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大航海時代》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45.00,頁數:224,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易中天中華史:大航海時代》讀后感(一):中國為什么錯過了大航海?
《大航海時代(易中天中華史23)》 2021-87 一直以來都挺喜歡聽易中天老師講的歷史故事,嗯嗯,沒錯,歷史的確應該只是故事,而且應該是生動的故事而不是冷冰冰的課本,既然這個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那么她就不應該僅僅只是在象牙塔中正襟危坐供人仰視,而是應該在笑容燦爛地在我們身旁翩翩起舞。至于王侯將相是創造了豐功偉業還是遺禍后代,誰是奸臣誰是忠烈,是誰在蠅營狗茍又是誰在壯懷激烈,當世人都不一定看得明白,后人僅憑一鱗半爪的史料又如何能妄下判斷?故事就當故事聽好了! 中國為什么沒有趕上大航海時代?有浩瀚太平洋的地理上的制約,也有天子居中四方皆蠻荒夷狄的文化上的局限,或許還有明初防患外敵封關禁海的考量,然而這些因素也許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真正的原因也可能是既然穩坐家中就有人用大把大把的金銀來換茶葉和絲綢,那么又何必甘冒風險去漂洋過海呢?需求才是最大的驅動力!
《易中天中華史:大航海時代》讀后感(二):一聲長嘆,何時能睹真容?
眼看下一卷就成終章了,有一些猜想。
第一個猜測,這套書縮編到清朝完是臨時得到的通知,因為明還講了兩本半呢,清再壓縮不能只講半本吧,最后一卷肯定要總論,導致第23卷拼命往完趕。
然后,能看出來刪改的痕跡。這一卷的文字是這23卷里最粗糙的,介紹歐洲航海那章,那個應付啊,我猜并不是易老師自己寫的,是編輯改出來的。康熙一統那章,一章就把各地都寫了,大幅刪改拼湊,也是編輯改出來的,是個人就能讀出來。
但還是有亮點,特別是最后解讀紅樓夢的部分非常好,角度很有意思,中華史未經之意都在里頭了。
回過頭來看,從最初創作的躊躇滿志,號稱要寫到改開,到如今因為各種內部外部原因(主要是外部)而縮減篇幅,如今連近代化都不能談了,閱讀時能感覺到作者的失望和意興闌珊,以及虎頭蛇尾。2017年去看易老師創作的話劇《模范監獄》在北京的首映,現場得知老人家骨折的消息,揪了一把心,腦子里冒出一個特別自私的念頭,中華史能寫得完嗎?后來中華史就出得慢了,一到兩年一本的速度,直至今日得知即將終結的消息。
長嘆一聲,希望有一天能看到完整的易中天中華史,希望易老師身體健康。
《易中天中華史:大航海時代》讀后感(三):想要面面俱到,但都浮光掠影——《大航海時代》讀書分享
終于讀到了《易中天中華史》系列的倒數第二冊,限于叢書體量的壓縮,將明清兩代的諸多內容都壓縮在了這本《大航海時代》中,導致陷入了一個很尷尬的境地:想要面面俱到,但都浮光掠影;想要理清脈絡,但起轉承合卻極其生硬。
一如書名所示,本書先分析了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永樂皇帝想要宣皇威于海外從而獲得萬邦來朝的政治合法性,這才是這位篡位者熱衷于讓鄭和下西洋的部分原因。談起與西方的交流,自然也跳不開西方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影響,徐光啟、利瑪竇、南懷仁等科學家在明清兩代將部分西方科學引入中國,但除了在歷法上做出改進之外,卻沒有發揮出更大的貢獻。
