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忽然》是一本由韓少功著作,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59.00,頁數:382,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人生忽然》讀后感(一):《人生忽然》,但我們都有時代的剪影
《人生忽然》,但我們都有時代的剪影
很多普通人在飛速行進的時代主要面對的不是生活壓力,也不是工作強度,更多的是生存的迷茫,尤其是當代社會里的人,我們應該讀讀這個時代應該怎么理解。而這樣的人,必然是經歷過不同年代的人才有深刻的感知,而且,他必須在社會的各種領域都有所深耕,在時代的不同層次都有過經歷,自然,更應該曾經在某一個時刻對這個時代有過影響。而韓少功,無疑滿足了這幾個要求,《人生忽然》也自然是分享人生的智慧與啟迪的集合。
韓少功做過文聯主席,做過人大代表,也獲得過很多獎項,曾經的《爸爸爸》《馬橋詞典》里都曾經對那個時代有過深刻的解析,《爸爸爸》里的半傻子是“未老先衰”卻又總也“長不大”的小老頭,外形奇怪猥瑣,卻看得比任何人都通透,所以在在雞頭寨與雞尾寨發生爭戰之后,大多數男人都死了,卻只有丙崽繼續存活,然后殘存“爸、爸、爸”的聲音。
《人生忽然》里其實就有對這樣的一種閉塞、愚昧、凝滯的生活狀態的一種更深刻的理解,里面的第二輯“讀時代”里收錄了關于中國與世界、鄉村與城市一些轉型時期的思考,尤其是一些深刻的哲思,“一方面是貧富分化加劇,一方面卻是階級邊界日漸模糊”,“熱血左翼、書生左翼、豪華左翼、苦逼左翼、投機左翼、官僚左翼、一根筋左翼??五光十色或可成為知識圈文化界一道風景線”,這樣的思考,很少有人可以直擊本質的表達。也許也只有韓少功表達得如此真實了。尤其是在那個時代里的摸爬打滾,韓少功的見解頗為獨到。
《人生忽然》是三輯的總錄,除了第二輯“讀時代”讓人感受到韓少功對時代的深刻理解外,第一輯“讀大地”則是在不同時代里對自然和大地、社會與生命的萬事萬物的敘述,更側重對腳下這篇土地的思索。像《渡口以及波希米亞》里說:“曾與捷克合為一國的斯洛伐克,至今保持了全球最高的羅姆人比例,但數百萬波希米亞先民畢竟早已流散四面八方,把故地讓給了更多白種人”,這是一個民族高度的思考,像《笛鳴香港》里的深刻思考:“一代代移民來到這里打拼,用影碟機里快進二或快進四的速度,在茫茫人海里奔走,交際、打工或者消費,哪怕問候老母的電話也可能是快板,哪怕喝杯奶茶或拍張風景照也可能處于緊急狀態。”而這些就是我們這個時代里最尷尬卻又無法改變的現狀。如果我們可以讀懂這里了,你就會發現,其實時間的流逝,帶給你的除了對時代的感慨,還有對這個世界的真誠感知。而用筆來表達,自然就是我們最值得珍重的方式了。
讀《人生忽然》,其實還是應該要感受一下人生的深遠和博大的,畢竟在這里,作者寫作的時候不僅僅停留在單一的文字層面,還有幾十年歷程里他積累的人生智慧,在真實人生思考里的深沉表達是讓我們感動不已的。其中有一篇《長嶺記》,里面收錄韓少功當年在當知青的時候寫下的日記匯編,時間跨度為1972年3月至1974年12月。在時間和文字的匯總里我們總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真實和表達的內涵,只能從閱讀時和讀者的交心和感知入手了,從文本里向生活跨界,其間的豐富的知識蘊藏,五彩斑斕的真實世界,豐厚深邃的人生思考,還是值得我們好好去理解與感受的。
“眼下到底處于一個歷史拐點,還是一次歷史稍息,舊的路線圖稍后照用,其答案尚不可知?!币苍S以《聚集:有關的生活及價值觀》里的這句話來總結,便是對時代再好不過的回答了。
《人生忽然》讀后感(二):《人生忽然》:一部開闊思想的散文集……
