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我們家人口多,買不起現成的衣服,母親手工做不過來,就攢錢買了一臺太行牌縫紉機。
每年春節前一個月,母親就到并西商場扯布,為我們做衣服。大人的衣服講究些,母親都是去海子邊找裁剪師剪好回家自己做,小孩子的衣褲都是母親裁剪的。母親白天上班,晚上熬夜做衣服,我們在睡夢中都能聽到縫紉機“噠噠”的聲音。大年三十的晚上是母親最忙碌的日子,她幾乎通宵不睡,給我們趕著縫扣子。大年初一早晨,我們從睡夢中醒來,一套套嶄新的衣服已經整整齊齊地放在床頭。看著我們高興地穿上新衣,母親疲憊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節儉的母親眼里,什么東西都有用,我們上學的小書包是母親用小花布頭接成的,書包的內里是母親用舊衣服改的。母親還會把省下來的帆布手套拼到一起,染成軍綠色,中間大拇指頭的洞用紅布剪成五角星點綴,一個漂亮的帆布書包就做成了,這是弟弟的專用書包。母親用她靈巧的雙手,用這臺縫紉機把我們打扮得漂漂亮亮,充滿了自信。1972年我參加工作,在公交公司當售票員,早起晚歸。母親買了布料和棉花,讓裁剪師剪好帶回家,用了三天時間為我做了一件時興的風雪大衣,穿著母親做的大衣,我的心里美滋滋、暖融融的。一起工作的同事們看到了,直夸母親手巧。
多年來,母親的縫紉機一直伴隨著她,縫縫補補。她把做衣服剩下的碎布頭剪成方塊,一點點對接,竟然接成了一條長五米,寬兩米的炕被,她做了好幾條,自己用不了就送給農村的親戚。后來,我們長大了,生活條件好了,衣服都去商店里買,母親再也不用趕著做針線活了。可每當我們有床單或者褲子要修改,還會拿回家讓母親給做。2013年,并州路棚戶區改造,老房子的東西多,需要用袋子打包,買的袋子不結實,母親便用舊床單做了好些大布袋,解決了我們的難題。
如今,母親已經85歲了,她還不時地用縫紉機改衣褲。望著滿頭白發的母親在縫紉機旁勞作的身影,我唯有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