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雨》是一本由[日] 樋口一葉著作,現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49.8,頁數:2021-7,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五月雨》讀后感(一):《五月雨》彗星般的光耀與短暫。
《五月雨》彗星般的光耀與短暫。
有人把樋口一葉,稱之為日本近代文學的紫式部。可以想見她在日本近代文學中的地位。近期讀了幾本日本的文學作品,感到日本的文學作家有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他們越是天才型的作家,他們的生命往往很短暫。比如我最近看的尾崎紅葉,這難道就是天妒英才嗎?還是因為天才因為過早的展露出了自己超然驚世的文學才能而過早的燃盡了自己生命。為了紀念她,在新版5000日元上使用樋口一葉的頭像,讓她和舊版1000日元上的夏目漱石,2000日元上的紫式部,在日本人的認識中可以并駕齊驅。
《五月雨》是樋口一葉的一部短篇小說集。有人把樋口一葉的作品按照他創作的年代分早中后期,各個時期都具有作者創作的時代印記、風格特色。《五月雨》有資料顯示應該是作者早期創作作品,作品以一主一仆兩個妙齡女郎,為主要角色,生動而細膩的刻畫出了兩個人的情感世界,精彩展現出了女性在情戀時期,豐富的內在心理活動。小姐優子對女仆八重特別親切、視若姐妹,八重父母親相繼的病故,而他自己在家鄉又受到郡長家那個小混混的兒子的欺霸,想納八重做他的小老婆,八重不得不逃離,而來到了東京。去到一個大戶人家里面當仆人,剛好八重的母親之前在這家大戶人家里給小姐當過乳母,原本就對八重特別喜歡的小姐,在得知這一消息后,更是對他情同姐妹。可是不曾想到的是,柚子小姐一直傾慕的男人,杉原三郎,竟然是吧,從之前的男友。八重知道優子小姐對杉原那相思入骨的愛慕,可是三原也是自己日日思念的愛旅啊,而自己對小姐也有一種如山高水深般的感恩之心,她想對小姐說出真相,卻又不忍心看到小姐憂傷,于是八重就陷入了這種兩難的境地。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把八重這種糾結的心理表達的淋漓盡致,優美感人。
《五月雨》這篇小說文筆之優美,如詩如歌,同時也充滿了唯美的浪漫主義色彩,語言風格上可以看出本篇有濃郁的合歌的風格色彩,樋口一葉原本也就是一個和歌創作高手,他把詩的語言,詩的意境,詩的節奏與況味,也融合進了這篇小說當中。所以讓人讀起來感覺不僅是一篇優美的小說,更像是一篇情真意切的唯美敘事詩。
書中第一篇《埋沒》。可以稱得上是這本小說中最精彩的一篇,故事通過一個技藝高超的錦瀾陶器師入江瀨三和他妹妹阿蝶的遭遇,深刻的批判了當時日本(明治)社會上的一些現實狀況。痛斥那些為了名利,為了攀附官僚權貴,不惜出賣信任自己的朋友,親人的那些人的丑惡嘴臉。
故事敘事情節的行進上,采用了雙線程的結構,一條是瀨三錦瀾陶藝的遭遇。一條是阿蝶的情感悲劇。這兩條線程同時的產生,行進又同時的結束。故事的結局是飽含的悲劇性的。妹妹阿蝶的死以及瀨三憤怒的銷毀了自己的作品。讀來讓人感到甚是惋惜。同時也展現出了日本當時處于社會階級下層的,勞動人民的高潔的品質與氣節。同時也反映出當時日本所謂的上流社會,人的齷齪和卑鄙。
樋口一葉的作品,故事質樸而通俗,萍姐往往也簡潔明快,富于變化,看似平靜的敘事當中具有飽含的深情,有時幽默的語調當中有突出了尖刻的諷刺,每每讀來能使人陷入深思之中。她的作品大多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一直受到讀者們的喜歡。
樋口一葉作為明治初期最著名的女作家,雖然在二十四歲的青春年華就悄然而逝,卻為世人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這些作品像一顆彗星照亮了近代日本文壇。
《五月雨》讀后感(二):雛菊凋零,日本最具有才華的奇女子樋口一葉
在2004年發行的5000元日元紙幣上繪有一名女性照片,日本重視國民的教育和思想,在紙幣上的都是在文學或思想當年做出巨大貢獻的人。那么這位年輕的女性究竟是何許人也,她又帶給世人怎樣深遠的影響呢?下面便跟隨這本作品集,來了解一下這位明治時代的女作家——樋口一葉。
