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講,時隔8年之后,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這是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據光明日報報道)
中國航天員搖身一變,成為了“太空教師”;廣大中小學生身在地球,卻實實在在上了一堂真正意義上的“太空課”。這些曾經都只是人們頭腦中的幻想,如今在航天科技的迅猛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推動運用下,成為了人們可聽可見、可知可感可觸及的現實。對于對世界、對自然充滿無限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們來說,科技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教育福利。他們是幸運的一代,也是幸福的一代,更是最應珍惜當下、發奮圖強、刻苦鉆研、務實創新的一代。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青少年階段是培養科學素養的關鍵時期。早在2017年,教育部就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自然科學教育進入到了我國青少年課堂,成為必修課,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的關注和決心。
歷經4年實踐,我國青少年自然科學教育有了一定基礎,在學生中間也產生了較好的教育效果。作為一門新學科,科學教育與其它普通的學科教育有所不同。科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學會科學知識,更重要的弘揚科學精神、培養科學素養,在學生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因此,科學教育更要找準方式方法,不斷創新教育思維,讓科學教育課能夠真正“科學”地上。
此次“太空授課”是時隔8年之后,中國航天員再次在太空開講,這也是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可以說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太空科普課。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的三名航天員不但生動介紹、展示了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還講解了實驗背后的科學原理,更通過視頻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們進行了實時互動交流。
據了解,“天宮課堂”還將持續開展太空授課活動,積極傳播載人航天知識和文化,持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航天科普教育。這是創新科學教育形式的有益實踐,有助于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在寓教于樂中悄然播下了一顆顆科技啟蒙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