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節日譜系中,中秋節形成的比較晚,但卻在中國人的心中位置最重。除了春節,中國人最喜歡的節日要算中秋佳節了。
為何中國人喜歡中秋節?我認為首先是一輪明月勾起了中國人的無限鄉愁。中秋節源于華夏先民的月亮崇拜。祭月的傳統實際上形成在周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應該說,周朝祭月并不是一個節日,而是一個天子的祭祀禮儀。《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也就是說,天子祭日的時候要在早上,祭月的時候要在夜晚。在古代,天子祭月的時候常常發生遺憾的事,那就是天子祭月的時間選的是秋分,并不是選在月圓的“望”日。
因為我國的農歷是以月亮繞著地球轉的周期而制定的,當人們把農歷初一定為“朔”時,“望”則要視月球的運轉情況而定。通常情況下月圓出現在十五,所以初一的月亮十五圓。應該指出,一年中每個月都有十五,月亮圓的機會很多,上元節就是農歷第一個月圓之夜, 所以稱元宵節。可奇怪的是,中國人最喜歡的月圓之夜卻是農歷的八月十五,認為這一天的月亮是最圓的。也許是因為秋高氣爽,一輪明月照神州,月亮出奇地美麗,于是,中秋成為了中國人的月圓節。
當然,并不一定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圓的,也經常發生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甚至十七圓的現象。這從天文上很好解釋,導致滿月來遲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月球繞地球的公轉速度并非恒定,而是受幾百種因素干擾。所以月球繞地球的速度有時快、有時慢,從“朔”到“望”,或從“望”到“朔”,所經歷的平均周期是29.53天,但最長與最短周期相差13個小時。如果“望”以前的腳步慢,則從“朔”到“望”可能要走16-17天,所以會出現“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或十七圓”。
應該說,月圓成了中秋節團圓主題的一個鮮明的自然符號和文化符號。中國人傳統文化中有圓的思想,比如易經太極陰陽圖都是圓的,團圓是中國人過年過節最重要的精神表達,春節是慶祝團圓的,清明是另一種含義的團圓,中秋更是契合了中國人的精神原點——月圓人團圓的吉祥寓意。在世界上,也許只有中國人見到一輪明月,心中會油然生出思鄉之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古代詩人的這些佳句,像挖心一樣觸動中國人的情感世界。也許外國人看月還是月,但中國人看月不是月,看到的是心中的故鄉。
月亮在中秋成為中國人的精神魂魄,表達著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一輪明月下,是家庭的悲歡離合,也是國家的山河變故,家與國的交集成為每一位華夏兒女的精神吶喊。中秋將月亮的形象定格成家國的形象,永遠雕刻成一輪巨象。
相對于一輪明月,小小的月餅也寄寓著中國人的情懷。作為中秋節不可替代的節日食品和節日禮品,月餅成為了中秋節的主角,千百年來扮演著中國人中秋團圓桌上最美的分享物。月餅究竟是哪個朝代產生的,有不同的說法。有說唐朝產生的,因為有胡餅,傳說是楊貴妃給月餅起的名。也有說是宋代產生的,因為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怡。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衣。”(《月餅》)也有說是明代產生的,與朱元璋起義有關。盡管說法不一,時代相距甚遠,但都說明月餅的發明對中國人意義非凡。中國人的禮儀最早與飲食文化有關,民以食為天,食以禮為先。在遙遠的古代,最好的飲食首先是祭祀天地祖先的,而不是滿足人口欲的。因此,月餅的出現首先也是祭祀月神的需要,即禮敬月神的獻供。在這一點上,月餅似乎一直都盡職盡責。
當然,月餅除了祭月,更重要的功能是成為分享中秋的美食。月亮是圓的,月餅也是圓的,于是共享一輪明月,共品團圓的月餅,就成為中國人中秋節的最佳配置。很難想象沒有月餅的中秋節是怎樣的?久而久之,月餅有了更大的象征意義,品月餅就是品心中的月亮。月餅如今成為了中秋節的禮品,送月餅是家人的節日問候,也是朋友間節日禮儀的情感傳達。
花好月圓是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表達,也是中秋佳節的生動寫照。秋夜,朗朗天際、月亮皎皎、桂樹飄香,有情人花前月下私語,那是怎樣的浪漫和幸福。
作為中國第二大節,中秋節在氣韻上與中國人的精神魂魄相通,而且節日習俗也豐富多彩。在美食上,秋風至,蟹腳肥,中秋節吃大閘蟹成為一道新風尚;在娛樂上,“偷菜”“舞火龍”“燒中秋”,都非常好玩,廈門的中秋“博餅”更是十分盛行;在非遺文創上,老北京的“兔兒爺”神態逼真,深得孩子們的喜愛。今天的中秋,應該更有趣一些、更生動一些、更接近時尚一些 ,這樣對中國人的未來會更有吸引力和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