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第2版)》是一本由盛松成 / 翟春著作,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58.00元,頁數:452,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第2版)》精選點評:
●有兩三章寫地很好, 其余章節也值得參考, 4.5星. 對貨幣的內涵, 貨幣的投放, 央行的工具等論述地相當深入, 好書!
●貨幣基礎理論講的很詳實
●一本好書!只是很多內容比較深,看的時候把好多大段的計算分析的部分直接跳過了,看了好久才看完,收獲很多!
●截屏精選
●按需。《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以貨幣供給過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與貨幣供給的聯系為主線,以當代西方主要的貨幣供給理論及美國和我國的貨幣政策操作為基本內容,對貨幣供給的基本理論和重要實踐予以闡述和剖析。《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兼顧理論與實踐、國外與國內、歷史與現實、理論論述與數量分析。本書是一部關于貨幣政策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力作。
● 挑能讀懂的讀了一遍,收獲不少:對貨幣發行的過程有了個大概認知,解答以前的一些小白疑問,比如 “現代社會不可能發生通縮嗎?”。知道了央行數字貨幣是怎么回事。
●主要看央行三大工具、中間目標理論、社融規模的提出這五章。
●中美比較分析,理論結合實踐。
●理論與實踐結合,好書。
●金融入門。
《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第2版)》讀后感(一):短評
優缺點都很明顯的一本書。優點毋庸置疑就是寫的很詳細,從基礎知識,到各國的貨幣政策演變,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到最新的央行數字貨幣都有涉及,全面。缺點也有:1)前期感覺還好,到了貨幣乘數,涉及到各種公式的我個人覺得很晦澀,還有各國貨幣供應量的各種圖表,我個人是匆匆而過,我覺得可以摒棄這部分,摘取基礎知識和科普性內容做個簡化入門的書。2)第二點不算缺點,算是這類結合實際操作書的共同弱點,就是具備時效性,假如這本書現在寫,一定會涉及新冠期間各國負利率美國無限QE的分析,在未來寫,那么央行數字貨幣的政策會更清晰,更有實踐性,目前只是分析,而且實際落地中目前也是如書中說的在金融機構間開始推廣。最后:本書適合對貨幣學感興趣,耐得住寂寞,有一定經濟學基礎的同學來看,有點像屠龍之術,對普通人只能增長知識,沒有實際落地的作用,還不如看看股市的k線分析教學
《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第2版)》讀后感(二):理論 分析 歷史結合的好書, 值得多看幾遍
作者的資歷是很厲害的: https://cn.ceibs.edu/sheng-songcheng
作者常年深耕貨幣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理論功底很深厚, 對貨幣市場上的重要指標都會有一個數學的推論.
其次每個話題都會對美聯儲和中國人民銀行分別分析以及做比較, 其分析也是夾帶著豐富的歷史案例, 比如當年四大行壞賬剝離事件, 我在網上找了不少資料想要了解細節, 但很多文章長篇大論卻說不到點子上, 最后驚喜的發現此書用很少的篇幅就講明了重點. 因此本書也是一本不錯的歷史考據參考書.
《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第2版)》讀后感(三):理解貨幣發行
我買的書是這本,看完放下了一段時間,這幾天趁著過年,把東北財經大學 范立夫的貨幣銀行學 公開課大致看了一遍,然后又重新翻了遍這書,感覺自己理解了,這里記錄下來。
所以這個算是我的學習記錄,不算評論,因為我主要想搞明白基本原理,這本書則除了基本原理介紹外,還包括了我不打算細了解的論證分析以及高級內容。比如他論證我國央行貨幣政策中間目標是貨幣供應量M2和社會融資規模,實證了M2和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之間仍存在穩定的聯系。但金融創新正在減弱這種聯系,我國的貨幣政策框架正在從這數量型向以利率為目標的價格型調控轉移。這其中我是實證過程掠過,結論看看。
<1>央行發行貨幣是不是掠奪了人民,錢進了一小部分人或者政府口袋里?或者說央行發的貨幣到誰口袋里了?
我想這個問題確實不容易理解的,我看第一遍書的時候肯定沒理解透徹,只有在看了范立夫講的公開課后再重看才理解。要回答這問題,需要理解貨幣是如何發行的,要理解貨幣發行需要理解金融機構體系,需要理解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總的概念是:
來自范立夫貨幣銀行學:貨幣供給-中央銀行與基礎貨幣
中央銀行為什么要發行貨幣?其實也是為什么金屬貨幣退出了歷史舞臺?因為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商品越來越多,商品價值越來越大,而金屬貨幣確不能同步增長。這樣單位金屬能換的的商品隨時間推移越來越多,持有金幣者不愿意消費,導致生產者減少生產,再導致工資下降,整個經濟無法繼續增長。
所以紙幣來了,隨著商品增多,紙幣相應增多。只要保持單位紙幣能購買的商品價值不變,就可以維持人民使用紙幣的信心。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我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
中央銀行具體是如何向整個社會注入基礎貨幣的,需要從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說起:下面是2020年的資產負債表的大致樣子(從中國人民銀行官網 調查統計 欄目下可查到)
央行2020大致資產負債情況
大概情況如上,貨幣發行 也叫做 流通中現金,
<2>為什么流通中現金屬于央行的負債呢?
