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哲學》是一本由丹納著作,鐵葫蘆·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128.00,頁數:503,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藝術哲學》精選點評:
●因為當當做了統一收購,目前第一版剩余的三千本書,只能在當當上可以買到。
●時隔一年,又翻出來讀了第二遍,太美妙的一本書
●一開始覺得不夠學術嚴謹,更像是通識課的論述。讀了大半,寫到歐洲各地社會的變遷與藝術的變革,筆者的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博愛和溫暖,紳士的,文人視角的觀察著這個世界,僅僅這個品格,就足夠我好好讀下去。讀到最后,寫著1958-1959年翻譯,那時在大陸有幾個中國人識得這本書中的人物?傅雷翻譯這部作品時一定很孤獨吧。
●分幾個板塊來講解,結構清晰,豐富例證的列舉讓概念理解起來更容易。意大利、尼德蘭、希臘這三編篇末對時代由盛轉衰的敘述都讀得好震撼…
●裝幀真的都太喜歡了,硬質封皮和書籍內容是分開的 很好翻看,為方便讀者閱讀特意增加了內容提綱的部分,讀之前可以先看一下提綱。譯文采用的是傅雷的版本,但是由于很多名字和地點和我們當今的叫法不同,所以文中特意給了注釋,彩色插圖部分印制的也非常好!
●裝楨很精美,內容很強大,好書好書
●經典書籍,買來收藏,顧爺寫的序一般
●稍顯過時
●3.5。裝幀和印刷都不錯,但文字就是不太看的進去。
●三星半、勉強讀完了,基本邏輯框架很清晰。就是課上的教學講義整理,輔助闡述觀點的例子過于繁雜冗長,讀起來容易讓人本末倒置
《藝術哲學》讀后感(一):西方藝術世界的理性思辨
每當有人說“審美是很私人的事情”,我總是像魯迅先生“唔、唔…”一樣的回答,其實也算是認同的,只是在想什么樣的文藝作品才能成為經久不衰的?這本書給了我答案,人類所追求的理想的美的高度是一切以愛出發靈與肉的最健康樸素的美。不論是文學繪畫還是雕塑。
這本書高度概括總結了西方藝術發展進程,展示給我們的以科學理性的角度,把藝術類比植物,它怎樣受時代、環境影響,怎樣在一定的歷史生命周期里生長開花結果凋零。
短時的風尚又是怎樣一時風靡又被迅速淘汰,很值得在當下發展更完全的時代去思考,自作者的時代過后,新的主義是怎樣走進了我們的時代?當然它不涉及我們東方的文化,但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文藝交融,我們怎樣真正體會東西方文明的精神,在文學藝術上推陳出新而不是嘩眾取寵、潦草追崇。在“私人”的感受里多一些感受上的“底層邏輯”。
《藝術哲學》讀后感(二):藝術哲學
第一次知道這本《藝術哲學》是在一份藝術入門書單中,但因時間緣故,一直沒空去讀,這次在外國文學的必讀書單中看到了這本書,遂將其提上日程。
