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退休了。起初,他還是保持多年以來養成的習慣,清晨早早起床,把自己收拾得干凈利落;晚上早早上床,讀書看報,和母親聊聊一天的事情。但沒過多久,我就從父親的臉上看出了一絲落寞。他退休了,每天起那么早還有必要嗎?以前天天都拎在手里的公文包還會再派上用場嗎?漸漸地,父親的笑容越來越少。
作為兒子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勸父親多到外面走走。可時間一久,父親就沒了興趣。我又勸父親培養一些興趣愛好,但父親不甚“感冒”。父親變得有些慵懶,白天躺在床上琢磨事情,夜里睡不著覺翻來覆去,后來又發展成為不思茶飯,與退休前比判若兩人。怎么辦?我請父親喝酒。爺倆坐到一起,喝的是茅臺,說的是家長里短。一杯杯酒喝下去,父親開心地笑著,可以看出,父親喝得很開心,對父子無障礙交流很滿足。
不久,我的兒子來到這個世上。妻子出院后,母親和岳母輪流負責照顧。父親雖然暫時搬回老家,心里卻一直記掛孩子。妻子休完產假上班后,父親母親就過來與我們同住照看孩子。孩子的衣服、尿布換起來很頻繁,洗起來也很辛苦,但父親總是搶著干。喝周歲酒時,父親點名喝茅臺,說茅臺喝著有勁,心情好,還非讓孩子舔一點,美其名曰“沾沾福氣”。
在照看孫子的同時,父親一如既往地保持了讀書看報、勤動腦筋的好習慣。一次偶然的機會,父親得知一位同事退休后搞起了文學創作。這勾起了父親年輕時的愛好,他又拿起了那支塵封已久的鋼筆。
父親從那些老人老事開始,從他的青春歲月開始,把自己的親身經歷都傾瀉到稿紙上。看著父親寫稿時投入的神情,我深切感受到,父親又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很快,他的文學作品在地方一些報刊、雜志上發表,一些媒體還主動向他約稿。得了稿費,父親請我喝酒,喝的還是茅臺。父親動情地說:上次你請我喝酒,我剛退休,心里不適應,這回我請你喝酒,你又讓我重新找回忙碌的感覺,找回曾經的自己。咱爺倆好好喝一頓。
其實,對每個子女而言,都面臨著如何讓父母安度晚年生活的問題。做好物質上的保障自不必說,加強精神上的交流也是至關重要。敬老不僅要陪老,更要知老,讀懂他們的內心世界尤其是精神層面的所需所求。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父親在意的或許不是滿盤滿碗的“豪華自助餐”,而是有茅臺作陪的父子精神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