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山應》是一本由王躍文著作,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56.00,頁數:312,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喊山應》讀后感(一):一個作家的靈魂自白書
一個作家的靈魂自白書 ——讀《喊山應》 王躍文先生的作品,以前沒讀過。但是,我知道這個人,知道他的《國畫》和《梅次故事》。 我是個喜歡讀書的人,沒事愛逛舊書攤。很多年以來,我都從舊書攤上收集那些對我個人來說有意義的讀本。收集來了,首先是讀,然后就收藏著,這兩種都是癖。有人不理解,但我聊以自*,和其它的打麻將、釣魚等相比,這總算得一個“雅”字吧。 人總能給自己的行為找到一個最廉價合適的理由,否則真的便是師出無名,一事無成了。 我在書攤上,收獲著文學、歷史、藝術、宗教,一切人類的知識,也側面觀察著某種發展的趨勢和形勢。雖然,那有時候是有點晚的。 一本書,從新書變成舊書,要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它的華麗誕生到逐漸式微、落寞的過程。當然,如果是經典作品,那就隨著年月增加,愈見其光輝燦爛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這書大火起來,滿街的盜版出來,也可聯想起來一種盛況:這書正大火呢!書販子都是逐利而行,向利而生,這都可以管窺出一些什么出來。 《國畫》和《梅次故事》,就是這種情況。一個時間段上,舊書攤屢見不絕。不過,以我的經驗來看,那是盜版無疑。我喜歡看書,可是絕不喜歡盜版,甚至有點深惡痛絕。盜版,聽這兩個字,就不會讓人感覺舒服。好像,作家被書販子強奸了一回,而我們又做了一回無良的旁觀者。還津津有味,恣意品評,真是惡行之至! 我沒有買這兩本書,可是知道了王躍文先生的名字。后來,報紙上官場小說的名銜就從這里爆發,以后甚至引導了一場“官場小說”的文學風暴。 沒讀作家的作品,大約對作家都是遠看成嶺側成峰的感覺,朦朦朧朧,云山霧罩。但聞人語響,不見真面目。這次讀了《喊山應》,對作家的個人歷史以及文學創作經歷和思想見解,都有了很大的認識。這種認識,因著作家的深切敘述,坦誠表達和筆底波瀾,讓人更加直觀而具體了。作家不是一個傳聞著的符號,一個標碑,而是有血有肉,具體而生動且深刻的了。 本書包括三篇大散文,《我的文學原鄉》《我的文學創作》和《我的文學檢討》。這三篇作品,可以看作作家的靈魂自白書。 《我的文學原鄉》就是作家個人成長的歷史,作家的文學藝術之根在哪里?他的成長軌跡,受到周圍親人朋友老師同學的影響如何?這和故鄉和童年都是脫離不開的。《我的文學創作》就是作品蘊涵誕生成長的過程,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是作家最為珍視看重的部分,一個作家以什么立命?那就是作品,沒有作品的作家不可想象,沒有好作品的名作家,名不副實。《我的文學檢討》則是作家思想來源的闡述和對目前文學發展狀況,社會各種現象的見解。 讀完了此書,我對作家的形象有了大致的見解和判斷。首先這是一個具有文學異稟的人。他對文學敏感性以及強大的書寫表達能力,是讓人震驚的。《國畫》是他三十歲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閱讀并演變成某種符號化,它的標桿意義和文學啟示意義,不可估量。 其次,作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學院派”,他書寫的也是身邊的熟悉的生活,他是從自然的生長里,野生成長起來的參天大樹。當然,這離不開他的文學原鄉對他成長的影響,和后期職業生涯里,對日常生活的觀察、積累、總結思考。這是個勤于學習,努力奮進的人。 作家以后的發展如何,還要看他的作品說話。在傳統政治生態的局限和現實生活的制約下,作家能不能書寫出更加令人震聾發聵、具有啟示錄意義的作品,這需要時間來檢驗。但是,作家的良知、道德、勇敢,這是絲毫不可或缺的。 魯迅先生的精神,永遠可以作為我們前進的動力和指引。 2021年12月5日
《喊山應》讀后感(二):人情練達即文章,透過文字,看到生活的模樣