有時候,我們都來自偶然,像一粒塵土,像蒲公項,像長途列車……有人來就有人走,有聚就有散,有歡樂幸福就有憂愁傷感。所以你必須看開了,就如同一種新的“存在”可能,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當下。有人說過,“其實過去和未來都是不存在的,那只是人類構造出來的一個概念”。所以,不必談人生,談談自己就可以了。
我讀《人生忽然》,是抱著期待來的。作者出現在我少年的記憶中,至今還印象深刻,應該是初中的語文課本吧。我自然知道,韓少功是著名文學家,他的文字深刻有力量,富有遠見和思想。
隨著作者的文字,乘著飛機9小時,再19小時,兩天兩夜,抵達了拉美。關于周游世界的想法,估計每個人都夢想過,真正能實現的人,應該算是少數吧。但是老師去到世界各地,是枕著滿腹的學識去的,是帶著犀利目光去的,是帶著學習和觀察任務去的。他比當地人更了解當地的歷史和名人,站在世界大格局下審視歷史人文的變遷,和當地人的生活現狀及思想動態,很豐富。只是開頭的部分讀起來有點艱難,因為那些外國人文及歷史,我好想知之甚少,完全跟不上老師的腳步,做不到指哪打哪,領悟不了其中的深義和思想。但是某種大格局和深邃的思想,還是蕩漾開來了。
波希米亞人的自由、奔放、獨特個性和神秘魅力慢慢揭開了一面。他們是一群猶太人,之所以把故鄉拱手讓給旁人,整個民族從此走在世界各地的路上,變成了游蕩一族,寧愿經歷風險、奔波、貧困,也要堅定地選擇自由與熱情,選擇行走和經歷。從作者的文字中,似乎了解了一些真相,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源于人們思想中固化的猶太人出賣了主耶穌,源于種族歧視,源于偏見,源于猶太人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其實相信,猶太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那類人之一,他們的種族進化和教育模式,值得現代人去思考去借鑒了。
我也沒有去過香港,隨著作者吹了吹維多利亞港的海風,看著桿子一樣插向天空的摩天大樓,住40余平方窄狹的居室,旁觀一下香港人的生活。然后又被作者匆匆帶到加藤的世界。其實加藤這個人物會反映出很多面,是一個很豐富的人物容器。他自幼在北京長大,講得一口中國話。他跟中國孩子打成一片,腳踩日本旗,要當游戲中的抗日小分隊的政委。一個日本人來當孩子們的抗日戰爭中的中國政委,卻能被孩子們全部接受,毫無違和感。這樣成長起來來的加藤,成年后的思想會有什么變化呢?其實他的家族顯得更復雜,外公曾經被蒙蔽任了偽滿洲里的縣長,新中國成立后被處死;他的外婆帶著孩子們返回日本后,拒絕接受日本政府的嘉獎,寧愿選擇艱難貧苦的生活,拉扯大孩子并希望她們返回中國尋找家人的蹤跡。于是加藤的媽媽帶著孩子的他在中國生活了很多年。青年加藤返回日本后,保持著對中國的友好,但脫離了中國環境,融入日本社會,若能正視侵略歷史和對中國人持續友好,也算是不辜負童年的小伙伴吧。
讀時代和讀自己這兩個板塊,作者帶來了大信息量。其實我蠻驚訝的,他前面聊完故鄉情結,把一種人文情懷經營得很好,很有境界。卻很快能轉到人工智能、AI發展上來。時代大潮滾滾而來,誰都不能免俗。生活及價值觀,“自我學”與“人民學”,文化迭代直至人生忽然……
摘兩個作者的名句:你在船頭捧起一捧河水,無法打撈沉積了干年的綠色,只有一把陽光的碎粒在十指間滑落,滴破你自己的倒影。
但人走茶涼不也是法治所在嗎?倘若事情變成這樣:人走了茶還不涼,人不在位還干其政,還要來看文件,寫條子,打電話,參加會議,消費公款,甚至接受前呼后擁,有關契約還有何嚴肅性和成立?倘若人沒走茶已涼,人來了茶不熱,有些茶總是熱,有些茶總是涼……那么誰還愿意把契約太當回事?
