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這個智能時代,要認識一個人很容易,比如飯桌上,網絡上,但要記住一個人,卻不是應酬一頓飯、網絡一搭訕那么簡單。有一類人是天生的“自來熟”,見面就熱情寒暄,仿佛你們是失散多年的兄弟,為了證明友誼,他可以列舉許多你可能認識抑或根本不知道的“貴人”,既證明他的身價,也試圖烘托氣氛創造談資。但如果你當真了,以為你們真的可以稱兄道弟,那恐怕你就要為自己的天真買單了。
有一年我到某個城市開會,閑來無事想到這個城市有個朋友,當年的一次聚會我們相談甚歡,彼此留下了聯系方式,他約我有時間一定要去他那兒“散散心”。現在我有時間了,于是我給他撥通了電話。很意外的一幕出現了,他遲疑了好一陣才想起我是誰,于是擠出笑聲告訴我,不巧他去了外地,囑我等他兩天。可我才看了他的朋友圈,剛剛還在里面曬他養的貓貓狗狗。
說起朋友圈,現在誰的手機里沒有一大堆人的聯系方式?少的幾十上百,多的達數千,這么多的人,因為某種機緣,成了經常彼此點贊的朋友,也是一份難得的緣分。內中就不乏彼此情趣愛好一致的朋友,加上好友就相見恨晚,每次交流都意猶未盡,我認為這是真正的朋友。
有一次從南方到北方,中途要在某市轉動車,我突然想到了那個相見恨晚的朋友。我的時間并不多,但足以有一頓吃泡面的時間,但直到我坐上北上的動車,也沒見到答應前來的朋友。后來我收到他的短信,因為堵車,錯過了。
一路上我開始回味友誼。也許友誼并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東西,情趣相投可以成為朋友,利益所驅可以成為朋友,惺惺相惜也可以成為朋友。或許友誼什么都不是,充其量就是衡量關系的一把尺子,在某個安全距離內相安無事,超過這個距離的友誼就是一種負擔。這樣一想我馬上釋然,我路過別人的城市,沒見到想見的朋友,雖然有些遺憾,但沒必要去懷疑一個人的真誠,因為我們都無權要求別人用行動來逾越友誼的尺度。
還是在某市,從北方歸來的我又在這兒轉車,上次未曾見面的朋友早早守候在此,他歉意的擁抱加上一大袋地道的土特產讓我頓生負疚。比起懷疑,我還是寧愿選擇相信更多人的真誠。幸好我相信了朋友間的真誠,否則這一次我可能不僅見不到這位真摯的朋友,甚至于會失去這樣一位相見恨晚的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