讀完后,說實話,因為之前是在藝術入門書單中看到的這本書,加上書名為《藝術哲學》,我想內容應該是和藝術息息相關的,但好像和我設想的不太一樣,總之總有種受到誤導的感覺。倒不是說這本書跟它的書名毫無關系,只是我以為的“藝術”是會和《藝術的故事》一樣,談論繪畫、雕刻和建筑發展變化歷史,并對出名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再進行進一步的論說,但這本書對于這方面所談甚少,而且沒什么邏輯和體系,所謂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似乎也只是作者論說的論據罷了。如果想用這本書來進行藝術和藝術史的學習,大概是毫無裨益的,甚至有可能因此扼殺學習的熱情,這種難度系數直逼五顆星的書籍,大概只會勸退吧。我開始懷疑當初的那份書單為什么將這本書列入入門書單中,估計也是因為書名的緣故吧。
首先是對于“藝術”概念的理解。我們通常認為的藝術會是繪畫、雕刻、建筑,外加一門音樂,但是丹納的藝術恐怕還包括文學,或許還包括歷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內容,所以在書中丹納總是在大談文學、地理、歷史,對于我們通常認為的藝術的內容則談論地相對較少了。這大概也是這本書會出現在外國文學書單上的原因吧。其實從書名看,“哲學”更可能是這本書的重點,而我們通常卻有意識地忽略了。丹納似乎整本書都在論說的都是他的這種“哲學”,而不論是藝術還是文學還是其他,都只是作為論說的依據。譯者傅雷在序言中概括了丹納的“哲學”,即文明和藝術的出現和發展都取決于種族、環境和時代。
丹納為了驗證自己觀點的正確性,運用了大量的例子進行論證,好處當然是加強了觀點的說服力,但問題也同樣明顯。一是丹納的例子相對于論說來說實在是過于多了,有時一個例子就是幾十頁的篇幅,比如為了表現意大利的民風彪悍、頭腦簡單、勇武好斗(這也是為了論證意大利藝術產生的原因,可見論證之繁復),舉出建筑師貝凡紐多·徹里尼的故事進行論證,幾乎是史時的全景再現,這里不得不順嘴提一句,丹納對于歷史故事的書寫相當精彩,但也正是如此,大篇幅的故事和精彩的書寫,使讀者常常沉浸到故事里,迷失其中,而忘記了作者的論說,而等到作者再次進行論說的時候,讀者早已不知道作者進行到哪一步了。但是丹納寫下這么多例子,想必他認為這是很有必要的,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聽眾和讀者,但是這種也正是現代讀者所厭惡的。因為僅需要簡單的論證就能得到的答案,作者卻花費了那么多篇幅和筆墨,而讀者又需要花費那么多時間進行閱讀,往往所得與花費的精力不成正比,這實在是“不合算”的一件事。我也在思考,我們現在的閱讀是否過于功利性了,就像丹納說的那樣,進入了一個缺少藝術的時代,但想想,現在是一個信息爆炸時代,如果我們在一種信息上花費的時間過久,那我們又很容易就被時代淘汰了,這也是很無奈的一件事。跑偏了,還是回到書上來吧。
二是這本書有一個很致命的點,那就是丹納無法保證他的論點一定是正確的,就一定是真理,如果論點本身是可以進行反駁的,那么即使再多的例子也無濟于事了,只能是朝著越來越偏的方向前行。傅雷對此也進行了論說,如丹納過于重視上層建筑和上層人物的行為,而忽視了經濟和人民群眾對藝術的影響,而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丹納制定了一個關于藝術的絕對化標準,而他的論說都是在證實這個絕對化的標準,而我們知道,文學藝術審美是多元的,是不可能有一個絕對的統一的標準,那么丹納說的再多也只能是代表他自己的審美。
