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提問(原書第12版·中英文對照學習版)》是一本由[美]尼爾·布朗(Neil Browne) / 斯圖爾特·基利(著作,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368圖書,本書定價:99.00,頁數:2021-9,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學會提問(原書第12版·中英文對照學習版)》讀后感(一):你的人生你做主
我們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中充斥著各種觀點,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正在被某些信息牽著鼻子走。我們都想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不愿承認大多時候被別人思維左右的事實。
如何做自己的主,反抗并不是主要的,首先要識別出那些正在試圖說服改變你的決策的信息和觀念。《學會提問》旨在讓人掌握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對信息進行分析篩選,進而做出真正符合自己意愿的抉擇。
書中穿插大量的生活實例,一步步帶領讀者分析隱藏其中的信息。本書提出幾大步驟
1、論題和結論是什么?
每一段文字的呈現,不可能只是干巴巴的論點和結論,必然會穿插大量的修飾語句、理由等等,甚至有些內容議題并不明確,模棱兩可的語言形式讓人聽著似乎并不抵觸,在不知不覺中就接納了對方設定的結論。
在進行批判思維前,首先要做的是明確一段文字要表達的論題和結論是什么,至少會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結論,再由此退出其論題。
2、理由是什么?
要想他人能夠接納自己的觀點,一定有其支撐的理由,所以對理由的分析自然是第二步的關鍵,看看是以某些典型事例還是哪些經驗等來作為其依據的。這些理由的背后表達的是什么事情,是否可靠。
3、有些詞語需要再明確下意思
比如睡覺有益健康,如果放在不同的概念里,這句話可能就存在誤區,需要進一步澄清多久到睡眠時間,或者怎么的睡眠才算有益,如果僅此一句話,則模糊了一些有益的界限,會造成誤導。而很多廣告和宣傳的語句中就是借助這樣一個大家一看有益,就會自然而然默認為一般的睡眠,并沒有對這樣不確定的信息做出更進一步的確認。
4、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有些語句背后隱藏的究竟是一個人的價值觀,還是僅僅描述一個現象的可能后果,所有這些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判斷,和最后的決定,而分清兩者,會有助于思考哪些是對方想讓你知道的,哪些是對方潛在的威脅和夸大等等。
5、圖表數據可能存在欺騙性
有些數據看似客觀,其實并不然,比如條形圖通過拉長單位距離,可能會讓兩個本來有差距的數據顯得差距并不大了。
再比如,醫生告訴患者,你這個病通常來說還有10個月的期限,那么這10個月只能說多數,而還有不少活到了十年甚至更久。而不是只盯住10個月,有點狀態不好可能低于10個月,所以要看事情的本質很重要。
書中關于提升思維批判性辯證性看問題的訓練很多,雖然頁數不多,但每一篇都值得細度精讀,配上英文的同步,也是一份鍛煉英文水平的不錯選擇。知識技能與英語同步進行,了解更多原著的內涵。
《學會提問(原書第12版·中英文對照學習版)》讀后感(二):運用批判性思維
我們生活在嘈雜,混亂的世界,怎么在真假參半中找到真實呢?學會批判性思維,依靠自己的大腦,減少依賴別人,才能理性地尋找有意義的答案。以下我羅列了幾個印象深刻的點。
批判性思維的三個維度首先是環環相扣,積極主動和在恰當的時期提出并解決這些問題。常見的思維方式包括海綿式淘金思維和淘金式思維,如同字面意思那樣,很形象地解釋了一些人被動學習知識就像海綿那樣,不深度思考,大量的知識感到千頭萬緒,但是海綿就算再能吸水,也是有限度的,如同填鴨式教育,學生只會不斷地死記硬背老師教的知識。雖然海綿是思維獲取的知識面很廣,但是學不會思考很難判斷哪些知識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淘金式思維則恰恰相反,主動地獲取知識和不斷提問,互動式參與是此思維的核心。
弱勢批判性思維和強勢批判性思維
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點,容易被我們忽略。我們到底是只是為了辯駁那些與我們觀點不同的人來捍衛自己的觀點還是為了尋找正確的思維?回想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是不是如此?與你辯論不是為了探討,只想說服你,我們一定不能做內心封閉容不得別人說三道四的人。
論證中注意什么?
不要為了讓對方覺得你很權威,直接推翻原來的結論,雖然這樣做很輕松。如果有個結論希望對方接受,不但要提供論證的依據,還要說明為什么你的依據能讓ta相信這個結論。論證必有其目的,包括結論和理由。避免操控型論證,以一個理由出發去說服別人,例如律師為委托人辯護,切記,先有理由,后有結論。還要找到對方論證中意思不明確的詞語,確定歧義。
尋找價值假設
在論證中,我們要尋找自己和他人的價值觀假設,價值觀假設反映出一個人的價值傾向。了解他人的價值觀傾向有助于辯論,向對方提問為什么要接受這個價值觀假設,需要提供一定的理由。深入挖掘自己的價值偏好時,會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
注意論證中的謬誤
這一點是關于論證的邏輯,尋找這些謬誤以警惕對方不正確的論證,比如亂扣帽子型的,引用可疑的權威,大眾的觀點,強烈的感情色彩語句以及轉移話題。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還有以下幾個問題。
1、 什么是描述性假設?
2、 怎樣研究和使用證據?
3、 怎樣發掘內在的潛因?
4、 怎樣得出合理的結論?
