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二胎坐月子那會兒,68歲的婆婆來照顧我,隨同的還有93歲的奶奶。
奶奶愛吃甜食,婆婆每天早上6點準時起床做飯,豆奶粉里打兩個荷包蛋給奶奶端去,之后開始為一家人做飯。飯做好盛上桌后,她去照顧孩子,等大家都吃好后,她才去吃飯、洗碗。
奶奶是個閑不住的人,總想找點事做。吃過飯,婆婆還沒來得及上廚房,奶奶就開始洗碗了。她眼神不好,抓住抹布當洗碗布,婆婆看見后只當沒看見,等奶奶洗刷完離開廚房,婆婆關上門把碗重新洗一遍。奶奶還嫌婆婆慢:“干點啥難死了,鉆進廚房出不來。”
洗刷完畢,婆婆把土豆削好皮泡到盆里,準備中午燉排骨。怕奶奶“搗亂”,她特意叮囑奶奶:“媽,你別管這些菜啊。”耳朵背的奶奶不知道聽見沒,沒吭聲。等婆婆忙完,再次進到廚房,土豆已經被奶奶切成細絲了。婆婆只好把這些細絲放進冰箱,洗了新的土豆切成塊兒備用。
婆婆從未抱怨過奶奶,有時實在生氣了,只會說一句:“你奶真氣人!”但過后,她又會說:“人說,‘老小孩,老小孩’,你奶真是越老越成小孩了。”“你奶這樣已經不錯了,真要臥床不起,那不還得人伺候?”
月子里,正值六月酷暑,婆婆做飯、洗尿布、幫我哄孩子,忙得手腳不停。再熱的天,她也不午休。中午,當我們都躺下休息時,婆婆拿起針線,做些不打擾我們的活兒。
奶奶看見她不忙了,便說:“給我修修腳吧,腳疼。”奶奶有灰指甲,隔一段時間就要讓婆婆修腳。婆婆給她洗干凈腳,把腳抱在懷里,坐在窗前較亮的地方,用剪子一點一點把指甲里的臟東西剜出來。
奶奶一生沒有生育,抱養了公公和姑姑。自從嫁過來,婆婆很少外出,成年累月在家里做家務,即便外出也是偶爾回娘家,但也是一天即回。因為看不到婆婆,奶奶便會不停地嘮叨:“去哪兒了?咋還不回來呢?”在家待久了,奶奶也會去姑姑家小住,但不過三天就急著回來。
婆婆不愛與人說閑話,總有干不完的活兒,她嫌與人說閑話浪費時間。婆婆做家務是一把好手,搟面蒸饃,縫補漿洗,樣樣拿手。
在家里,婆婆是起得最早、睡得最少、做飯最多、吃飯最晚的一個。她把自己低到塵埃里,但家中大人孩子都愛圍在她身邊。
從婆婆身上,我理解了“勤勞、善良、本分、包容”這些詞語的博大內涵。我慶幸,我有一個好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