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通信員》是一本由趙思家著作,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58.00元,頁數:256,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大腦通信員》讀后感(一):科學可以治愈焦慮嗎?
我不懂這種科學對人自身有什么意義?除非有這四種顏色的藥片,需要的時候來一片立即充滿力量!除非人類的未來就只能靠藥活著,靠興奮劑打雞血?真的該吃藥了! 讓人做回人吧。 我看到解決方案也多是音樂冥想之類的,這跟是不是多巴胺、知不知道多巴胺沒半毛錢關系。我們確實獲得了知識,了解自身的運作機制和物質基礎。這知識似乎也是無用的知識,當然無用才是科學精神。然后呢,我們可以活的更好了嗎?這書又不是學術研究,而恰是(硬是)要在多巴胺和人生之間建立橋梁,你告訴我咋建? 科學硬是要傳遞具體的人文關懷——你了解多巴胺嗎,掌握它你將獲得愛情和幸福;信我你將永生!剛還想到了星座,這都小看它了。
我相信一切心理的都是生理的,一切生理的都是物質的。不過我完全可以繞過一切物質去聽音樂去冥想。難道去冥想多巴胺來來往往?明明可以直接由A到B,但科學告訴你是經過C到B。沒錯,但關我乜事。突然發現為何不用剃刀原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某些主義好不打臉哦。后臺的事你拿到前臺來,說說也就罷了,好像你能操控,不過你確實意欲操控。這就是你們的文明,這就是你們的野蠻。
科學擊碎焦慮到底如何可能?關于物質原理的知識能夠改變他所討論的物質,這挺唯心的。但卻可能真實發生,但那不是科學本身而是真實故事營造出來的精神氛圍。也就是學習了多巴胺的知識就獲得了多巴胺的控制感(偷笑)。當然書中有不少可操作建議,聽音樂冥想運動吧啦吧啦,儼然成了科學的專利。總的說來滿治愈的,有科學又治愈,所以就是科學治愈的嘍。
書中也說了多巴胺不是快樂也不等于愛情,這句話是至理。難道你不學點多巴胺就不會快樂了嗎?你不快樂學透了多巴胺就能快樂了嗎?我們學來的那點快樂發生的那點改變,是心理模仿了物質原理運作方式,在暗示下再現了某種獲得的狀態。如果你相信暗示的力量就好好的暗示,真誠的暗示,不帶暗示的暗示,那就是信仰。所有說到最后我發現我不該說。轉念一想也無妨,理性主義者只要真相。
看這圖我想到曾經的粘液質、膽汁質,,,如果那還能當做一種類比,這邊快樂激素盡管有實打實的驗證基礎某種意義上卻怎么更不靠譜。挑明了吧,它們在你的精神中并不存在,你無法體驗到它們,在這個意義上毫無意義。你可以拿它去制造藥片那是尖端技術,但我們不是工具人,也不只是物質的人,更不能作為被某些意志(包括自己的意志)操縱的對象。 讓人作為人,讓愛情、快樂、幸福、煩惱、痛苦原發的呈現和體驗,多巴胺也就自在其中了。
對于書本身還是給4分的,反正要批判的又不是某本書。有實踐成功者歡迎討論。
《大腦通信員》讀后感(二):趣讀《大腦通信員-----認識你的神經遞質》
春節將至,終于趕在上班前完成了本書閱讀,心情也是跟著本書變化著,因為是科普讀物的小白,之前只讀過兒童科普書不知算不算,呵呵所以剛讀的時候很忐忑,很怕堅持不了,不過看來是我多慮了,因為本書完全不是那種教材式的科普書,而是用非常有趣的筆觸來解釋神經科學,雖然我以前很懼怕醫學,從小對醫院就很抵觸,但是經歷過住院手術一些曲折過程,慢慢內心強大起來,也逐漸讀些醫學常識,這和亞健康的打工人的身體真的息息相關,尤其是書作者趙思家博士,她列舉了很多例子都非常有趣都很接地氣,我一開始完全以為趙博士是男生,因為文筆有趣生動,一些例子仿佛是男生才感興趣或是了解的,沒想到讀到最后的后記,才知道趙博士原來是女生,而且寫書后經歷了懷孕找工作的人生大事使我恍然大悟真的很不容易,在曲折的出版過程中經歷了人生大事尤其本書是那么吸引讀者,使我這種小白也多少懂得了一些大腦科學知識獲益匪淺。 這是一本科普通俗讀物,為什么這么說呢,作者舉例一些有趣的現象,比如多巴胺會讓你快樂嗎、愛情真的由多巴胺控制嗎?血清素會讓你的抑郁癥狀減輕嗎?戒煙為什么這么難?去甲腎上腺素真的是所謂的“聰明藥”?內啡肽---吃辣和跑步為什么讓人很爽?乙酰膽堿和記憶力有關嗎、作者將本書中出現的七種最常見的神經遞質比喻成“葫蘆娃”,每一種都有各自的一樣本領,每章結束還有思維導圖的方式整理本章要點,真的簡單易懂。
