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沒有錢買氈鞋墊,每到冬天,棉鞋里墊的都是媽媽親手用苞米葉子做的鞋墊。媽媽先選出柔軟的苞米葉子,剪去兩端,浸泡在水里,然后取出,放在木板上,一層一層地鋪好,直到夠厚為止。然后用針橫向縫起來,剪成鞋墊大小,晾干,就可以用了。苞米葉子做的鞋墊隔涼,不透霜,穿在腳上暖呼呼的。媽媽常說:“小孩子不能著涼,涼著了容易作病。”
每年冬天,媽媽都會早早地給我們做好鞋墊。苞米葉子鞋墊不結實,一個冬天要換好幾次。每年冬天,媽媽都要給六個孩子做一二十雙鞋墊,而且多半是在煤油燈下縫制的。
年華在媽媽的指尖流走,愛的暖流傳遞到我們身上。我上了中學,穿的仍然是媽媽做的棉花包鞋,里面墊著苞米葉子鞋墊。我的腳從來沒有凍壞過。
我20歲那年,在一所小學代課。20世紀60年代,物資匱乏,很多商品要憑票供應。有一次,大隊分給生產隊兩塊黑色大絨,由社員抓鬮購買。父親抓到一塊七尺大絨。我是爸媽的長女,媽媽用這塊布給我做了一件大絨上衣,圓領,包扣,我特別喜歡。哪個姑娘不愛美呢!那個年月,在農村穿大絨衣服的人可不多見!現在回想起來,應該用那塊布料給媽媽做件上衣。媽媽那年40歲,正值中年,她那么辛勞,付出那么多,比我更應該穿件新衣服。可是,她首先想到的卻是給大女兒做件新上衣。
這件衣服雖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其中飽含的母愛卻永遠在心里溫暖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