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運動》是一本由[英]海倫·尼科爾森著作,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48,頁數:244,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十字軍運動》讀后感(一):為何“十字軍”著作那么多,這本小冊子仍可一覽
近年來,歐洲中世紀史漸熱,其中關于“十字軍”題材的作品就有多部。如賴利-史密斯的《十字軍史》可做通論,又有諸部講述十字軍遠征圣地(東征)的著作,亦有關于歐洲三大騎士團的作品,不可謂不豐富。
我在接手翻譯《十字軍運動》這本小冊子的時候,一如往常,也盡量搜集和參考了市面上出版的關于這一題材的幾乎全部作品。這樣做,一方面有助于我對于該題材的整體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最直接的,可以學習和吸收之前已經形成慣例的、對于專有名詞的譯法,令讀者不至于在這個方面產生困擾。
也就是在學習這些作品的過程中,我感覺到,海倫·尼科爾森的這本簡明扼要的十字軍介紹性小冊子,的確有必要推薦給對這個題材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毋庸諱言,不同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隔閡,即便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依然如此。國人耳熟能詳的帝王、傳說,在西方讀者那里,依然非常新鮮,之前聽一位清史研究者介紹,美國歷史學生大多不知中國的乾隆帝是誰,有感于此,歐立德寫了《乾隆帝》,通俗概略地介紹一下這位帝王的基本情況。
同樣,我們在了解外國歷史時,也可能需要一本通覽性質的書作為導引,尤其是在“十字軍”這個在西方史學界依然爭論不休的主題上。
這本小冊子不過十來萬字,薄薄一本,卻足以承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它當頭便喝:關于十字軍運動的任何一種定義都無法讓所有學者達成一致,在西方史學界目前有四種主要的概念類別。“類別”這個東西,就像muji的收納小盒。當你有了這個盒子,之后看到的相關物品,就可以歸納進去。這本書也可以成為這樣的工具,之后看到更為詳細的書籍,就可以將時間線和因果關系理順,還能避免因不同的書說法沖突而產生混亂。
另外,它與賴利-史密斯的《十字軍史》出于一脈,將“十字軍運動”看作是一場綿延的基督教運動。除了向耶路撒冷的歷次遠征之外,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的“再征服運動”、對基督教異端清潔派和胡斯派的清剿、對波羅的海地區的異教徒聚落的占領、對奧斯曼土耳其人的抵抗都是有歐洲最高宗教領袖授意授權的軍事遠征行動,也都被納入了海倫·尼科爾森的寫作框架。這本書跨11世紀至16世紀,共500多年,也是一本借由軍事角度切入歐洲中世紀史的作品。
最后,從語言風格上,原書用詞平實而精確,句子的結構也相當簡單,確實是為西方普通讀者所作的簡明歷史介紹書。同樣,在翻譯時,我也力求用最符合大眾習慣的表述方式,想把它“下沉”到普通的、對這段歷史的背景知識不掌握的讀者也能輕松閱讀的程度。不知道效果如何,待諸君自行評斷。
《十字軍運動》讀后感(二):一書概覽十字軍運動
目前圖書領域關于歐洲史的題材層出不窮,內容覆蓋了各個時代各個國家的諸多方面,但談到中世紀,十字軍運動是個繞不開的話題,畢竟他們對整個歐洲大陸產生了重要且復雜的影響。《十字軍運動》這本小書如同一本小型詞典,以西方基督教世界的視角,介紹了十字軍運動的起源、定義、發展以及對后世的影響。內容簡介明了概括性強,是本友好的了解歐洲史的入門書籍。
十字軍運動的定義
專業學者對十字軍運動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在重要的觀點上還是達成了共識:時間上來講,它主要存在于中世紀,動機上來講,十字軍運動史拉丁基督徒補贖的一種形式;形式上來講,十字軍運動是一場“圣戰”,主要體現在拉丁基督徒對受到非基督徒攻擊的基督徒加以保護;從組織來看,通常由教皇通過布道或者教皇通諭發起,貴族、神職人員或平民加入遠征軍并享受特赦。因此,從寬泛的角度來看,十字軍運動是一場軍事遠征,也是一場宗教遠征。
十字軍運動的典型