封面非常有趣
思維導圖
每個神經遞質都有一個簡歷,插圖的人像也很有趣,比如多巴胺首先自我介紹一番,有籍貫、常居地、弱點、技能、科學史等“簡歷”內容,緊接著介紹了多巴胺的幾種功能,而且每章還會敲黑板,帕金森病就和多巴胺相關,內容貼近生活,每個人都會老化也都有老人在身邊,這種無法醫治的疾病真的很可怕…接下來作者相繼介紹了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乙酰膽堿、谷氨酸、GABA、內啡肽等神經遞質,每種神經遞質都有貼近生活的例證,所以真的通俗讀物,大人孩子都可以讀懂,我最感興趣的是最后一章,介紹了睡眠,自從有了孩子以后從來沒睡過踏實的一覺,作者向我們闡明睡眠真的是復雜科學,一點也不簡單,也明白了睡覺對于我們來說多么重要。
最后作者總結了神經遞質的科普領域還在前牛頓時代,到現在還只是管中窺豹,任重而道遠,多謝作者給我們呈現一個有趣的世界,也希望作者多寫關于這方面的書籍供我們趣讀。
《大腦通信員》讀后感(三):多巴胺等七大神經遞質,都是最熟悉的詞語,但我們真的了解它們嗎?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些腦科學詞匯已經充斥在我們周圍,好像他們還特別玄乎、特別能夠忽悠人。而用這些詞匯所帶來的知識、文章、甚至廣告還都特別吸引人、顯得特別高大上,可他們所介紹的內容真的正確嗎?很少有人真的去了解這些專業詞匯的真實意義。如果只是來看一下熱鬧,到也無所謂,但如果真的用來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那就一定要注意了,不要因為錯誤的誤導而讓我們走向方向。了解其本質,才有可能真實的了解其內容。
下面這些詞匯,相信你一定都聽說過,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乙酰膽堿、谷氨酸、GABA、內啡肽。這些都是我們大腦的神經遞質,都是我們很多情緒和行為的指導因素。但就因為日常很多不專業、別有用心的宣傳,人們對于這些神經遞質的作用就會有很多誤解。比如說到多巴胺,很多人就會把它和快樂聯系在一起,但多巴胺本身不直接產生主觀的愉悅感,他只是參與了愉悅感產生的過程。多巴胺是獎勵預測誤差,當得到超出預測誤差,多巴胺才會出現意外驚喜,也就是說多巴胺的多少不等于獎勵的絕對值,而與獎勵的意外性成正相關。但這種不斷苛求意外獎勵的行為,就會造成上癮。上癮是一定和多巴胺相關的。
多巴胺對于個人的主要作用是三個大的方面:運動控制、行為選擇和強化學習,其實這都是獎勵機制的附加產品,這就與我們認為多巴胺的行為機制有著本質的區別。而這也就是一本專業的科普著作和很多借用名詞炒作的區別。 趙思家,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本科、博士、博士后,知乎神經科學、腦科學專業答主、科普作家。這一本《大腦通信員:認識你的神經遞質》就是趙思家關于大腦七大神經遞質的科普知識,就比如上面所介紹的關于多巴胺的內容,就是這本書相關內容的一小部分。而趙思家用一本書來專業科普這些對我們來都聽說過但真不了解的詞匯,也就是讓我們避免陷入人云亦云的坑。
當然,肯定很多人又會擔心會不會陷入趙思家這個坑,而且神經科學是處于快速發展之中,但趙思家作為行業的專業人士,他一定要保證這本書的內容都是現階段經得起考驗的,都是權威的,而所引用的觀點也都是專業的內容,不會有其他方面的誤導。