這樣看來丹納的確是一個“很法國”的法國人,既有法國人浪漫的一面,也有傲慢的一面。法國人的傲慢是體現在各方面的,在書中的丹納不止一次地強調意大利人的頭腦簡單,英國人僵化刻板,德國人的缺少藝術細胞,尼德蘭人的享樂、野蠻和粗魯,甚至直言:“總之,人類在這個種族身上比在拉丁族身上發展得慢而粗糙。意大利人和法國南方人,生活非常簡單,頭腦非常敏捷,自然而然的能說會道,會用手勢表達思想,趣味高雅,懂得什么叫做優美大方,像十二世紀的普羅望斯人(普羅旺斯人)和十四世紀的佛羅稜薩人,輕而易舉的一下子就有了修養和文化。拿日耳曼族和他們相比,我們幾乎要認為日耳曼族比較低級了。”怎么看也不像是好話,而且頗有踩一捧一代嫌疑(歐洲人的互嘲都快成了我的快樂源泉)。這種傲慢體現在丹納的個人身上,就成了他堅持自我的見解而不愿接受其他的看法。在前面丹納說這是他的上課講稿,雖然一定是經過了整理總結的,但是全書絲毫沒有課堂講稿的痕跡,沒有任何的互動,或者中途產生新的見解。這似乎只是丹納一個人的演講表演。
丹納在書中反復強調完美人體的重要性(文學上就是高尚崇高的人),這便是丹納的絕對藝術標準,但這個看法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印象派出現在丹納晚年的時候,至于丹納有沒有活到印象派被人們普遍接受那個時候,這就不好說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本書創作的時候,甚至連印象派都還沒有產生。學術界對于藝術的現代派劃分有許多爭議,但即使是最早的現代派標準,也得是馬奈莫奈的創作時期,那么丹納的對于藝術的評判基于的只是古典主義。從他的視角看追求人體的和諧完美是藝術的終極目標,這個毫無問題;但從整個藝術的發展來看(現代視角),丹納的這種看法是過時的,甚至可能還略晚于時代。既然書中有提及中國,那么說明丹納對中國也有所了解,中國的藝術符合了丹納的標準了嗎?還有古埃及藝術,古波斯、中東藝術……這些統統不符合丹納的標準,但仍是藝術。那么究竟是丹納代表著法國對于弱國的傲慢,還是他面對時代充耳不聞的態度,導致了他看法的偏頗呢?
總之,雖然這本《藝術哲學》有著許多的缺陷,但是正如傅雷先生也指出了丹納的缺點,但仍然激情十足地翻譯了這本書,并推薦給廣大的讀者一樣,可見這本書仍有許多可取之處。首先前面提到過的,丹納語言能力很強,氣勢十足,很容易將讀者帶入其中,讀者常常會陷入作者語言編造的萬花筒,被他帶著走,連連贊同點頭,直到讀完后自己思索良久才會發現并不對勁。其次是丹納的知識體系十分豐富,就這本書而言,包含著文學、藝術、歷史、地理以及自然科學等等知識內容,是百科全書式的作品,細讀加上翻閱資料的確可以學到許多知識(沒有用的知識又增加了jpg)。最后丹納對于文學藝術的看法也并非完全是過時的,也有許多新穎之處,尤其是文學方面,有利于我們在此基礎上充分感知英法等國的文學作品,而丹納的種族、環境和時代觀點,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中國“知人論世”的學說。
《藝術哲學》讀后感(三):藝術與現實的關系是嚴肅的哲學問題嗎?
小時候翻過丹納的《藝術哲學》,因為心智和閱歷都沒到,所以幾乎完全沒有讀進去。而現在讀,又覺得比起那些艱深晦澀的哲學著作明快多了。綽號“文藝評論家中的拿破侖”的丹納1866-1869年在巴黎美術學校講述美術史,這本書根據講義編輯而成,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繪畫、尼德蘭繪畫和希臘雕塑以及 “種族、時代、環境”三要素理~明顯受到論達爾文進化論和孔德實證主義影響。