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思想通識課:希羅多德篇》是一本由張新剛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59.00元,頁數:288,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古希臘思想通識課:希羅多德篇》讀后感(一):自此,地中海在我的眼里有了具象
我現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自己所生長環境習俗的影響?我正在過一個怎樣的生活?關心時事和人類命運的我某種程度上算是在過政治的生活或者智慧的生活嗎?對政治一直嗤之以鼻的我,多大程度上又受益于自己所處的政治社會?
看完這本書,我對于希臘波斯和地中海有了更加清晰的幻想方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些人類社會永恒的命題原來在那么久遠的時代就已經被給出了如此深刻的反思和回答,然而人類到今天也沒能夠完全滲透進去,這些課題永遠永遠都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人在認真的思考并且切身的踐行。
感到很悲哀。
《古希臘思想通識課:希羅多德篇》讀后感(二):希羅多德和中國人的幸福觀
作者:某不留名的讀者
讀張新剛老師的《古希臘思想通識課:希羅多德篇》,看了開頭就覺得太好玩了:地中海沿岸古代的公主和國王的女兒都是自己跑去碼頭買海鮮的么?怎么這么容易就被外國人搶跑了?還一搶一個準?還搶來搶去的?是不是他們有些國王的地盤也就跟我們一個小區差不多?
該書中提到的神諭、習俗等等,似無不可在中國歷史和文學中找到對應例子。《左傳》里也充滿了神諭,百分百實現,和《歷史》一樣,說明“神諭”都是事后倒裝的,所以沒有不準的。習俗,包括其貶稱的“潛規則”,大于法律和王權,中國史上也完全一樣。而梭倫論幸福,“人類的幸福不會長久停在一處”,不也就是中國小說如《三國演義》等的史觀嗎?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千里搭長棚沒有不散的宴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梭倫的幸福觀,善始慎終,家業小康,子孫滿堂,也真是太中國了!
《古希臘思想通識課:希羅多德篇》讀后感(三):對傲慢與僭越的警示
可以說是希羅多德《歷史》一書的導讀本。探究希波戰爭發生的原因和背景,雖然重點是戰爭,但前面一大半篇幅討論了各帝國乃至城邦的習俗、禮法和政體。品達“禮法是萬物之王”,也是全書的一條線索。習俗(nomos)的力量強大,我們甚至看到,帝王以個人權力意志去對抗習俗,很可能也會讓自己付出生命的代價。
討論的主題是嚴肅的,戰爭也是殘酷的,但中間好幾次被里面的故事逗笑了,比如大流士去攻打斯基泰人,由于后者是一個游牧民族,大流士根本找不到他們,也無法理解他們的行為,兩軍玩了好久“貓捉老鼠”的游戲,最后,終于有一次對陣的機會,結果因為場上竄出一只野兔,斯基泰人又跑去追逐兔子了……著名的馬拉松戰役中,雅典請求斯巴達人支援,結果斯巴達人囿于自己的習俗(望月之前不能作戰),等到雅典人都打敗波斯人后才匆忙趕到……
總之,書里很多地方都擊中了我的笑點,可能因為畢竟是那么久遠的、遠方的歷史,所以能抱持著看戲人的心態看他們廝殺、彼此奴役、為了自由而戰等等。
之前看希臘神話,覺得希臘人很神奇的一點是他們的神話和歷史是完全混雜在一起的,這本書里分析他們的神話人物很可能是源自埃及人的神。
政體辯論一章尤為精彩,雖然很可能不是真的。對帝國之興衰原因的探討發人深省,神不喜歡人的傲慢和僭越,其實是在說人性固有的弱點對命運的影響。雅典人戰勝強大的波斯帝國后,并沒有將自己的自由平等之價值運用到其他民族身上,反而是新的帝國建立起來了,他們又去欺壓其他民族。作者總結說:希羅多德借居魯士之口給出的警告并不只適用于波斯人,他的告誡對象還有當時的霸權國雅典,以及未來所有無法擺脫興衰宿命的人和城邦。所以,人類從這文明的起點當中,真的能學到點什么嗎?