作者以文學家的睿智通達,對這個時代進行精準觀察,告訴我們如何做復雜時代的明白人,如何打開理想生活的心靈之門,找回自我定位和價值。讀名家的書,總是獲益頗豐。許多的思想深意,還需多次閱讀揣摩,細致消化。
《人生忽然》讀后感(三):韓少功《人生忽然》:心水清的理性散文
粵語的“心水清”,是指表示明白事理,看事情很透徹,也可以指聰明。而在散文寫作中,關于理性的散文我們可以知道有梁衡、楊絳、楊絳、李首峰等名家,而這種心水分外清的,有著這樣睿智而看得通透的思辨寫作風格,在韓少功先生的最新理性散文集《人生忽然》才是最體現這一點的。
相對于一些市場為大家所熟知的大家而言,韓少功先生或許是你少關注的,但他的文學寫作生涯都是展現了一種新時代理性散文的思想者的本位和初心。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也評價“中國的文學界很少有思想家,但韓少功必列其中。”這自然會讓大家一定要看看他的那些理性散文了。
說到這本書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他是湖南人,曾赴湖南汨羅縣插隊務農。1988年到海南,開始主編《海南紀實》雜志。其是海南省文聯名譽主席,作品曾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勛章、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而這本散文集是作者作為獨立個體,回應了時代之問,是中國當代文學的獨特存在,是新時代文學的標桿之作。
全書分三個專輯,分別是“讀大地”、“讀時代”、“讀自己”。如第一專輯就是作者對世界大地上發生的人和事,所見所聞而從其中的看出事件的本質做了理性的思辨看法的,如第一篇《守住秘密的舞蹈》,就寫到了拉美國家的貧民窟的神學,揭露了神父的狡猾,欺騙百姓的事實,“貧窮只是傷害了你們的身體,你們的靈魂卻永遠是自由的”“有那么一天,相信吧,你們也能飛往幸福的天堂”這也再次說明作者贊同了馬克思“宗教是人民精神上的**”的說法。此外,作者也在這篇里說到教皇保羅三世于1537年發布圣諭,意圖將歸化代替殺戮,可見宗教是為資產階級的殖民的暴行做低劣的掩飾所服務的。都是告訴我們那段拉美國家的黑暗歷史。
而在《渡口以及波希米亞》,就講到了人類的流浪者“波西米亞人”,將到了他們是自由、另類、性感、優雅、頹廢的文化符號。他們還是喜歡吉他、涂鴉、梵香、石木手鏈的流浪生活,釋放出這人類大地上民間神秘的野心。而這篇文章也是作于“布拉格之春”48周年紀念日,作者就以參加了瓦茨拉夫廣場的慶典,再次向我們中國國民展現了波希米亞文化。
而在《你好,加藤》一文,就通過一個生活在北京的日本人加藤的成長經歷,去展現了以加藤為代表的反戰人士,體現了覺悟的日本人對中國人有著愧疚和有負罪感的美好心靈。這種愧疚和負罪感就體現了小加藤當看到太陽旗便怒從心起,將小旗摔在地上,跳上去跺了兩腳。當然,作為心水清的理性散文作家,作者自然不會只停留在這種少年時期的憤慨層面上。接著作者還談到了加藤長大后與作者的一番高談闊論,那就是關于中日人們八小時之外的生活,作者稱中國下班或者業余會會跳秧歌舞等去舒緩身心,而加藤說日本人下班后都是壓抑的,因為他們不敢違抗上司,委屈和煩惱只能一個人扛,于是就導致男人下班愛喝酒發泄,并且發展為一種商業發泄模式,這樣的中日之別,充分體現了中國人達觀和懂生活的一面,也體現日本心理壓抑的一面。
而在《笛鳴香港》就寫到了作者理智地看出了國家是現代共同體的基本形式。這里就舉了香港為例,既說到了國家對香港的付出,如人才輸入、股市資金輸入,廉價品輸入等,也說到了香港同胞對祖國的關切和擁護和愛戴,如汶川大地震后,香港的市民會在廣場高喊“四川加油”和“中國堅強”這就是中國內地和香港同胞共同愛護自己國家——中國的有力體現。也印證了國家是現代共同體的基本形式。