丹納認為,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完全可以應用于精神科學(包括文學藝術)的領域之內。古希臘藝術之所以發達與古希臘人樂觀活潑精細敏銳的藝術家天賦密不可分;相對嚴酷的生活環境使得日耳曼民族理直氣壯選擇的簡樸美學,拉丁民族 “住在可愛的風景區,站在光明愉快的海岸上…發展雄辯術、鑒賞力、科學發明、文學、藝術”,而黃金時代的古希臘天真無可復制。干燥地區重線條棱角,潮濕地區則講求色彩層次。丹納所謂時代,內容較為廣泛,包括多重因素影響形成時代獨有的“精神的氣候”。例如3至10世紀的歐洲,社會腐朽墮落,人口銳減,異族入侵,連年饑饉,疫癘較多,悲觀絕望成為社會主導精神氣候。而十九世紀起開始人類產生幾何級數增長的“過分發熱,過分消耗,過分興奮”的欲望,“觀念越來越強,形象越來越弱”。藝術家置身其中感知表達著:莎士比亞和魯本斯都不是橫空出世~“只是其中最高的一根枝條”。種族因素是內部根源,環境是外部壓力,時代是后天推力,三者相互作用引導著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精神文化的發展走向。 摘錄~ 一座雕像通常只有一個色調,或是青銅的顏色,或是云石的顏色;雕像的眼睛沒有眼珠;但正是色調的單純和表情的淡薄構成雕像的美…過分正確的模仿不是給人快感,而是引起反感,憎厭,甚至今人作惡。 法蘭德斯人的氣質的確是在富足的生活與飽和水汽的自然界中養成的:例如冷靜的性格,有規律的習慣,心情脾氣的安定,穩健的人生觀,永遠知足,喜歡過安樂的生活,講究清潔和舒服 對音樂的概括。 >用連續的音,或者用同時發聲的音,第一種關系構成旋律,第二種關系構成和聲。這便是音樂,而音樂就包括這兩個主要部分。音樂與建筑一樣,也建立在藝術家能自由組織和變化的數學關系之上。但音樂還有第二個要素構成它的特殊性和異乎尋常的力量。除了數學性質,聲音還同呼喊相似。人的喜怒哀樂,一切騷擾不寧,起伏不定的情緒,連最微妙的波動,最隱蔽的心情,都能由聲音直接表達出來,而表達的有力,細致,正確,都無與倫比。 希臘人認為肉體自有肉體的莊嚴,不象現代人只想把肉體隸屬于頭腦。 公民變成庶民,不需要再追求遠大的目標,使頹廢懶散,生活奢華,不愿意結婚,不再生兒育女。 把十五世紀的意大利同歐洲別的國家作一比較,就會覺得它更博學,更富足,更文雅,更能點綴生活,就是說更能欣賞和產生藝術品。那個時代,英國才結束百年戰爭,又開始慘無人道的玫瑰戰爭,他們若無其事的互相殘殺,打完了仗還屠戮手無寸鐵的兒童。到一五五○年為止,英國只有獵人,農夫,大兵和粗漢。 意大利文由于音節豐富,語尾響亮,即使說的是極普通的東西也顯得美妙,和諧; 文藝復興是一個絕無僅有的時期,介乎中世紀與現代之間,介乎文化幼稚與文化過度發展之間,介乎**裸的本能世界和成熟的觀念世界之間。人已經不是一個粗野的肉食獸的動物,只想活動筋骨了,但還沒有成為書房和客廳里的純粹的頭腦只會運用推理和語言。他兼有兩種性質:有野蠻人的強烈與持久的幻想,也有文明人的尖銳而細致的好奇心。他象野蠻人一樣用形象思索,象文明人一樣懂得布置與配合。象野蠻人一樣,他追求感官的快樂:象文明人一樣,他要求比粗俗的快樂高一級的快樂。他胃口很旺,但講究精致。也關心事物的外表,但要求完美。他固然欣賞大藝術家作品中的美麗的形體,但那些形體不過把裝滿在他腦子里的模糊的形象揭露出來,讓他心中所蘊蓄的暖昧的本能得到滿足。 那時意大利的第一個特點是沒有穩定而長久的太平,沒有嚴正的司法,不象我們有警察保護。