本書全面地介紹了批判性思維,還需深刻地理解才能掌握精髓,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更好地運用。
《學會提問(原書第12版·中英文對照學習版)》讀后感(三):為什么要再買一本雙語版本呢?常讀常新的《學會提問》
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思維方法有助于我們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東西如何更好、更深刻的思考。
通常在我們沒有這類嚴密思考f習慣的時候,合理的問題可能引發我們的深入思考。
而這本書是讓我們用正確的提問來追求事情本身,然后能夠客觀的從各個方面了解和分析,進而解決生活中的混亂,做出正確選擇。
當然這是一個痛苦的思維練習過程,按照《學會提問》這本書的要求認認真真的去練習。
當有一天,我們已經對這套方法了如指掌而且運用自如的時候,其實并不需要可以提問。語言只是思維的工具,強大的邏輯處理能力是我們抽絲剝繭、無線接近真相的趁手工具。
這也是為什么我前前后讀了三四遍的原因。而買英文版本是因為,英文的思維和中文的思維略有不同,隔著非母語這個工具理解沒有被譯者解釋過的原版,本身也是一種思維鍛煉。
當我們聽到一個觀點的時候,先不要急于認可和否定,而是從下面的問題入手進行思考:
1 作者的論題、結論是什么?
2 理由是什么?理由的分類。
3 對方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會因此影響他的語言表達?
4 某些詞語是否有歧義?
5 數據有無欺騙性?有沒有重要信息被省略?
6 從理由/證據到結論的論證過程,推理方法是否可信?
7 得出什么合理的結論?是簡單的“是”,還是“不是”?
另外,觀點是人的表達,那么不可避免的就可能帶陳述人本身的價值觀假設,如何找到觀點因此被影響的程度呢?
1、 查看作者的背景。
2、 想想“為什么從他自己的立場得出的結果對作者如此重要”這個問題。
3、 從相似的社會性觀點中尋找類似的價值觀假設。
4、 使用顛倒角色扮演技術。站在與作者相反的立場上并確定對這種立場來說很重要的價值觀。
5、 尋找常見的價值觀沖突,如個人權利與集體利益之間的沖突。
以上兩部分只是核心的思考要點,真正要吧這個思維方式化為己用的話,還是要反復讀這本書,從書中用例到身邊瑣事,都可以細細琢磨。
《學會提問(原書第12版·中英文對照學習版)》讀后感(四):這本書讓我再也不敢快速打麻將
《學會提問》這個書早有耳聞,已經都出到第12版了,而且還出了中英文對照版,我先讀的是前面的版本,發現每個版本都有不少調整,包括例子的變化和章節的順序的變化,哪怕第12版的中文電子版和第12版的中英文對照版也有不同之處,比如:阻礙你的批判性思維的有十大障礙,中文版的電子版只用一個圖展示了這十大障礙的關鍵詞,而中英文對照版則把每一個關鍵詞的意思都詳細的做了解釋。
1、仔細檢查別人說的話,你可能會發現很多不嚴謹的地方,而且好多理由不足或不可靠,所以聽了就信了,不可取。想起胡適那句話: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2、書中提示我們可以通過指示詞來找到結論,還列舉了一長串的指示詞,如:因此、表明、由此可見、由此、因此得出、我要說的重點是、顯示出、證明、告訴我們、事實的真相是。參加過公考的朋友們,你們有沒有覺得,這像極了如何快速通過關鍵詞來做一道言語理解題。另外,書中還告訴我們從首尾句找結論,哪些信息不可能是結論,通過交流的語境和作者的背景來判斷,所以,我覺得如果我早點看到這本書,應該能多答對幾道題。
3批判性思維,不是教我們凡事死杠,以駁倒對方為己任,而是教我們要多角度地多收集信息,慢一些得出自己覺得比較中肯的判斷。
4金句:一個詞或短語越抽象,人們就越有可能對其作出多重解讀。所以當交流的時候出現抽象詞語時,我們更應該通過交流了解雙方在當時的語境下,對于出現的抽象詞的理解是怎樣的,然后做出修正。
5如何解釋歧義詞:同義替換,舉例說明,具體標準定義。這讓我想起了我平時如何教學生理解一個詞語,我會把這個詞語擴展為帶有這個詞語字素的比較能聽得懂的表述,比如,思維,就擴展為:思考的維度,這就算是同義替換了。然后,我會列舉幾個帶有這個詞語的句子,這就算是舉例說明,對方實在不理解了,我還會去百度一下這個詞的意思后,再來解釋,這算是具體標準定義。此外,一個詞還是得根據具體的語境來判斷出它的大概意思,不可一概而論。
6阻礙你的批判性思維的有十大障礙分別是:
正確提問帶給人的不快: 思考過快 : 刻板印象: 背叛我們的思維習慣: 暈輪效應: 信念固著: 可得性啟發法: 答非所問: 自我中心: 一廂情愿:
在這里,我要強調的是思考過快,這讓我們想起打麻將的時候,我們為了放松,為了不被別人嫌慢,總是不自覺的快速摸牌打牌,而不趁這個時間思考,所以,你會發現,麻將桌上,那些打牌最快的人往往是輸家,快思考憑直覺做出判斷,而慢思考除了憑直覺,還會通過對全局信息的收集做出判斷,一個信息更充分的人,作出的決定自然會比較偏向于正確,假以時日,高下立判。麻友們,請珍惜,每一段可以思考的時間吧。
讀了這本書,你會發現——《學會提問》不是教你如何學會提問,而是教你如何練就批判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