《古希臘思想通識課:希羅多德篇》讀后感(四):從“探究”而來的歷史
以前對古希臘的所知是散點式的,零星聽了些故事和解讀,看得多的還是戲劇和史詩。人名太多著實令人頭禿。但張新剛老師這本書倒是出乎意料的好讀,原因大概在于,并沒有把講歷史這件事,當成純然的史實知識敘述,而是像希羅多德當時寫《歷史》那樣,將自己“所做的探究展示于此”,“所要進行的是一種批判性或反思性的討論”。講完故事再作抽象化的追問。而且這本書是思想通識課的讀本,很親切。
竊以為古希臘思想有意思的地方(也是看了這本書覺得有印證的),是他們樂意討論關乎“本質”的“大”問題。人要怎么活,什么才是幸福,我們應該擁有什么樣的社會秩序,自由對人對社會意味著什么。很有趣的是,我們現代人似乎并不喜歡去問這些大問題,也很少去回答。不過還好我們還可以讀歷史,就像序言里說的,歷史不僅是記錄更是探究,“凝視人性和人類秩序本原”。
一個印象深的地方是,張老師給出了脈絡化線索,原先零散的所知串起來了。原來希羅多德和索福克勒斯是好朋友。《歷史》講巨吉斯的故事,被國王逼迫,違背習俗,看到王后的身體,王后又逼他做選擇,最終殺死國王完成僭位。看著超狗血的宮廷劇情,和正兒八經的經典悲劇《安提戈涅》卻可以對照參看,看作君主個人意志與習俗的對抗。從歷史和故事出發,最終抵達的還是哲學上的問題。
btw,王后的衣衫那篇,提到《理想國》里寫到有一枚一轉就可以隱身的金戒指,我拍桌,這不就魔戒嗎!老師是這么寫的:“試想,如果你有了這個戒指,你最想干什么?估計大部分人的腦海里都會閃過一堆邪惡的念頭。”他說,這枚戒指就是“做壞事而不受懲罰的權力”。說得可太準確了。(鼓掌)
還有講到馬拉松一代,是后來雅典人的“偉大復興雅典夢”,引述了阿里斯托芬喜劇里的吐槽。感覺每個時代每個地方都有人在抱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并且懷念某個黃金時代,大概這也是人類的習性(攤手)
《古希臘思想通識課:希羅多德篇》讀后感(五):回到希羅多德
提起希羅多德,內心情感微雜。一來是他的名聲顯赫,二來是那本令人頭大的鴻篇巨著。屈服于懶惰和悻悻心理,只瞄過幾眼便將其打入了冷宮。張新剛老師的這本書初看書名,自己先入為主的想法是對希羅多德及其著作的通識引介,引介類書籍容易缺乏趣味。然而,拿到手里真正開始閱讀之后,從序言到結束,一個個神話故事、戲劇作品,引人入勝,扣人心弦。作者并沒有使用所謂專業抽象的話語,而是通過輕松歡快而又不失內容的語句,使整本著作易讀易懂,而又內含深度。
作者從當今現實生活中的“甜咸黨之爭”談起,以此“爭論”為焦點帶我們回到了“歷史發生的地方”,即希羅多德眼中的古代地中海世界:古代波斯、埃及、希臘以及亞歐北部的斯基泰人部落。基于此,作者并不是以現代人的身份而是試圖還原希羅多德眼中的世界以此對希羅多德的歷史進行解讀。從巨吉斯的偷窺、岡比西斯的瘋狂到波斯帝國的禮法秩序的建立最后直至溫泉關之戰,作者揭示了希羅多德歷史篇中的核心敘事——習俗(禮法)與秩序之間的張力。一方面,當巨吉斯等人試圖挑戰現有習俗時,最終結果都以失敗告終,秩序混亂,另一方面,習俗對帝國的統治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從大流士到薛西斯,將帝國的禮法推廣到極端,擴張性禮法成為波斯帝國的統治基礎,波斯帝國開始了它的對外擴張道路;而在希臘世界的雅典和斯巴達,與之相反的“自由式習俗”則成為他們戰勝波斯帝國的法寶以至于使薛西斯頗為震驚。然而,習俗的力量并沒有消失,見證了雅典帝國生成過程的希羅多德認為,雅典帝國實際上是再生的波斯帝國,對習俗的挑戰勢必會使其再次走上波斯帝國的老路,最終而亡。因此,張老師指出,希羅多德的歷史恰恰是一種“再出發”。
通過回歸到希羅多德視野中對習俗禮法、秩序的強調,一個立體的希羅多德展現在我們面前。因此,張新剛老師的這本書并不是對一些歷史片段的簡單回顧,而是通過對當時地中海世界的社會生活、思想的闡釋和解讀,向我們傳遞了古希臘世界思想家的核心關切。正是在這一過程中,給作為歷史學家的希羅多德帶上了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