本書介紹了五次重要的十字軍運動的案例。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發生于1905年11月,教皇烏爾班二世發起,法蘭西、萊茵蘭和意大利的貴族及武士響應,分成四只隊伍前往圣地耶路撒冷,讓生活在東方的基督徒從穆斯林的壓迫中獲得自由。第二個典型案例是伊比利亞半島的十字軍的“收復失地運動”,也是從穆斯林手中“再征服”半島的運動。相較于宗教意義,伊比利亞辦法的戰爭在對抗的同時,也存在著合作與結盟,因此很難說其宗教意義的內涵,而更像是穆斯林和基督教領主們為了爭奪土地并守護政權的戰爭。第三個案例是歐洲東北部的十字軍運動,圍繞波羅的海區域,分成了波羅的海諸國及波羅的海南岸普魯士兩條戰線,主角為赫赫有名的條頓騎士團。這一區域的十字軍運動更像一場圣戰,因為這片區域并不屬于基督徒,從根本上講,依然是一場由商業和領地引發的戰爭。這場戰爭參與各方、各民族的復雜性重塑了現代社會對波羅的海國家的歐洲歷史背景。第四個案例則從基督教與非基督教的戰爭轉向基督教內部,他們的目標是異教徒。阿爾比十字軍運動就是一場發生在朗格多克地區針對卡特里派的“消滅戰”,而胡斯派十字軍則是在波西米亞地區針對胡斯派的遠征。第五個典型案例具有更加清晰的現代記憶,它是發生在巴爾干半島的對抗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十字軍運動,這場戰爭后,基督徒的圣戰不再是西方基督教世界聯合對抗共同敵人的戰爭,伴隨宗教改革的到來,中世紀的十字軍運動被永遠的改變了。
十字軍運動的影響
十字軍運動的結果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整體來看,均對區域內的民族重建、現代國家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作為貫穿中世紀的大事,對當時東西方的文化創作及交流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及渠道;經濟上,十字軍軍費的籌措引導了歐洲稅收及信貸體系的進步和完善;更為重要的是,在政治上,中世紀十字軍的意識形態深遠的影響了現代西方信念——像世界其他地方強加“文明”、資本主義或民主觀念。
這本小書采用了清晰的概念結構,通過一張年表展示十字軍運動的進程;通過六幅地圖回顧十字軍行進的路線;通過人物傳略專題體現關鍵人物的命途多舛;通過原始文獻帶悉重要事件的風云突變。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十字軍入門圖書,可以幫助讀者更好的走入紛繁的歐洲歷史。
《十字軍運動》讀后感(三):專家的體系性科普——感謝!
《十字軍運動》這本書的作者介紹讓我一下子就提起了興趣:一個大學講師,已出版多本相關書籍。從過往經驗來看,應該是不差的,同時我也對作者的呈現方式產生了好奇,而最終的閱讀結果,讓我確認了老師們的出書水準。 這本書的結構框架非常清晰,敘事邏輯嚴密(像我可能想不出來有些銜接點……)。不是非常熟悉這段歷史和相關研究成果,真的很難隨時穿插介紹對應的人物、人物的關鍵特征和各種理論。
它讓我想起我之前看過的另一本書也是大學講師/教授寫的書:《世界文學史》。那本書的結構也是非常清晰,但是內容陳述也是類似于這本書, 旁征博引而又細節滿滿(隨手拈來和穿插自如),讓人看了以后有種眼花繚亂卻又收獲豐盛的感覺。 不過,這種風格,對于時間少,不能靜下心來看書的讀友來說,會有點難受。 不像以圖畫為主或是內容細節難度不高的書(可以在餐桌上甚至于一個零碎時間,簡單地翻閱一下就可以吸收完全部的信息),這種類型的書,個人感覺還是需要找點盲區資料或是一點一點的啃,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它的營養和感受其中的美。 比如,看這本書的時候,作為一個對這段歷史了解不多的小白,我是翻了一下發現自己的知識盲區太多, 看了三四個十字軍相關的紀錄片和視頻以后才來看的。 這樣,在看的過程中,我才可以一方面對作者的陳述大為贊嘆(“可以作為一個新紀錄片或視頻腳本”),一方面則是發現自己還是有信息點不是很熟悉——看完還需要進一步的去看更多的有關其中人物和事件的相關紀錄片才好。 所以,一方面,它幫助我鞏固和豐富了一下我對十字軍運動這個主題下的信息框架結構,另一方面,也幫我提高了我對這個主題的興趣,讓我期望在后續空閑的時候,可以在已有的知識框架下,更進一步地去填充我所不知道的一些細節(比如波蘭德意志俄羅斯等東歐的歷史)。
此外,我還忍不住感慨了一番,作者實在是太了解這段歷史了,對作者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一個信息點(寫個文獻點……),對于不熟悉的人來說,卻是非常陌生而又好奇的,希望后續我可以再有時間補充一下自己沒能補上的知識短板,然后重新再讀一遍這本書。 這本書除了結構、知識體系之外,注釋、引證也非常嚴密規范,同時,文筆流暢,內容中的學術理論信息全面,所以,我覺得它可以作為我未來的主題論文的一個參考樣例。 不過,可能也正是因為學術體系習慣的限制吧,這本書在有些易讀性的有些考慮上可能還可以再提升一下。
比如,雖然如編輯推薦所說,有“”
一張年表了解十字軍運動的進程、六幅地圖回顧十字軍行進的路線、十七篇人物傳略帶你體察關鍵人物的命途多舛、十二篇原始文獻帶你洞悉重要事件的風云突變(有幾篇行文真的是太棒了,歷史中的珍寶,真的是太多)”,但對于日常習慣了各種生動或形式活潑的視覺或文字沖擊的讀者來說除了地圖,就沒有其他形式生動的圖表了(年表是文字羅列形式的,沒有知識基礎的讀者很難開篇一下子串起來),個人建議還是可以把年表的格式調整一下,更生動形象一些,同時串聯上人物關系圖,這樣讀者就能更好地理解和閱讀了。 綜上所述,作為我的第一本十字軍主題書籍,非常感謝這本書幫助我建立了一個結構清晰、豐富而又完整的中世紀十字軍知識體系框架。 感謝!
