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湖集團”)的很多員工,正陷入兩難境地。
過去十幾年,新湖集團以“員工福利”的名義,鼓勵員工認購公司定制的信托產品。出于對集團老板、前浙江首富黃偉的信任,不少員工將全部身家投了進去。但在今年6月,新湖集團被曝出內部員工理財產品華鑫信托的兩只產品發生兌付問題,涉及金額高達46億元。
新湖集團董事長黃偉表示,上述情況是因為新疆宜化礦業糾紛導致資金吃緊,對于信托逾期,目前尚無紓解方案。
“員工福利”爆雷,46億元資金“失蹤”
清算前夕還在號召員工認購
據第一財經,今年6月,發現本該到期兌付的利息和本金沒有如期給付,新湖集團員工意識到自己認購的理財產品“爆雷”了。隨后,陸續有員工前往新湖集團總部尋求解決方案。
7月10日,新湖集團給集團工會委員會發函:“1、今年六月初,因為突發性事件的影響,公司遇到了較大的流動性困難,未能及時向貴會劃撥資金,導致不能及時歸還2024年6月和11月華鑫信托產品的投資款項,由此給投資者帶來困難和擔憂,公司對此深表歉意。2、公司對上述兩期信托產品項下投資者的債權予以確認。3、公司將全力以赴在穩定公司現有資產價值的基礎上,盡可能通過市值提升、保礦維權等一切可能的措施,確保投資者的利益得到妥善地解決。”
據《債權確認通知函》,截至7月15日,華鑫信托·新湖集團單一資金信托尚有31.318億元及預期收益未兌付;華鑫信托·信源5號集合資金信托尚有15.493億元本金及預期收益未兌付;二者合計超過46億元。
不少員工急了,數十億的資金都去哪兒了?有消息稱,新湖集團在新疆與人合作開礦,結果陷入股權爭端,因此資金吃緊。
有員工介紹,上述兩種產品從年化收益率看區別不大,前者認購門檻100萬元,需通過集團工會簽合同;后者認購門檻300萬元,社會人員也可參加。“產品在我們內部被宣傳為‘員工福利’,已經延續十來年。有些年輕員工拿不出百萬資金,會選擇把錢放在老員工名下,有員工把親友的錢放在里面。”該員工介紹。
據中國新聞周刊,“我都存了十幾年了,非常安全,沒想到現在會取不出錢。”新湖中寶的老員工陳宇(化名)已經在新湖集團下的新湖中寶工作了20余年。她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自2012年起,新湖系旗下公司以“福利性產品”的名義,鼓勵員工購買公司定制的由華鑫信托發行的信托產品,每年開放兩次,或存續或到期還本付息。投資者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收益率分別為10%、11%、12%,后續偶有波動。這樣的模式運轉了12年,卻在2024年徹底停擺了。
陳宇表示,很多等待信托兌付的員工都掏空了家底,“公司的一位保潔阿姨,甚至向親戚朋友借了幾十萬元投進來”。
金樂函數信托分析師廖鶴凱看過投資者提供的兩份合同后告訴記者,上述新湖集團只針對員工定向發行的信托,既有單一信托,也有集合信托,但實際都是信托公司的“通道業務”。廖鶴凱介紹,通道業務基本特征就是:一般是出于合規的考慮,按照委托人意愿發起設立,信托公司無須承擔主動管理義務,按委托人指令事務管理、分配信托財產。“信托公司只要完全按照合同約定履約,本身是沒有額外責任的,新湖集團需要負擔后續全部責任。”廖鶴凱指出。
據第一財經,綜合各項材料及合同,員工把資金交給工會和華鑫信托后,錢通過借貸或投資的方式流入新湖集團和新湖控股,實質上形成了員工對集團的債權。“我們把錢給工會、工會給華鑫、華鑫給新湖用,我們又是新湖的員工,是這樣的關系。”
新湖集團在對工會函件中也對投資者債權予以確認。維權員工從工會處得知,兩個信托產品涉及的投資人有一千多人。據新湖員工投資人代表介紹,在信托清算前夕,新湖集團內部還在號召員工認購,“產品期限分別為12個月和24個月,預期收益率分別為9%/年和10%/年”,“新增認購打款截止日:2024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