樋口一葉,生于日本東京都,是日本近代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開拓者,她的作品展現出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無疑給沉郁的日本文學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對后世日本文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時樋口一葉所處的社會尚且充斥了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作為一名女作家更是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樋口一葉自幼貧困,努力擺脫這種生活困境成為她奮斗的動力,在生活中遭受的種種歧視讓她感悟頗深,也給她的作品中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她作品中的女性要么身處貧困艱難的境地,要么在黑暗的現實面前傷痕累累,通過她們悲慘的遭遇,折射出那個時代女性的命運無常。
本書《五月雨》收錄了包括同名小說在內共計6篇短片作品,某種意義上這代表了她作品的基本風格,我們得以窺見一名英年早逝的文學奇女子擁有著怎樣真知灼見的文學造詣。
《埋沒》講述了一名日本陶藝畫工因夢想破滅而癲狂憤怒的故事,但是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社會問題。有技藝的能工巧匠被唯利是圖的商人所欺,最終郁郁不得志,也有那大奸大惡之徒,罔顧人倫天理謀求利益,更有那普遍存在于社會中對女性的歧視和物化。盡管瀨三摔碎的是自己靜心制作的作品,但是破碎的卻是那顆淳樸的心。
《自焚》中則展現了婚姻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引發了人們對于婚姻愛情中道德與自由的思考。阿町在年幼時便被親生母親拋棄,愛慕虛榮的母親離開了收入微薄的丈夫,被拋棄的丈夫奮發圖強,最終成為富翁。然而阿町在婚姻中卻遭遇了和父親相同的境遇,出軌的丈夫居然有11歲的私生子隱瞞于她,這讓她心力交瘁,時常心口疼痛。然而丈夫卻質疑她與別人有染,不由分說趕走了她。
阿町的母親拋夫棄子,換來的是丈夫的成功勵志,阿町丈夫的無恥出軌,最終承擔后果的居然是無辜的阿町。女性在婚姻地位中的低微,究其原因是日本封建社會中男女不平等和金錢至上的觀念所導致。
樋口一葉這位年近24歲便香消玉殞的奇女子,用她那動人的文字和振聾發聵的批判,在日本文學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當人們提起明治文壇的風云人物時,必然不會忘記這位批判現實主義的先驅人物。
《五月雨》讀后感(三):讀樋口一葉如看莫奈《睡蓮》
《五月雨》。 一邊讀,一邊感慨自己不會日文,這書的翻譯雖然已經相當不錯,但是讀原文肯定別有一番滋味。從翻譯過來的文字感覺到原文韻文的地方不少,韻文是一種語言到另外一種語言中間必然要丟失的東西,再好的翻譯也彌補不了。別說兩個國家之間的語言,就算是一個國家的兩種不同語言之間,翻譯也會出現偏差。《詩經·蒹葭》名家的翻譯有很多,也都翻得相當不錯,可是和原文對比起來,總還是少那么一點點味道。日本作家幸田露伴稱贊樋口一葉的文字:“真想把她作品中的文字分送給當代的評論家和作家們咀嚼一下,每人分五六個字,以便作為提高技術的啟發。”從這個評價看,樋口一葉的文字應該是讓寫作的同行們都感覺到驚艷的文字,楊栩茜的翻譯版本,雖然文字已經非常的優美,可我還總是忍不住想象,如果我會了作家本族的文字,讀起來一定更有味道吧。不禁想起梁啟超了,這個從中國上船到日本下船,一周學會日文的大神,如果我有這個本領就好了。 讀樋口一葉的小說,有一種看印象派畫的感覺,感覺人物身上波光流動,故事中也波光流動,有一種水靈靈的感覺。讀她的小說,我會忍不住想到莫奈的《睡蓮》,靜謐清雅中又蘊含著一種巨大的力量,令人非常的震撼。
讀樋口一葉的小說,你忍不住想去了解這個小說背后的人,是什么樣的女孩子,能在自己短暫的生命中寫出如此優美而深刻的作品? 樋口一葉猶如流星在天空劃過,雖然只有24年的壽命,卻為世間留下了大量的作品,熠熠生輝。 她的一生,短暫而波折。她對這世間的一切盡有美好的想象,可是生活中卻處處受縛,不曾十分舒展的幸福過。