《十字軍運動》讀后感(四):十字軍運動脈絡
作者海倫?尼科爾森說:“歷史學家的工作是收集證據,并加以客觀評價,試圖理解過去的人們為什么做那種事,而不是妄加判斷。如果我們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在歷史之上,我們將永遠不可能理解它。”本書是一本介紹歐洲十字軍運動的小冊子,作者從客觀的角度通過概述的方式梳理了各場十字軍運動的前因后果,配合書中十字軍進軍路線圖,大體勾勒出十字軍運動的脈絡。同時,書中還附有17位傳奇人物的介紹和12份原始文獻,從不同角度展示十字軍運動。
作者認為,十字軍運動起源于既有宗教上的,也有經濟上的。宗教上的原因是在中世紀神學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教皇利用人們對宗教的篤信,通過鼓動教民積極參與十字軍,用財產資助十字軍活動等形式獲得“贖罪”。因此,這些“虔誠”的信徒響應教皇的號召,組織“十字軍”開赴耶路撒冷,收復圣地。雖說是收復圣地,但實質上由于西歐在11世紀時人多地少的狀況逐漸凸顯,貴族急需獲得新的土地,因此能夠在教皇的號召下前往“應許之地”進行開疆拓土。狹義上的十字軍運動僅指圣地十字軍,但在作者的角度看來,力求盡可能多的涵蓋所有十字軍性質的運動,因此采取了廣義的定義。
(一)針對異教徒發起的十字軍中最著名的十字軍運動非圣地十字軍莫屬。這場運動起源教皇烏爾班二世在克萊芒的布道,鼓動大家前往耶路撒冷朝圣。前后總共進行了10次遠征。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取得的戰果非常輝煌,連續攻克了埃德薩、安條克等地區,建立了地中海東岸的十字軍諸國。這次遠征成功的原因在于各基督教內部各教派團結一致,加上拜占庭帝國的支援。第三次十字軍東征規模最大,名頭最響,但由于互相猜忌而分崩離析,十字軍諸國領地日益縮小;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最離譜,實質上是基督教的內戰,最后竟將君士坦丁堡攻陷。隨后幾次十字軍東征幾乎沒啥突出戰果,阿卡之戰后,十字軍運動逐漸減少。
(二)伊比利亞半島的十字軍運動,阿拉貢王國和卡斯提爾王國為首的基督教國家以西哥特王國繼承者的身份,向盤踞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伊斯蘭異教徒開戰,經過數百年的戰斗,最終消滅了島上最后一個伊斯蘭國家格拉納達,完成了西班牙的統一。
(三)波羅的海十字軍運動屬于對基督教異教徒的開戰。波羅的海周邊地區存在列托人、普魯士人和立陶宛人,在基督徒的眼里,他們屬于多元信仰的異教徒。這片區域的十字軍運動十分復雜,包括丹麥人的文德十字軍,瑞典與東正教的諾夫哥羅德大公國的戰爭,也包括條頓騎士團對普魯士人和立陶宛的拉鋸戰。這次十字軍運動的影響還算廣泛,最終,波羅的海地區被納入拉丁基都教會,直至現在這片區域也更多的西歐的影響。
(四)針對奧斯曼土耳其的十字軍運動,陸續存在了200年左右,奧斯曼的幾代蘇丹分別從海上和路上對東南歐地區進行蠶食,在卡洛維茨會戰之前,總體態勢基本都是奧斯曼一方處于優勢,奧斯曼在路上攫取了巴爾干半島,止步于維也納;在海上攻占了羅德島等島嶼,甚至一度占領了意大利的奧特朗托,止步于馬耳他。
(五)胡斯十字軍運動和阿爾比十字軍運動主要是針對基督教的異端開展,持續時間都不長,阿爾比十字軍最終摧毀了卡特里派,而針對胡斯派的十字軍運動以匈牙利的國王西吉斯蒙德為主,最終是失敗收場,胡斯派最終的衰敗歸于其內部溫和派和激進派的內訌。
從本書篇幅也可以看出本書對十字軍運動也只是概述,如想更多地了解十字軍運動的來龍去脈,建議拓展閱讀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