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元宇宙的概念很火,國內外各大企業紛紛進場布局,之前備受關注的“炒鞋”也來了。
據報道,12月17日,運動服飾巨頭阿迪達斯推出了一個NFT系列的adidas Originals 服裝,以“Into the Metaverse(進入元宇宙)”為名正式進軍元宇宙。此次購買為虛擬與實體結合,據悉,所有3萬個NFT商品迅速被一搶而空,銷售收入超過2300萬美元。與此同時,耐克公司上周剛宣布收購了數字時尚平臺RTKAF,開啟了“元宇宙的收藏鞋”事業。此外,不少時尚品牌早已開始在元宇宙中撈金了。
此前還有媒體報道,包括虛擬房產、衣物、奢飾品等等,一切現實社會能買賣的事物都在“元宇宙化”,紛紛變成價值不菲的虛擬物品。這些“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的“非必需品”居然有那么多人趨之若鶩,在普通人看來,實在是有些難以理解。
炒作、投機、智商稅、割韭菜等等,這些定義也向著元宇宙產品紛紛砸去。在一些公共輿論的敘事里,這些產品被描摹得滑稽與荒唐。但另一方面,看到一個個巨頭企業煞有介事、一本正經地撲向元宇宙,也讓人不禁懷疑,是不是自己格局小了?
事實上,這背后其實是個如何看待“科技創新”的問題。理想化的科技想象,是超然、玄妙的,是追問宇宙真相的。像相對論、量子理論、弦理論之類,就很符合這種敘事。這里面沒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商業元素,看不見摸不著,只有看不懂的術語、理解不了的概念,通過大眾媒體的推介,讓人不明覺厲。
但現代科技在現代社會的另一副面相,則是“瓦特式”的——他并沒有發明蒸汽機,而是改良,從而讓蒸汽機可以商業應用。即科技被商業化與大眾化的視角解構,進而褪下光環,充滿著世俗的誘惑力。這種類型的科技敘事,就沒那么高高在上了,相反充滿了低姿態的迎合,科技在這時候就必須尊重商業的游戲規則。
而這種方式,其實是大眾接觸、理解科技更常見的方式,科技以商品的形態滲透進社會,商業化則賦予了科技更長久的生命。比如芯片,人們是通過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功能改善才理解;大數據,人們是通過出行體驗、信息推送而得知的。也只有在這個層面,科技對于普通人才有了意義,它們真真切切地改變了生活,變成了一種可以得到的商品。
不過難以避免的是,科技商品也有可能變成一種噱頭,造成對原有概念的扭曲,比如量子力學就被有些商家玩壞了,元宇宙也難說有沒有假冒偽劣。不過,尚未成型的科技發展走一段彎路,以“不完美的姿態”在商業化的路徑上跌跌撞撞,這也許就是科技發展的社會代價。
關鍵是社會輿論怎么理解科技走向社會的路徑,是迷戀玄之又玄的學術話語、把商業化的產品視作“奇技淫巧”,還是從個體需求、生活的微觀視角去定義科技的價值。這其實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社會面貌,為“科技創新包容度”做注腳。
用什么樣的視角去觀察科技創新的目的與意義,其實是個人文話題,即人們的思考本位是什么,科技要解決的問題在哪里。因元宇宙而起喧囂,應該引發一些深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