初讀王躍文是多年前以一種獵奇的心態打開《國畫》,剛剛開篇就被文中描述的飯局上推杯換盞與飯后的資本主義糖衣炮彈所吸引,細讀后更是為描繪的權力紛爭所驚嘆。憑著良心說,如果是我本人設身處地,肯定也是擋不住那些軟香溫玉的誘惑的。王躍文的商場小說憑借真實性掀起了一波商界小說浪潮,有著有中國官場文學第一人之美稱。王躍文因官場小說成名,其實他的非官場小說寫的也非常深刻,他成長并根植于湖南溆浦,對中國底層人民生活生動而真切的描述,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這次我有幸讀到的是湖南文藝出版社在21年9月出版的《喊山應》,在這本隨筆散文集中,王躍文對自己過去31年的文學創作之路進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在自述里,作者對“喊山應”這個名字來源進行了介紹:閉上眼睛喊山時,能夠從山的回應里聽到山的模樣。而作者希望透過他的文字,我們能夠看出人生的模樣。讀完全書,我對王躍文對人性的敏銳觀察、對人民的悲憫關愛、對人生的質樸暢達已經對文學的熱愛有了很深的感悟。
文壇中人說我是官人,官場中人說我是作家,用時髦話說,我是邊緣人。其實,我什么都不算,只是個尷尬人。——王躍文
全書正文包含三大部分:“我的文學原鄉”、“我的文學創作”、“我的文學檢討”。在“我的文學原鄉”中,作者花了很長篇幅介紹自己的家鄉,家鄉的水、家鄉的人、家鄉的風俗,家鄉的人……正是這些林林種種的思想片段構成了作者成長的軌跡,也為作者的個性與選擇做了很深的鋪墊。作者的文學夢更是在這里埋下小小的種子。在“我的文學創作”中,作者講述了自己的文學作品從孕育到誕生的過程,在文學創作過程中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出版前后的心路歷程。作者說“我只是愛著文學,就寫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每一個筆耕不綴 的作家都是耐著難挨的寂寞敲碎了自己的外殼,將心掰給讀者看的,那作者是如何凝練身邊的故事并點綴于渲染后納入自己的作品中。在“我的文學檢討中”,作者針對性的闡釋了自己對文學作品創作的理解,對自身作品與社會現狀的隱射關系,對作品的社會價值進行了分析,審視了自身在31年文學創作過程中的得失。作者認為:“小說家的良心,就是不能在真相面前轉過臉去”,所以我們不能只活在善美的幻想中,還要直面殘酷黑暗的現實。
在正文之后,書中還收錄了其他人對王躍文的點評以及王躍文從1962年到2020年的文學年譜,讓我們可以更加全面,從更多的角度去看,去了解這位文學大師。執筆31年以來,王躍文創作了二十余篇小說以及多本隨筆集,每一個都是爆款,轟動一時。我相信這與他深耕多年,豐富的生活經驗與對民眾的悲憫情懷不無關系。
《喊山應》讀后感(三):同在一個城市 一直愛著他的聲音
追憶第一次讀王躍文老師的書,我還在成都求學,短短的頭發,懵懵懂懂,和朋友去一家茶館玩看到茶樓老板在讀《國畫》順手接來讀,不知不覺讀了一下午。多少年過去了,那天下午,那杯茶和那本書我依然記得。
后畢業工作,見到了很多無能為力的事,心力交瘁之余也選擇了放棄,辭職在家進修了數月,期間又開始讀王躍文老師的書,他的書都是熱鬧翻騰的俗世,有官場,有人情,有虛偽,也有熱血,讓隱遁的我有了一扇窗,去體察去觀摩。
王老師的書不同于其他自命為嚴肅文學的文學作品,也不流于媚俗,他的書有風骨的同時也有味道。就像和沅江匯聚同路,奔向洞庭懷抱,最后匯入長江,一同入海的溆水。這千年的水域美麗壯闊,滋養了河兩岸溆浦百姓,最后奔騰入海。起源于生活,謳歌生活,但是也不乏波瀾壯闊的胸懷。
他的書是帶著批判的,他揭露圓滑自私,趨利避害,投機鉆營,鄙視玩弄權術,他痛斥官場的沒有的信仰,沒有原則,沒有道德感問題嚴重,他警醒現在社會上職場上劣幣驅逐良幣的社會問題,但是他的文字確實熱烈的,熱烈帶著血色的有心跳的文字,時刻可以感染讀者。
王躍文愛著他的讀者,他的《國畫》自1999年5月出版,三個月重印五次后,再無新版,幾年內,大街小巷充斥了各種盜版,封面拙劣,成為攤販走卒時常兜售的爛街之物。
但是他卻對兜售的攤販充滿同情,對購買盜版書找他簽字的讀者充滿感恩之情,他熱愛這個世界熱愛每一個閱讀他文字的靈魂,他同情小販買賣的不易,他感謝讀者掏錢為他的文字買單,哪怕是盜版書籍,他愿意給每一本盜版書簽名直到《國畫》再次出版。那時他不禁熱淚盈眶,當年的貪腐的物資已經從手機變成了豪車豪宅互相贈予,當年抨擊揭露的東西放在當下已經逐漸不值一提,人們越來越平和卻無奈。大師也有著面對社會的無奈無解,充滿憂慮和悲涼。