在《萬泉河雨季》一文,就以《紅色娘子軍》為線索,說到了去海南前的排練和演出之事,也說到了來到海南島,初來乍到苦心經營雜志的往事,其中就寫到了贊美海南妹子那紅色娘子軍的性子,如大方而熱烈,熱帶野生花卉般盡情綻放的特點。也寫出了海南妹子如馬來人種的臉型,透出熱帶妹子的剛烈和堅強。當然還有《重返雪峰山》《大視角下的小故鄉》對故土和大地的萬事萬物的精彩敘事。
來到第二輯就說到了關于知識與經濟、科技與價值、歷史與文化、中國與世界、鄉村與城市等轉型時期的深刻哲思。如在《知識,如何才是力量》就深入探討了實踐存在多方面變味的情況。如實踐盲區、實踐窄道、實踐浮影都是應該注意的。這里作者的觀點就是如霍金說的那樣“知識最大的敵人——不是無知而是地知識點額幻覺?!边@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另外一種說法。我們對待知識,要實事求是,這樣社會才會進步,這就是作者在知識方面給予我們的有意義的哲思。
而在《當機器人成立作家協會》一文中,就討論到關于機器人寫作的問題。在作者辯證的思想中,對待機器人寫作的情況,有可取和不可取的情況??扇≡谟趯懸恍┠7段氖强扇〉模绗F在有些新聞機構的簡單消息通稿就是靠機器人完成了,但不可取的寫作是在于那些文學的前沿探索而言,機器人寫作是總慢一步的,因此文學,還是讓人寫才有味道和實效性。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所列舉的論據是很有說服力的,如我們知道作者是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譯者,對昆德拉的作品是耳熟能詳的,于是在說明機器人那些無關痛癢的寫作事例中,作者就舉了昆德拉另外一部作品《慶祝無意義》,去說明了那些小資社會存在的過剩的都市精英們一時話癆發作,以迷幻和意淫躲避現實,那樣的碎碎念內容自然可以用機器人來完成是可以取的。
而在《個人主義正在危害個人》中,則表明了作者集體主義的重要性,并稱個人主義對個人的危害迫在眉睫,實為重建群體關懷的重要議程。這就看出了極端個人主義對社會國家所帶來的危害,可謂是作者的一片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在《聚集:有關的生活及價值觀》就看到了作者虛榮終究是虛,華而不炫和惠而不奢的傳統生活觀,總會在歷史的坎坷中不時蘇醒的心水清的哲思。
而在《心靈之門》則是對文學無用論的有力反駁,鏗鏘有力之余也有情有義,可謂是作者短悍而有理有據有血有肉的好文。因為文學不是謀生之術,而是一門心靈之學,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修養。在心靈與心靈互相靠近之際,永恒的文學就悄悄到場了,人類文學寶庫中所蘊藏的感動與美妙,就會成為你眼里的新生之門。這樣理性文學哲思,是讀書人和每一個文藝青年都要好好體味的。
最后一專輯就是關于作者自己的生活隨筆,如《長嶺記》就是寫到作者在1972年到1974年的日記。其中有趣的經歷就要數關于插秧的趣事了,插秧的時候,一扎扎砸得田里泥漿四濺,砸出笑聲和罵聲,都是很鮮活的務農生活記趣。當然還有公社的民兵球賽和會演、曖昧的社隊企業事情,等等,都是那個時代不可磨滅的美好記憶,在通過作者老道而精準的文筆細細道來了。最后,作者還寫《憶康濯先生》是對一個有趣趣頑童形象人物的紀念,而《螢火蟲的故事》,最讓筆者感觸深的就是那句“當不了太陽的人 ,當一只螢火蟲也許恰逢其時?!蔽覀兠總€人都想成為佼佼者,精英,英雄,成為大名人,但幸運人并不多,在這個時候,我們不必自卑,因為我們都是眼里有光和熱的,做一個發光的螢火蟲,也是活得有滋有味,不枉此生,不讓忽然的人生的。
這樣的作品是以一個文學家的睿智通達,對這個時代進行精準觀察,告訴大家如何做復雜時代的明白人,如何打開理想生活的心靈之門,找回自我定位和價值,獻給迷茫、脆弱、卻又滿懷憧憬、渴望廣闊天地的人。一個富有思想性的心水清的理性散文作家,也是會引導出有思想的讀者的。相信你就是其中的讀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