那種極度恐慌的情緒,混亂與強暴的社會,我們不大容易想象,因為我們在安全的環境中生活大久了。我們有那么多的憲兵與警察,反而覺得他們給人麻煩多,好處少…一方面,態度已經很文雅,趣味已經很高尚,另一方面,性情脾氣仍舊很兇暴:兩者成為一個極奇怪的對比。那些人都是文人,鑒賞家,上流人物,禮貌周到,談吐雋雅,同時又是武士,兇手,**犯,他們行動象野蠻人,推理象文明人,可以說是聰明的豺狼。――倘使豺狼能對它的同類作一番研究功夫,可能定出一部**犯專用的法典。意大利的情形正是如此。哲學家們把目睹的事實歸納為理論,結果竟相信,或者公開的說,要在這個世界上求生和成功,非兇惡不可。這些理論家中最深刻的一個是馬基雅弗利。 要產生偉大的作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自發的,獨特的情感必須非常強烈,能毫無顧忌的表現出來,不用怕批判,也不需要受指導;第二,周圍要有人同情,有近似的思想在外界時時刻刻幫助你,使你心中的一些渺茫的觀念得到養料,受到鼓勵,能孵化,成熟,繁殖。 拉丁民族天生的早熟和細膩帶來許多不良的后果:第一他們要求舒服;他們對于幸福十分苛求;他們要數量多,變化多,不是強烈就是精致的娛樂,要有談話給他們消遣,要有禮貌使他們心里暖和,要滿足虛榮,要有肉感的愛情,要新鮮的意想不到的享受,形式與語言要和諧:對稱;他們很容易變為修辭學家,附庸風雅的鑒賞家,享樂主義者,肉欲主義者,好色之徒:風流人物,交際家。由于這些惡習,他們的文明逐漸腐化,以至于滅亡:古希臘和古羅馬衰微的時代,十二世紀的普羅望斯,十六世紀的意大利,十七世紀的西班牙,十八世紀的法蘭西,就是這種情形。他們的氣質很快的變得文雅,但也很快的走上過于精致的路。他們要求微妙的刺激,不滿足平淡的感覺,好比吃慣了桔子,把紅蘿卜和其他的蔬菜扔得老遠;但日常生活是由紅蘿卜白蘿卜和其他清淡的蔬菜組成的。 日耳曼人感覺不大敏銳,所以更安靜更慎重。對快感的要求不強,所以能做厭煩的事而不覺得厭煩。感官比較粗糙:所以喜歡內容過于形式,喜歡實際過于外表的裝演。反應比較遲鈍,所以不容易受急躁和使性的影響;他有恒心,能鍥而不舍,從事于日久才見效的事業。總之,在他身上,理智的力量大得多,因為外界的誘惑比較小,內心的爆炸比較少。而在外界的襲擊與內心的反抗較少的時候,理性才把人控制得更好。 一個意大利人,需要講話,唱歌,跳舞;他們甘心游蕩。得過且過,寧可衣服穿得破爛。在那兒,游手好閑好象是挺自然的,甚至于體面的。有些人為了面子而下肯工作,過的日子不是不清不白,就是干脆挨餓。這種懶惰,這種所謂高尚生活,在最近兩百年間成為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禍害。相反,同一時期的法蘭德斯人,荷蘭人,英國人,德國人,盡量制造有益的東西供自己享受,認為是榮譽。普通人貪逸惡勞的本能,有教育的人不愿意勞動的可笑的虛榮,都被日耳曼人清醒的頭腦和堅強的理性克服了。 拉丁民族最喜歡事物的外表和裝飾,討好感官與虛榮心的浮華場面,合乎邏輯的秩序,外形的對稱,美妙的布局,總之是喜歡形式。相反,日耳曼民族更注意事物的本質,注意真相,就是說注意內容。他們的本能使他們不受外貌誘惑,而鼓勵他們去揭露與挖出隱藏的東西,不怕難堪,不怕凄慘,一點細節都不刪除,不掩飾,哪怕是粗俗的丑惡的。 但尼德蘭人精神更平衡,更容易知足。英國人由于三次被異族侵入,定居國內,也由于幾百年的政治沖突,養成一種激烈的性情,好斗的脾氣,緊張的意志,兇橫的本能,陰沉而威嚴的驕做;這些在尼德蘭人身上都是找不到的。