《大腦通信員》是一本科普著作,也就要求本書要用絕大多數人能夠看得懂的語言,那真本書呢?完全滿足這一要求。作者用七個人物想象的給這七種大腦遞質給出來想象的性格特點,讓它們有了人性化的特質,也便于我們對它們的理解。而本書語言也足夠平實易懂,更重要的是作者直接給出了相關思維導圖,讓我們可以輕松理清七大神經遞質的相關知識點。 閱讀《大腦通信員》,讓我們進入我們身體的本真世界,了解自我、了解我們大腦的運作過程,了解我們生命的過程。
《大腦通信員》讀后感(四):了解大腦與認知世界
尤記此前讀過《意識探秘》一書,讀的可謂艱難,邊讀邊感嘆自己專業選的好,以自己的智商真選了類似方向,那估計真是永遠畢業不能了。時隔多年后,又再一次挑戰自我,這次讀了名字更為可愛的《大腦通信員》一書,雖然名字可愛,封面也可愛,然內容卻毫不敷衍。誠如作者在本書開篇所言,對待科普的態度不希望是點到即止——拋出個高級詞匯就截止;也不希望是囫圇吞棗——各類詞匯組織一通即可。本書確實是本著普及的精神傳遞著復雜的基礎知識。或許在專業人士眼中,神經科學研究僅僅是在堡壘之上打開了一個洞,大量內核的本質的事物尚有待探討;但是對于普通人,僅這點點的知識便已經足夠迷人眼了,畢竟對意識的討論,最終殊途同歸,終是回到哲學層面。
回到《大腦通信員》一書,對于科普的內容不再復述,復述并不能準確傳達書中所述理論。在此僅就本書所用科普的一些形式進行評論。“形式大于內容”確實包含貶義,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完全不論形式,好的形式能夠充分發揮載體的作用,更好的傳達內容。本書所采用的形式就契合了這一點。先看書的名字,誠如前文所言,這是一個讀起來頗為可愛的名字,讓人不禁想到了《工作細胞》里的諸位細胞們。拋開這可愛的名字,對應全書內容,就能體會到這個名字的精妙。本書所科普的內容中, “血清素”、“乙酰膽堿”特別是“多巴胺”,這幾位并不陌生,但是真正要描述他們是做什么的,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往往無法言語。本書的名字就恰好概述了他們的作用,可謂點睛。
翻開本書,不難發現基本上采用了“總分總”這一形式,這恰好是論文里比較喜歡的形式。但是本書本書并不等同于論文,科普性質為主。因此如何總如何分都有不同。分的部分自然是圍繞著7個主要科普對象逐一到來。但是如何收攏呢?正如作者最開始所言,睡眠一章是關鍵。這一章不僅是串聯前面諸位的關鍵,同時也是把理論落腳到實踐的關鍵。相比于一般的科學論文,科普中我們總是期待能夠讀到貼近現實的、易于理解的橋段。本書所科普的對象“稍有不慎”就轉向了哲學領域,想要平易近人確有不易。所幸,睡眠這一章做到了,不僅解釋了睡眠還解釋了夢境,這種略帶神秘感的信息總是讓人心生向往而又引人深思的。
既然提到了“平易近人”的科普,就得提到本書科普中用到一些形式。其一是謠言粉碎機,這個名字大家想必耳熟,本書中也沒有以這個名詞去進行科普。但是本書很恰好的指出了很多謠言的來源——非全真非全假。在本書第58-59頁,作者以“無論意見鐘情還是日久生情,愛情=苯乙胺 多巴胺”為例,從本質上說明了這類誤傳的根源,可謂淺顯易懂卻又一針見血,是本書中我很喜歡的一個部分。其二是圖文并茂的科普方法。這種方法當然不新鮮,尤其是考慮到作者的科學背景。但是不厭其煩的作圖,細心的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歸納要點,既有專業內容圖也有科普性質的漫畫,這些都是本書圖文并茂中的亮點。最后一點,則是多學科交叉的科普。從一個專業名詞的兩個對應詞匯分析道詞根詞綴;從中英文翻譯的異同加深理解,這是語言學的交叉。從神經遞質談到藥學再到治療,雖然十分順暢但是也涉及了跨學科。總之這種多學科交互式的科普,讓神經科學不再直奔哲學,效果卻是更好。
如果說,世界是我們所有人大腦所創造的存在,我們就更應該了解大腦怎么樣工作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