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諾貝爾》是一本由[比] 阿梅麗·諾冬著作,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45.00,頁數:224,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瘋狂諾貝爾》讀后感(一):讀《瘋狂的諾貝爾》:愛的永恒,令人戰栗
諾貝爾文學獎是世界上最高的文學獎項。但有時,獲得該獎項殊榮的作家們,卻往往賣不過其他暢銷書作家的作品。
這就好比是音樂中的美聲唱法與流行唱法。美聲唱法固然優雅、專業、動聽。但對于大眾而言,卻往往更傾心于能夠隨時哼唱的流行音樂。
諾貝爾文學獎雖然至高無上,但是文學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參悟明白的。這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小眾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塔施就是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一生共著有22部作品。他與其他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一樣,是一位孤獨的作家。因為,他嘔心瀝血創作出來的作品,竟然沒有幾個真正的讀者。
他一生因為兩件事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一是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二是因為他患有極其罕見的“軟骨癌”,還剩下兩個月的時間。
今年,他已經83歲,終身未娶,胖得無法行走,但他仍然保持著獨居的生活。這些年,他將自己不為人知的秘密寫在書中,一心盼望能有人發現。
可遺憾的是直到現在,那個人也未曾出現。如今,他被醫生宣判了死刑。當生命開始倒計時,一向無人問津他卻成為了媒體爭相采訪的寵兒。
他一生從未接受過任何的采訪,可現在,他卻決定接受記者們的采訪。因為,他希望能遇見一個有緣人,能破解他在文字中留下的秘密。
這個秘密關于他畸形的童年,關于他“痛徹心扉”的初戀。在正常人心中,愛的永恒是幸福而甜蜜的。但在他的心中,愛的永恒卻讓人如此的不寒而栗。
這位老人就是《瘋狂的諾貝爾》中的主人公。小說以一位老人與五名記者的對話形式展開全文,而最終揭開所有秘密的線索卻正在他們的對話之中。
本書作者是比利時作家阿梅麗·諾冬。這部小說是她的處女作,曾獲得勒內·法萊獎。她的作品被譯成四十種語言,還被拍成電影或者電視劇,在歐美舞臺上演。如今,她已成為當今法國最活躍、最受矚目的作家之一。
在小說類的文學作品中,以對話形式貫穿全文的書籍并不多見。這本書的創作形式有些類似于莎士比亞的戲劇,代入感超級強,閱讀時,仿佛在看一部引人入勝的燒腦劇。
我想,這也是《瘋狂的諾貝爾》之所以會在全球暢銷30年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瘋狂諾貝爾》讀后感(二):瘋狂諾貝爾
最近看了比利時法語小說家阿梅麗·諾冬寫的《瘋狂諾貝爾》這本小說,覺得非常精彩。 這本書的故事脈絡并不是非常的復雜,在內容上,以對話的方式為主,所以讀起來也比較的通俗易懂,易于被讀者理解。 具體內容上講述的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普雷泰克斯塔·塔施活不了兩個月了,死前的獨家報道讓記者蜂擁而至。 然而前四個記者都被博學善辯的塔施反駁得落荒而逃,就在讀者以為塔施必勝無疑時,小說出現了反轉,第五個記者——一個柔弱的女子上場了,她抓住了塔施的要害,逼其就范,揭露出驚天秘 密:那個大名鼎鼎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竟然是個**犯。 雖說劇情沒有太大的起伏,但是非常的引人入勝,他們的對話也非常的有個性,非常的有趣。 “事實上,人們并不讀書;假如他們讀書,他們并不理解;假如他們理解,他們也會很快忘記。”這個諾貝爾文學獎,覺得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讀過他的書,但是正因為如此,他的書才能夠非常的火爆。在他的思維脈絡中,會出現很多和我們所理解的不一致的地方,在我看來,這些非常不符合我們常規想法的論述是非常有趣的。 他說——我完全應該這樣做,因為我是唯一能讀懂我的作品的人。是的,我的書比戰爭更有害,因為它讓人感到痛苦,而戰爭呢,它使人想活著。讀了我的作品以后,大家都想自殺。 盡管在他的語言之中,有很多瘋狂的想法,這很容易讓我們認為他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瘋子,然而,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他掌控全局。 在這本書中,有一個關鍵的點是主人公說他之所以要殺了自己的表妹,是因為他非常的愛他,而且他不能夠接受他們成為大人……這些看起來非常離譜的想法,也能夠帶給我們一些思考。 當一個人特別愛另一個人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想要完全的去占有對方,甚至不能允許對方有一點點的改變,也會因為對方的某一點點,下次的行為而感到大發雷霆……從一種理智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愛是瘋狂的,也是病態的。 在成為**兇手后的幾十年里,我相信主人公并沒有得到真正的快樂,盡管他一直再自我的欺騙,覺得正是因為愛他才會殺了他。 不過在我看來,這個結局并不是特別的出人意料。當主人公借用另一個女人的手來了結自己的時候,也許是因為他真正的為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感到了悔恨,又或者是為了切實的感受一下被掐死的狀態。 在這本書中,有很多的細節值得我們去琢磨,而且給讀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值得推薦!