美國人因為氣候干燥,冷熱的變化很劇烈,雷電過多,養成一種煩躁不安的心緒,過于好動的習慣;這在尼德蘭人身上也是看不見的。他生存的地方氣候潮濕而少變化,有利于神經的松弛與氣質的冷靜;內心的反抗,爆發,血氣,都比較緩和,情欲不大猛烈,性情快活,喜歡享受。我們把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的民族性與藝術作比較的時候,已經見到這種氣候的作用 缺少在德國那么自然而然產生的第一流的哲學,在英國那么興盛的第一流的詩歌。他們不能忘了感覺世界與實際利益而耽溺于純粹的思考,跟著邏輯作大膽的推斷,把細致的分析推到越來越精細的境界,鉆到抽象深奧的理論中去。他們無所謂心靈的騷動,沒有什么劇烈的情感受到壓制,所以文字沒有慷慨激昂的口吻;他們也不知道縹緲的幻想,美妙的或崇高的夢境,所以不會在猥瑣的人事之外窺見什么新天地。他們沒有第一流的哲學家;他們的斯賓諾莎是猶太人,是笛卡爾和猶太祭司的門徒,孤零零的隱士,屬于另外一種稟賦另外一個種族。 繁榮富庶產生了一切味道,聲音,色彩,形式的美,他們有規律的,安安靜靜的享受,心情既不熱烈,更不興奮若狂…這種文化,盡管我們嫌它笨重粗俗,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優點:就是健康;那邊的人有一種我們最缺少的天賦,就是明哲。他們得到一種我們已經不配得到的報酬,就是滿足。 至于英國人,到十八世紀為止只向國外收購圖畫,聘請畫家。本國人的氣質太好斗,意志太頑強,思想太實際,大冷酷,大忙碌,太疲勞,沒有心思對于輪廓與色彩的美麗細膩的層次流連忘返,作為消遣。他們的代表作家荷迦斯,作品是帶教訓性質的漫畫。象威爾基之流的別的作家,都用畫筆表現人的性格與感情;連風景畫也以描寫心境為主;有形體的東西對于他們只是一種標志和“暗示”。這一點也見之于他們兩個風景畫大家,忒納和康斯塔布爾的作品,以及兩個肖像畫大家于斯巴羅和雷諾茲的作品?,F在他們用的色彩火暴刺眼,素描只是描頭畫角的講究細節。――唯有法蘭德斯人與荷蘭人為了形式而愛形式”為了色彩而愛色彩;這種意識至今存在,他們的別具風光的城鎮和裝飾優美的屋子就可證明;而在去年的國際博覽會上,你們也曾看到,真正的藝術,擺脫哲學意向,不走文學道路,能夠運用形體而不受拘束,用顏色而不流于火暴的繪畫,只存在于他們和我們國內。 不妨在版畫陳列館中例覽一下全部日耳曼系統的作品,從丟勒,興高歐,梵·??耍魻柵?,路加·特·來登起,直到盧本斯,倫勃朗,保爾·波忒,約翰·斯坦和荷迦斯為止;倘若你們滿腦子都是意大利的高貴的形體或是法國的典雅的形體,看了日耳曼族的作品一定覺得刺眼:你們不容易調整觀點,往往以為日耳曼族的藝術家有心追求丑惡。事實是他們不回避現實生活的猥瑣與變態。他們不是天生能領會對稱的布局,瀟灑和安靜的動作,美妙的比例,裸露的四肢的健康和敏捷。十六世紀時法蘭德斯人模仿意大利人,結果只有損害他們獨特的風格。他們耐性模仿了七十年,出品全是畸形的混血種。在兩個成就卓越的時期中間插入這個長期失敗的階段,說明他們才具的特長和限制。他們不懂得簡化現實世界,認為非全部復制不可。他們的目光不集中于人體,而是對世界上所有的東西同樣重視,不論風景,屋子,動物,衣著,零星的附屬品,都一視同仁。 威斯尼派畫《圣母升天》一類的作品總是如火如荼,到尼德蘭人手中火焰熄滅了;皮色白得象雪或牛奶;衣服布幔上的深紅色變談了。