借由西方科學很生硬的將話題轉換到了康熙身上,開始了就清朝的敘述,入關之后的康雍乾三朝,在吸取前朝經驗的基礎上,消滅了中央權臣又剪除了地方割據勢力,清代的制度設計于君主而言堪稱完美,但依舊無法消滅官員的腐敗問題。
意料之外的是竟然在大航海的主題下花了四分之一的篇幅講了《紅樓夢》,沒能體會到易中天教授的此中用意。文學教授出身的他講起老本行來更加得心應手,對薛寶釵、王熙鳳、賈母的人物點評都很有見地,整個大觀園里形形色色的第三代里,各有各的優點與缺點,但再也沒有一個人能具有賈母的手腕與能力。也許“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就是一個注定的結局吧。
本書更像是作者計劃之外的趕工之作,質量有所下降,但在叢書的閱讀慣性下倒也值得一讀。
《易中天中華史:大航海時代》讀后感(四):跳出傳統視角的藩籬看前朝
泱泱中華,連篇累牘的歷史紀錄早已飽和,可以講的故事那么多,說了一堆卻什么也抓不住的鴻篇巨制我們見的還少么?沒錯,對“高大全”的偏好是我們的精神遺產,“短小精悍”的寫歷史總令人不自覺的感受到“貧乏”。但是,把歷史素材按順序羅列出來,和從無數歷史細節里抽出主脈絡相比,哪一個更困難?想對龐雜繁復的史料做到提綱挈領,系統的理順“歷史的進程”,藏在最終成品的大白話背后的工作量可不是鬧著玩的。
既然是中華史,到了這部為啥要叫《大航海時代》?跟我們有關系么?正經歷史書重點分析的改朝換代中的權力易手怎么就給略過去了?因為我們作為萬世之中心的思維方法由此開始經歷現實的挑戰,這是比朝代更替更重要、影響更深遠的大事件,也是直接打破我們朝代輪回的根本原因。
開篇大幅筆墨講述地理大發現的艱苦卓絕,既是為了對比、反思鄭和的“未竟事業”,也是為了展現這前仆后繼的全球接力賽之勢不可擋。鄭和七次下西洋,依舊是圍繞著要證明是萬世之中心的正統性而展開的,不是為了放眼全球,而是眼光始終向內,不肯轉移視線。
好,如果走出去沒效果,那人家走進來的效果如何呢?一個被反復證明精確的西歷,都可以被“祖宗家法不可改”來回扯皮這么久,我們可是個農業國呀,準確的歷法多重要,這思想上的教條得有多頑固才會連基本常識都視而不見,《幾何原本》只有兩個人看得懂,真的很意外么?
以上都不行,我們還可以寄希望于新朝新氣象。滿人作為新鮮血液,繼承了這么大一筆遺產,他們是如何創新、融合、發展偌大的帝國呢?第三章《康熙答題》已經講的非常清楚了。內憂外患漸次排除,建立繼承權平穩交接制度,高效又靈活的反腐措施,萬事安定后,就連鎖國也在情理之中,who could ask for more? 這是中華帝國的全優生交出的成績,沒有一步是走錯了的。
結果如何,高中必修的近代史該講的都講了(不知道如今啥情況,但以前就是理科生也要從**戰爭開始學)。勤奮的皇帝們為什么該做的都做了還是如此結局,這個問題易老師是以看似不相關的《紅樓夢》來作答的(我覺得簡直是神來之筆)。女媧補天剩下的頑石,面對已經無處可補的天(好比無處可改進制度的皇帝們),索性拋開一切活出真性情。如果只盯著眼前的現狀,那自然是看不到問題所在,而且一切都會顯得高大而有壓迫感。如果眼光放遠一點,事物就會開始變小,也許不值一提,但是全貌就會慢慢出現,類似滿清大臣衣服上的繁復花紋就會瞬間失去意義。我沒讀過《紅樓夢》,但明顯她的主旨跳出了時代局限的藩籬,按今天的行話屬于“破壞性創造”,而這種超前意識說難也不難,完全可以從Who am I? What I want?開始,對成規、成見不再那么亦步亦趨,允許自己稍微“癡”一些,對旁人眼光少些敏感,這一步就算邁出去了。
所以呢,我是非常期待下一本《命運與選擇》的。我對中國歷史重燃興趣完全來自易老師當年在《百家講壇》的“品三國”,上面啰嗦那一堆權當是偷師反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