可以這樣理解,相當于央行印了付給你基本無成本的100元RMB,購買了你持有的資產比如美元(這項資產對中國來說大部分是外匯,其他是對金融機構和政府的債權)。這個RMB對你來說是資產,對央行來說是負債,這樣方便央行做平資產負債表(因為資產項里美元增加了),也便于統計流通中現金。“整個流通中現金相當于央行對社會公眾(不包括銀行)的負債。”
實際的過程比這個復雜,因為我們個人和企業都不會直接和央行打交道,而是跟銀行打交道。
<3>銀行是如何產生數倍的存款創造的呢?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現在央行 法定準備金率r=9.4%,超額準備金率e=1.6%,現金比例大概是c=4%,現金比例是流通中現金比上存款,是人們保留現金的意愿。
商業銀行的存款創造
以上過程是:1,央行發行100基礎貨幣購買價值100的外匯,那這100存入第一家銀行后,按照法定準備金率銀行先上交給央行r=9.4,再存入超額準備金率e=1.6便于跨行清算,然后還剩89貸款給A后,A根據我們的現金比率假設留存了4元(這里用的100,而不是89來算,是因為根據留存現金率假設要從最開始的D100來計算保留現金),然后剩余的85元A支付付給B,B再存入銀行,然后再進入循環。。。
<4>這里有個黃色的留存現金箭頭指向了央行,為什么呢?
其實就是流通中現金是央行的負債的體現。
我們可以看到第n次存款D(n)時的數量,等于最開始發行的100 減去之前n-1次存款產生的所有準備金增加和流通中現金增加。
這個循環什么時候結束呢?
在所有的r,e作為準備金、c作為流通中現金進入央行負債,當這個負債增加額到100時結束。
總共創造了多少存款呢?
就是1/(r e c),對中國來說,100元的基礎貨幣產生了666的存款。對應央行和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會發生大致如下圖的變化:
資產負債表變化
以上過程就是商業銀行“數倍的存款創造”的過程(存款創造也叫信用創造)。從而實現了央行發行100的基礎貨幣,社會上最終貨幣總共增加了666的存款和27的流通中現金。這時候又有問題了
<5>存款創造圖中A,B這兩個微觀主體,B是增加了85存款,但A欠了銀行85啊,加起來社會上的錢并沒有增加啊?
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要回到貨幣的定義來看,流通中現金M0, 狹義的貨幣M1=M0 活期存款。廣義的貨幣M2=M1 定期存款。A雖然欠了銀行85,但那個不算貨幣,哈哈。
從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這個本質來說,B增加了85存款,市場上可以購買商品的媒介增加了85。 A雖然欠了銀行85,但并不妨礙他那一時刻可購買商品的媒介數量。所以總體看市場上貨幣是增加了85。
回到第一個問題:
我們還是回到例子,央行發行100,其實是支付給創造外匯的企業X,X存入了100,然后這個存款操作開啟了商業銀行存款創造的過程,最終額外創造了500多的存款貨幣給到了A,C。然后還有其他微觀主體E,F。
我們一類一類分析,
X的資產中外幣少了,RMB增加了,資產總額不變,平衡。
A,C的負債是這些貸款,資產是他用貸款購買的商品或服務或其他資產,平衡。
央行感覺白白得了外匯,但這些外匯他也不用啊,這外匯等待這下次企業Y需要購買外國資產時使用,到時相當于央行出售外匯,回收貨幣。這些外匯是國民的財產。
做為吃瓜群眾的E,F應該抱怨這多發出來的600多貨幣稀釋了我的購買力,應該抱怨央行發行貨幣嗎? 抱怨為什么X不持有這100現金,從而堵住商業銀行開啟存款創造的過程?抱怨為什么要有銀行來存款創造增加總貨幣供應稀釋我的購買力?這樣就慢慢看出這里的荒謬了,我們要從整體來考慮。但其實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保持幣值穩定”(雖然實際上通膨目標是每年3-5%),不損害E,F的利益,而促進整體。
所以總體理解就是央行發行的貨幣,通過商業銀行信貸體系,進入了社會最能創造價值的人手里。并且央行不能直接購買財政部發行的國債,而必須通過商業銀行來從社會上購買,就是為了保證不能隨便貸給政府錢。
當然通過央行會通過貨幣政策,選擇性的多支持重點產業,支持三農。會有這種直接管理不高效,不公平的地方,比如國有企業,地方政府,基礎設施建設優先得到貸款,但正如本文最開始指出貨幣政策工具在朝向以利率為手段間接管理的方向發展。這屬于微觀層面具體貸款時的問題。
所以總體來看央行貨幣發行并沒有發給特定人,央行發行貨幣購買了資產,這些資產屬于整體國民。但當央行發行過多貨幣引起通貨膨脹,不能保持貨幣穩定那就不對了。這就引起另一個問題:根據數據最近15年我國平均每年通脹率2.2%左右吧,但為什么我們的感受不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