我對王躍文的感情,還有著很有趣的緣分,第一次讀他的書我還在成都,甚至都沒有踏足過湖南,但是畢業后因緣際遇,我竟然定居長沙,從陌生到漸漸習慣,到滋生出了解和愛,對這里對這里的人,對這里很藍的天還有美麗的湘江都充滿了感情,后來,我認識了溆浦長大的人,聽他們說著懷化的口音,看他們發一些家鄉的照片,慢慢的對溆水也滋生出了解和感情,那個我沒有踏足過的地方,在多少人的詩歌中,鄉愁中,散發著美麗的溫柔的光輝啊,在他的書中,我讀到了三代人生活過的那個小城,冬天的爐灶炙烤著臘肉,夏天的微風輕送著茶香,朋友們時而飲茶時而做酒,心懷下一代教育出錢助學的人在文革中不堪屈辱自盡,童養媳陪著丈夫在文革中成長為一家之主成為丈夫活下去的動力,一個滿山遍野跑著玩的小孩子,成長為一個公務員成長為一個作家最后成為作協的主席,這一路走來,徐水河畔,滋養了多少美麗的生命,他們綻放又變成繁星,照亮整個世界。
《喊山應》讀后感(四):探索文學原鄉,感知創作脈搏,觸摸精神底色
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創作風格,而這些風格的來源很復雜,通常童年的經歷是創作風格的重要來源。
王躍文《喊山應》
王躍文是有著非常獨特個性的作家。我第一次知道他,還是在讀本科的時候,那會兒他的《國畫》十分風靡。班級很多同學在讀這本書,夜市的盜版書攤上,他的書總是放在顯眼的位置。
讀他的官場小說是好多年前了,那會兒總覺得他的官場小說總有一些鄉土氣息,說不清楚的感覺。而今天讀他的《喊山應》才知道,在他的創作里,有著深深的故鄉情結。
《喊山應》的副標題是“檢討文學與人生”,表明了作者想借這部書,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創作經歷,追溯自己的創作源頭。
整本書分為三個部分:我的文學原鄉、我的文學創作、我的文學檢討。
《喊山應》目錄
在這三個部分里,最為打動我的不是他的文學創作回顧,也不是他對文學創作的反思和檢討,而是他的文學原鄉的回顧。
“原鄉”是早年的臺灣客家人對于大陸故鄉的稱呼,原意是指一個宗系之本鄉。換言之,原鄉是指祖先未遷移前所居住的地方。對個人而言,家鄉是目前居住的地方,故鄉是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原鄉是祖先居住過的地方。從字面意義來看,“原”字意思為“最初的,開始的”“本來”“起源、根本、根由”,所以,“我的文學原鄉”就是作家追溯自己的創作源頭,那些刻在作家血脈中的經歷、故事和感受。
生長在“屈原行吟過的地方”的王躍文,最終走上了文學的道路。雖然后來他說,他的作品,他家鄉的人很少讀,也不理解他的寫作行為,但是畢竟,這片熱土是屈原生活過的地方,這片熱土,是他所愛的那些人們生活過的地方。在他的文字里,流淌著這些人的血液。
作家印象最深的那些故事,也是沉淀在他的基因里的東西,對他的創作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一個是他母親對他的教誨。王躍文的母親是童養媳,比他的父親還要大五歲,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出身的女子,對兒女的教育卻是不含糊的。
她說:“人字,兩筆,難寫!寫得不穩,東倒西歪;寫出頭了,一把大叉。”
這個教育深入王躍文的思想,在他創作藝術形象的時候,很多人物都把這個復雜的“人”演繹得淋漓盡致。
母親在父親被批斗的時候,所作所為也是令人敬佩的。作家詳細記述了父親第一次被批斗的場景,母親把兒女帶著,拖著一條長板凳,和兒女坐在第一排,讓那些想要看笑話的人、以為他們會哭天喊地的人都看著她堅強的樣子。
《喊山應》內頁
她借用最高指示精神,人都是要吃飯的,給被批斗的父親送飯,不許他“自絕于人民”。堅強的母親,不僅撐起了這個家,也是父親的精神支柱。女子本弱,為妻為母則剛。
還有一個女性形象讓人印象深刻,就是作家的奶奶。爺爺是個沉默的人,奶奶便是大半個當家人。當有一次因為爺爺不認識紙幣上的字,被騙了之后,奶奶就和爺爺商量,再怎么苦,也要送父親去念書,不然長大了錢都不認識。父親因禍得福,有了上學的幸運。之后,這個家庭,無論怎么辛苦,都要培養孩子讀書,而王躍文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最終憑借一支筆來安身立命。
除了偉大的女性,還有外公、爺爺和父親,他們艱難地在這片土地上掙扎、生存,生活的壓力、磨難,并沒有讓他們失去夢想、喪失追求,反而在骨子里,有一種斗爭到底的精神。也許只是潛意識里,但是表現出來的就是那種不服輸。
王躍文在這片屈原行吟過的熱土上出生、成長,這片土地哺育了他,他家族中的女性和男性養育了他、教育了他,給他打下了深刻的精神底色。在他創作的晚期,回顧自己的一生,回顧自己的創作,來到了生命的源頭,探索、回溯,也是給自己的創作進行了一次感性又深刻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