色調更淺的綢緞反光更冷。樹葉上強烈的棕色,遠處太陽底下強烈的紅色,水面上夾著青的紫的紋縷的云石顏色,在此都變成黯淡,畫面上只有霧氣彌漫的不透明的白色,潮濕的薄暮時分的似藍非藍的日光,灰中帶黃的海水的反光,河水溷濁的顏色,草原上的淡綠色,或是室內的灰不溜秋的氣氛。 這些新的調子構成一種新的和諧。 描寫天上的和人間的,理想的和現實的,基督教的和異教的節會所公然表現的內容,只有拉伯雷的辭匯能表達。 有過一個原始時期,印度人,波斯人,日耳曼人,克爾特人,拉丁人,希臘人,都講同一種語言,文化程度也一樣;還有一個比較晚近的時期,希臘人與拉丁人已經同別的兄弟民族分開,但他們倆還合在一起,能夠釀酒,以畜牧和耕種為生,有劃槳的船,在古代許多吠陀系神明之外又加上一個新的神,在拉丁語中叫做“凡斯塔”,在希臘語中叫做“黑斯提亞”,意思是灶神。這些只能勉強作為初期文化的發端;即使他們已經不是野人,至少還是蠻子。從那時起,同一根株的兩根枝條開始分離;我們后來再遇到他們的時候,他們的結構和果實完全不同了;但一枝長在意大利,一枝長在希臘,所以我們要考察希臘植物的環境,看看那邊的泥土和空氣是否能說明植物外形的特點和發展的方向。 我們今天建立的科學沒有一門不建立在他們(希臘人)所奠定的基礎之上;第一層樓往往是他們造的,有時甚至整整的一進…在他們心目中,關心公共事務和研究哲學兩件事是人與野獸的分別,希臘人與異族的分別。只要讀一遍柏拉圖的《西阿哲尼斯》和《普羅培哥拉斯》,就可看到一些年紀輕輕的人以如何經久的熱情,通過艱難的辯證法追求抽象的觀念…希臘城邦的滅亡不是偶然的,而是不可避免的。希臘人設想的國家大小了,經不起外面大東西的撞擊;它是一件藝術品,精巧,完美,可是脆弱得很。 希臘人始終喜歡這一類清秀可愛的小品詩歌,那是他最有特色的文學品種之一,也是他生活的鏡子;但在別的國內,牧歌只顯得無聊與做作。開朗的心情,樂生的傾向,是十足地道的希臘氣質。這個民族永遠只有二十歲:他所謂‘任情適性’決不是英國人的顏預沉醉,也不是法國人的粗俗的輕狂;而不過認為天性是好的,可以而且應該放任。天性的確帶希臘人走上典雅。正直,修身晉德的路。引誘我們作惡的欲望,他認為愚蠢。 一切哺乳動物都同屬一門;只要是哺乳類,必然是脊椎動物。不但如此,有了乳房,必須帶來雙重循環,胎生,由肋膜環繞的肺,這是一切別的脊椎動物,如鳥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所沒有的。隨便哪一界,哪一綱,哪一科的生物的名稱,都表明生物的主要特征,看了名稱就知道選作標志的結構。在名稱下面再念兩三行,你們會看到列舉一大堆特征,都是和主要特征離不開的伙伴,那些特征的重要性與數量可以衡量主要特征帶來和帶走的部分的大小。 羅馬人說他們有兩件事情自命不凡:打仗兇狠,說話漂亮。 佛羅倫薩不過是第二個美的鄉土;雅典是第一個。從古代殘跡中留下來的幾個雕像,《彌羅島上的維納斯》,巴德農神廟上的石像,羅多維齊別墅中的于農的頭,給你們看到一個更高級更純粹的種族。比較之下,你們會覺得拉斐爾人物的柔和往往近于甜俗,體格有時顯得笨重;米開朗琪羅的人物的隆起的肌肉和劍拔弩張的力量,把內心的悲劇表現太明顯…我們在意大利欣賞的藝術,只是愛奧尼阿的月桂移植到另一個地方所長的芽,但長得不及原來的那么高那么挺拔。 色彩之于形象有如伴奏之于歌詞;不但如此,有時色彩竟是歌詞而形象只是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