這便是“臺灣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林清玄先生。
之所以能令筆者對林清玄先生佩服有加,是因為他慣用最簡單的文字,描寫出世間最深刻的情感。
這是因為,林清玄先生從不好為人師,成天板著面孔去為他人指點江山,或者訓誡那訓斥,而他只是透過自己真實的生命體驗,去深刻反思,去尋求和解析人生難題的方案。
林清玄先生從不義正詞嚴地向讀者灌輸大道理,他只擅于運用某個小小的比喻,或是從微乎其微的事物中,道出人的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真諦。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盡管古人這種閑情逸致和悠然自得的日子,總是讓我們心馳神往,但在匆忙迅急如閃電般的現代社會生活里,人們都被生活裹挾而行,沒有幾許閑情逸致,更無法體會生活之美。忙忙碌碌一年又一年,內心卻依舊空虛與彷徨。
上述慨然之碎語,便是筆者今日晨起的感悟,但不知是否有樂與狼共舞者乎?
狼頭長嘯李樹身日記(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