《瘋狂諾貝爾》讀后感(三):瘋狂諾貝爾,一個肥胖老男人的故事
文:書俠麥克元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第一感覺怎么能起個這樣的名字,了解了一下簡介后才知道,這本書已經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而且這本書是一九九二年出版的書,這次是再版,原來的名字叫做《殺手保健》,這次改版換了一個名字叫做《瘋狂諾貝爾》。
這是一部小說,一部在法國引起不小轟動的書。這本書出版的時候也是被出版社拒過,后來去到別的出版社被奉為瑰寶。這也證明一件事,不是所有的出版社都是能夠第一時間選擇好的作品,更說明了一件事,你的處女作,沒有那么多出版社會在乎,真正懂你的出版社還是需要你去尋找。
書作者叫阿梅麗諾冬。這本書是她的處女作,也是代表作之一,當年寫這本書的時候才25歲。
一個肥胖的83歲老男人
諾貝爾文學獎,很多文學家的追求之一,但是并不表明你的作品很受歡迎。大文豪塔施,是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一生寫了二十二部作品。他與很多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一樣,是一位孤獨的作家。他嘔心瀝血創作出來的作品,竟然沒有幾個真正的讀者。諾貝爾是光環,可是這光環并沒有讓他擁有多少真正的讀者。他的書也賣不過暢銷書。
這位老先生終身未娶,胖得無法行走,但他仍然保持著獨居的生活。看到對他是描寫,我想起了一部電影里那個肥胖的老大,只是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嘴里說出的話,卻是那么富有深度。可遺憾的是,那個懂他內心深處的人未曾出現。當他被醫生宣判了死刑。當生命開始倒計時兩個月時,一向無人問津他卻成為了媒體爭相采訪的寵兒。他也是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知名度。
語言對話的故事
這本書的精彩之處在于語言,書中沒有過多的鋪陳,大都是直愣愣的對話,感受到的是塔施和諾冬的對話,話語里又有塔施這位老者最后的倔強。看著老者對自己故事的講解,對一生嘔心瀝血的二十二部作品的介紹,對待男女的看待,而塔施老爺爺最幸福的還是覺得童年是美好的。不是作者沒有愛,而是這愛有點崎嶇畸形。
童年的美好是短暫的,當沒有了童真的時候才發現,那逝去了的才是美好。
塔施的生命就剩下兩個多月了,很多聞名而來的記者想要的不過是采訪他,獲得關注流量,而真正讀他作品的人卻是少之又少,正如他所說:哪怕十頁也好。可惜,伯牙已逝,知音難尋。
書中留下的線索,塔施內心的秘密,一直在等待那個人的出現。
這部作品的語言很是犀利又很優美,他的美不是那種華麗,而是簡單直接。
我認為這是一部語言對話式的小說,這正是作者諾冬的厲害之處,也是她擅長的。看著這些對話,你會慢慢領悟到,人的一生,需要發現的秘密有很多,我們能否去扒拉扒拉看呢?
