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連續的時代》是一本由[美]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著作,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424圖書,本書定價:99.00,頁數:2020-7,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不連續的時代》讀后感(一):我的眼前是一張大大的海報
在我死后 我的眼前是一張大大的海報 不是你的名字 不是你的模樣 不是你的話 只是感覺像你又不像你 你的具體不在永恒進程里 你的全部人類在琥珀里 哪里有什么同代人或群嘲的沿革 在我死后 我要用自己的一無所有 逃無可逃失無可失 用盡力氣看著這張海報 就是感覺像你又不像你 這是我恨過又愛過唯一的憑據 這是我承包黑筆的曲折 《黑筆》大炮
《不連續的時代》讀后感(二):德魯克過時了嗎?
據說美團內部在向王興匯報問題的時候,興哥的靈魂一問是:“這是一個新問題還是舊問題,如果是舊問題那么誰解決過”。 我們都以為技術爆炸、原有的社會組織跟不上新的生產形式、政府政策與新技術發展不匹配、知識分工出現新分支...這些問題都是20世紀末新技術革命以來,互聯網帶來的新問題。 殊不知德魯克在70年代面對世界的工業化浪潮,提出了幾乎涵蓋以上所有問題的社會觀察和思辨性探討。 這本70年代的書落伍了嗎?我認為沒有。不要指望大師能一語成鑒,前看一百年后看一百年。 工業化也不是一瞬間在世界各國普及的。先發經濟體英美法,后來居上的德國、日本、瑞典,都有自己不同的技術發展選擇和特殊的國家組織方式。工業化帶來的效率爆發怎么維護普通人民公平的穩定的社會秩序?德魯克給出來一系列思考。 看不懂當年的浪潮,那么也看不懂現在的浪潮,更看不懂未來。德魯克絕對沒有過時。
《不連續的時代》讀后感(三):魯魯修
德魯克于1939年發表自己的第一本書,而這本書成書年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當知識人蜂擁成為心腹喉舌時,德魯克在人群中提出以“責任”為靈魂本末的管理學,將自己的理念貫穿始終,將自己的責任發揮極致。我們難以想象在“未來主義”的慫恿下,德魯克能敏銳的捕捉到社會光怪陸離中的先河之故,由此美國開始了管理學發展的新紀元,同時國際慣例也增添了更為寬容開明的新主題。 在1983年的序里德魯克說,本書研究的主題是大陸漂移如何形成新大陸,而不是戰爭如何形成新疆界。開始我以為他這種掐頭去尾的說辭更恰切說是敷衍,只是知識人一貫作風。但是在第一遍看書的時候我看到了文眼于是眼前一亮。將彼此不同但已經存在的東西自然的一體化,就是管理學真正的意圖吧。 德魯克說在他成書后的近20年又已經發生了好多事。如果一對戀人因為時局暫時分開,估計早已彼此另結新歡。時間能夠改變的全部在德魯克慢慢接受的過程中促成了也檢驗了他的理論。所以這位多產的管理學大師,而不是成功學大師,也是時代更替與環境變換的見證者和促進者。可是,今日波及全球的遭殃罹難,像他所提出的超級都市和跨國公司,又有一份反諷在里面。 在緊張的空氣中原本以為會因此受益無窮,但讀一遍下來又覺得是隔靴搔癢。對于不成熟的部分他省略留下不講,幾乎全部都是什么只開了一個頭。以前討論的是社會如何為工人提供一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待遇,以保證其整體社會運轉的連續性。但現在失業率和并發癥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我們又怎么體現個體的尊嚴,和全部人類不要彼此消磨、互相厭煩、共同做對方的犧牲。
《不連續的時代》讀后感(四):科技飛速發展導致人的生活加速
我讀完這本書想說點什么呢?
就是從人類壽命、科技發展速度這些點上,看看為什么現如今的人們雖然享受著科技的進步帶來的生活便捷,但是人們也越來越忙,很多人好似一個零件,不停地旋轉跳躍轉著圈。
我們往前看:
在二戰之前,全球人類平均壽命也就30多歲。
而中華民國之前,中國人口平均壽命也就35歲,歷代封建時期的壽命更短。
這些主要是戰爭、饑荒、天災、瘟疫這些因素,使得人口經常出現意外死亡或者有些疾病瘟疫感染無法治療。
也就百把年之前,醫療水平也是與現代的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直到二戰時抗生素的發明和疫苗的出現才避免了很多瘟疫。
關于這部分,參考歐洲中世紀的鼠疫,各種流感天花導致一死死一村子人,然后最后只有一個人活了下來繼承了全村的希望(財產),很多的中世紀貴族就是這么來的。
工業時代之前,交通也不發達,大多數沒有機會升遷的(比如讀書出功名)人,也就一輩子城鎮和村莊之間的見識,做著農活、手工活。在30多歲的平均壽命下,十幾歲結婚生子是很正常的。
人們的平均工作時間也就20年不到,因為不知怎地天災人禍就掛了呀。
二戰之后,全球百廢待興,各國意識到和平與發展是世界文明延續的主題。大家都想往好的方面走,都想享受科技享受生活。然而,還是對平均的人來說卻是另一種加速生活的方式。
你買了臺洗衣機,節省了洗衣服的時間,但是這部分節省的時間用來娛樂、或者是用碎片化軟件來消磨。時間又有別的科技來支配著你。
正如《娛樂至死》一書中時代背景中提到的電視支配消磨你的娛樂時間。現如今是新的科技方式,換湯不換藥。
人們生活的加速,隨著科技帶來的便攜,是越來越快的。
以前去不了的地方,現如今飛機最多1~2天全球飛;以前吃不到的食物,現如今全球化貿易下可嘗百鮮;以前沒聽過的奇聞異事,現如今各類型的媒體為了恰飯什么題材都有人報道。
時間都是24小時,只是生活的方式方法更加豐富了。
并且人的壽命延長了帶來的工作時間也加倍了,不出意外的情況下可能需要工作40年多。
這多出來的人口的時間紅利,與科技進步互為飛輪效應,兩者互相促進一起推動全球發展的躍遷。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工業時期以前的人,做農活的靠天吃飯,做手工做商業的工作強度也不高,因為農業是基礎,這個基礎的生產力就那樣,你在基礎之上參與經濟活動的人也沒有資源也沒有必要這么活躍。不至于像現代人這樣,雖然生活很便捷了,但是很多新的科技東西的使用雖能節省時間,但是這些企業之間的競爭、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更加的激烈,也就直接或間接導向了每個人的每天平均工作時間也相應的延長了。
就是這幾年的流行詞——內卷。我是不喜歡這個詞的,因為很多人用法不對,很多時候就是一種競爭的意思。資源的有限和時代的加速,決定了我們從上到下的每個人,都好像被這個無形的手在推動,你不走我不走,他就往前走。
時代的飛輪在裹挾著你,想跟上就得自己加速,或者也可以降級去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