《五月雨》這本書的最后,附著樋口一葉的年譜,讀這本書之前,如果你以前不曾了解過樋口一葉,建議你先仔細地讀一讀這個年譜,讀完了樋口一葉的一生,再來讀這本小說,你會發現故事里面帶著作者生命的痕跡。 特別推薦第一篇《埋沒》,感覺比作為書名的《五月雨》一篇更有代表性,如果不是“五月雨”的名字,更加詩意浪漫一些,我覺得這本小說集叫《埋沒》倒是更好一些。 《埋沒》里寫了一對兄妹,兄妹兩個共為主角,作家從哥哥的角度寫事業的幻滅,從妹妹的角度寫愛情的幻滅,哥哥用了全部的心血,希望振興日本陶藝界,彰顯展露自己的才華。妹妹希望能得到一個知重她的好男人,托付終身。他們兩個似乎得到了一個機會,一個男人身兼二職,既可以給哥哥以事業的希望,又可以給妹妹以愛情的憧憬。當兄妹兩個以為自己的理想都要成真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得知這個男人制造的是一個陷阱,他看上了妹妹的美麗,準備把妹妹當做是巴結權貴的禮品,而他所謂的看重哥哥的才華,只不過是為了把妹妹弄到手里的手段,他根本不懂得藝術的價值。 這個故事的設定讓人本來已經讓人覺得非常的悲哀,一邊讀一邊聯想作者一生所遇到的那些男人,不覺更加難受。悲從中來,不可斷絕。
《五月雨》讀后感(四):五月凄涼淚珠落成相思雨,人間難覓樋口一葉之深情
2004年發行的日本五千元紙鈔上的人物肖像是女作家樋口一葉,這位24歲死于肺結核的“明治紫式部”短短一生與貧困為伴,幾近潦倒。雖然人生短暫,明治時期女作家也呈現崛起之態勢,但樋口一葉成為眾多作家崇拜的偶像,作家幸田露伴就曾經寫道:“真想把她作品中的文字分送給當代的評論家和作家們咀嚼一下,每人分五六個字,以便作為提高技術的啟發。”
父親兄長相繼去世、未婚夫悔婚索要彩禮、與文學老師桃水斷交、邊寫作邊縫紉洗衣開雜貨鋪為生的樋口一葉,飽嘗了人間悲苦,這樣的慘痛人生經歷帶給她對社會清醒的認識與對女性命運的關切。她繼承了平安文學文字格調高雅與不如意的哀傷,也有對明治時代各種重壓之下庶民哀愁的寫實與社會批判。
比如她的短篇小說集《五月雨》,收集了一葉的六部作品,和她之前的成名作《十三夜》一脈相承,蕓蕓眾生皆悲苦,美好的品德被撕碎,相愛的對方相互犧牲成全,幾個故事都是在剛窺見內容的真相,就戛然而止,唯有深夜夢碎的聲音。所以讀樋口一葉的作品,仿佛是黃昏時,傾聽一首動人心弦的抒情歌謠,正美不勝收沉醉其中,結果金烏西沉,黑暗意外來臨,終是曲未終人已散,已入迷夢中而不自知。
《埋沒》是一對兄妹,妹妹善良,哥哥是忠于內心理想尊重藝術的制陶高手,本以為遇見良人,完成制陶夢想與妹妹婚事,誰想被奸人設計,終究藝術被辜負,妹妹留信一封舍棄自身,而哥哥砸碎花瓶。這世間無眼之人太多,而這善良的兄妹倆被這充滿惡意的社會所吞噬,“夜半的鐘聲遠遠傳來,天地之間,唯有一輪明月朗照大地。”
對于這些被傷害的善良之人,一葉文字中滿腔深情,尤其是小說中的女子,不管是《埋沒》里的妹妹阿蝶,寧可舍棄自己生命,也要顧全他人,這個宛如雅淡的荻花般嬌弱的女子,有著剛烈的內在;《五月雨》中的被相思所困的八重,忍痛放手,想要成全自己的恩人;還是《玉帶》中的絕色佳人絲子,身世孤苦飄零,一見鐘情卻被愛慕者謊言阻斷,最終也是留下幾行娟秀的小字以證清白。這些女子都是外表柔弱,從無害人之心,在遭遇到人生重大抉擇和苦難之時,選擇的不是茍且偷生,失去自尊,而是顧全他人,自我犧牲。這是那個時代現實的悲劇基調,可悲兄妹,遭遇中山狼,三人相思,唯有青絲斷,玉帶林中掛,不使惹凡塵。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或許這悲劇結尾太過悲涼,才讓一葉在每一篇的關鍵處擱筆,而那些犧牲自我落下懸崖的女子就留下了最美麗圣潔的背影。
一葉的文字帶有濃厚的古典氣息,里面很多將蘇東坡與白居易的詩詞化為神來之筆,用來襯托主人公的心境變化,那些青草蔓延、松影低垂的場景,很多細節描寫并不是閑筆,而是一種情緒的帶入,比那些高大的建筑更能顯現悠久意味深長的感覺。這是一葉的才情體現,用清冷淡雅照見這人間真實。
但見淚痕濕,仿若琴弦之音割破了天空,這是一葉文字間暗含的刺痛,清冽的畫面感讓人看見這文字背后的寒意,也許一葉也想用文字當成自己的纜繩,為自己覓得方舟,生活讓她沒有成功,而文字得到了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