《瘋狂諾貝爾》讀后感(四):人性,是貪婪的,欲望是無靜止的。
《瘋狂諾貝爾》這本書的封面讓人眼前一亮,兩個人站一起面面相對,看似簡單但確又暗藏玄機。背后的暗色調象征了背后的隱晦,但又有一個充滿光明的小人站在黑暗中,帶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這本書的作者—阿梅麗·諾冬自稱是“無國界作家”,曾獲法半西學院小說大獎,其作品已被譯成30多種文字,銷售數百萬冊。她生于日本,長在中國,原籍比利時,現居法國,自稱是“無國界作家”。她一九六七年八月十三日生于日本神戶,父親帕特里克·諾冬曾任比利時駐日本大使,后調比利時駐中國大使館任職,諾冬六歲那年隨父親來到北京,在三里屯住了兩年,并根據這段經歷寫成小說《愛情與破壞》,受到讀者歡迎。后來又到了美國紐約和其他一些東南亞國家。直到十七歲,她才回到比利時,并進入布魯塞爾自由大學(ULB)學習拉丁語文學。《午后四點》出版于一九九五年,是諾冬的第三部小說,故事奇特,語言幽默,對話精辟,富有哲理,被視為諾冬的代表作,曾被法國《讀書》雜志評為一九九五年度最佳圖書。它的內容大致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普雷泰克斯塔·塔施活不了兩個月了,死前的獨家報道讓記者蜂擁而至。 塔施多年以來在作品中瘋狂地留下秘密的線索,但沒有一個人發現。他享受著愚弄世人的快感,內心深處卻一直等待著那個秘密被發現。這本書通過記敘一名記者和諾貝爾獲獎者但卻患了軟骨癌的普雷泰克斯塔·塔施的對話來完成寫作。這本書通過二者對話引人入勝,不是看這些句子有多精彩,而是讓人完全被帶入了一個又一個節奏中,使人《瘋狂諾貝爾》這本書的封面讓人眼前一亮,兩個人站一起面面相對,看似簡單但確又暗藏玄機。背后的暗色調象征了背后的隱晦,但又有一個充滿光明的小人站在黑暗中,帶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這本書的作者—阿梅麗·諾冬自稱是“無國界作家”,曾獲法半西學院小說大獎,其作品已被譯成30多種文字,銷售數百萬冊。她生于日本,長在中國,原籍比利時,現居法國,自稱是“無國界作家”。她一九六七年八月十三日生于日本神戶,父親帕特里克·諾冬曾任比利時駐日本大使,后調比利時駐中國大使館任職,諾冬六歲那年隨父親來到北京,在三里屯住了兩年,并根據這段經歷寫成小說《愛情與破壞》,受到讀者歡迎。后來又到了美國紐約和其他一些東南亞國家。直到十七歲,她才回到比利時,并進入布魯塞爾自由大學(ULB)學習拉丁語文學。《午后四點》出版于一九九五年,是諾冬的第三部小說,故事奇特,語言幽默,對話精辟,富有哲理,被視為諾冬的代表作,曾被法國《讀書》雜志評為一九九五年度最佳圖書。1992年以處女作《殺手保健》獲阿蘭·福尼耶獎;1999年以《誠惶誠恐》獲法蘭西學院大獎;2007年獲花神獎(《聞所未聞》);2008年以全體作品獲讓·焦諾大獎,并于同年獲比利時國王勛章。 據諾冬自己說,她正是從十七歲開始創作小說;而出版首部小說則要等到她二十五歲那年。此后她每年出版一部小說,每本都毫無懸念地引起媒體和讀者的巨大反響,成為法國出版界的一個”神話“。諾冬現生活在巴黎和比利時兩地。這本《瘋狂諾貝爾》的內容大致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普雷泰克斯塔·塔施活不了兩個月了,死前的獨家報道讓記者蜂擁而至。 塔施多年以來在作品中瘋狂地留下秘密的線索,但沒有一個人發現。他享受著愚弄世人的快感,內心深處卻一直等待著那個秘密被發現。這本書通過記錄這名記者和患有軟骨癌的諾貝爾得主塔施的對話展開描寫,內容跌宕起伏又不失哲理性,邏輯嚴密又不失趣味性,引人入勝,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擁有極強的代入感。同時,這也是一部關于欲望與人心的小說。人性,是貪婪的,欲望是無靜止的,有時候人心是多變的,貪婪,自以為是,然而欲望,卻讓人開始忙碌,開始拼搏,開始無靜止的揮霍自己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