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用一句話說清楚《天機-富春山居圖》是一部什么樣的電影。這顯然是一部商業大片,有著超高的投資和超炫的畫面,卻又以片段化敘事反復打斷觀眾對故事走向的整體把握。這也是一部有著濃重藝術元素的影片,西洋歌劇和國術雜技此起彼伏,卻又只是作為背景和點綴,并不參與主干敘事。這是一部極盡奢華與刺激感官的影片,卻又有主旋律化的臺詞穿插其間。
《春江水暖》觀后感 1
影片放映結束后,現場觀眾自發報以熱烈的掌聲,向影片主創致以祝賀并表達敬意。一位來自巴黎的影迷稱贊《春江水暖》是他在此次戛納電影節上看到的最好電影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杰作。”另一位觀眾則表示,在觀影過程中一直沉浸在電影世界的山水中,而影片對于家庭復雜情感關系的表達也非常真摯。
面對熱情的觀眾,影片導演顧曉剛表達了真誠的謝意。他說自己從掌聲中可以感受到,觀眾確實理解了他試圖在影片中傳遞出的表達。另外,由于他之前一直對影片內容高度保密,很多劇組演員也是在昨天首次看到自己參演的這部作品,來自觀眾的褒獎更是讓他們感動不已,有人甚至落下了熱淚。顧曉剛導演在戛納
創作·四季更迭體會傳統意蘊
作為《春江水暖》片中故事發生地的杭州富陽,正是顧曉剛生長的家鄉,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所熟悉的。影片以四季更迭作為故事的脈絡,為了能夠呈現富春江畔山水草木在時間之中的真實變化,顧曉剛選擇了按照真實季節來拍攝的方式創作這部電影,潛心拍攝兩年方才完成前期工作。
這一創作方式帶來的直接考驗,是創作團隊不得不面對資金緊張的巨大壓力。《春江水暖》創作初期,顧曉剛曾經被迫要借助貸款的方式來維持拍攝工作,直至大地電影、工廠大門影業和取經人影業陸續介入,才為他解除了資金上的后顧之憂,同時也讓他獲得了更為充分的創作空間來實踐自己的藝術理念。對此,工廠大門影業CEO黃旭峰代表三家合作方表示:“作為專業的電影制片公司,我們一直以扶持有創作潛力的優秀青年導演創作為己任,而像《春江水暖》這樣的中國當代家庭題材電影,也是目前市場所缺失的。”他評價說,《春江水暖》飽含對普通人生活和家庭的強烈而富有情感的關注,難得又珍貴。
《春江水暖》觀后感精選 2
與顧曉剛導演已經不是初見了。
我們約在一家餐廳。我到的時候,他已經在那。“您好,我是曉剛”,輕柔的嗓音讓人有點辨不太清,給我的感覺是溫文儒雅,與電影透散出的文人氣質相符。
第一次見到顧曉剛是,在第三屆杭州亞洲青年影展上。他帶著紀錄短片《自然農人老賈》參加“青年之光”短片競賽,我是坐在臺下的一名普通觀眾。同場競技的還有楊明明的《女導演》,最近,她的長片處女作《柔情史》在國內上映。
杭州亞洲青年影展只辦了五屆,執行長單佐龍后來做了畢贛電影的制片人。
我們一邊聊著這段“奇遇”,一邊開始了采訪。
顧曉剛接觸電影純屬機緣巧合。本科學習服裝營銷的他報的高考志愿是動畫,電影的啟蒙則來自于藝考培訓時有人在宿舍看電影,像被打開一個世界。后來興趣越來越大,顧曉剛按耐不住拍攝的沖動,就借學校動畫班同學的DV摸索著拍紀錄片。
他把拍的短片《信仰者》投給亞洲青年影展,從而有參加訓練營的機會。時間為期一周,導師有應亮、馮艷和大冢龍治。在訓練營里,顧曉剛學會了制作紀錄片的基本功。緊接著第二年,顧曉剛帶著《自然農人老賈》短片重回影展,從學員蛻變為參賽者。
新世紀后,中國各地的獨立影展雨后春筍般冒出來,這成了青年導演展示自我和自由交流的平臺。對顧曉剛來說,這些獨立影展幫助他完成了他所缺失的電影教育。正是通過參展,他有機會觀摩到其他優秀電影人的作品,從而打開眼界。
如他所說,“影展變成了我集中學習的學校”。
第一次萌生拍長片的想法是在北京電影學院進修的時候。最初始的構想是講父母開飯店的故事,片名叫“顧家飯店”。20夏進修結束,顧曉剛回到家鄉富陽,潛下心來創作劇本。
富陽原先是杭州下屬的縣,1994年撤縣立市,2019年劃入杭州市。加上2019年杭州舉辦G20峰會,各地都在迅猛發展中。重回家鄉的顧曉剛發現富陽的變化超乎想象,父母早年經營的飯店也沒了蹤跡。
面對城市的巨變,顧曉剛很受刺激。于是將城市與時代加入故事背景,電影體量一下子變大。這樣就有了《春江水暖》,講述四兄弟分四季輪流照顧中風后失智母親的故事,從而蜿蜒流轉出一段富春江邊的世故人情。
父母對顧曉剛拍電影的舉動,一開始并不支持。后來看到兒子的短片作品不斷參加電影節并屢獲獎,漸漸妥協了。等顧曉剛從北電進修回家,打算拍攝家鄉富陽的故事,父母表示全力支持。
《春江水暖》是一次“家族總動員”,90%的演員都是顧曉剛的親戚,除了奶奶、顧喜和江一三個角色找的專業演員。甚至于,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的親情關系也被照搬到電影里。
在開拍前,顧曉剛和團隊研究大量電影素材,觀摩大師的作品。尤其是在東方文化體系下成長起來的亞洲導演:小津、是枝裕和、侯孝賢、楊德昌等。《春江水暖》的不少地方都對兩位臺灣電影大師有所借鑒。
電影第一個長鏡頭拍的是家人為奶奶祝壽的場景,類似于《海上花》開頭晚宴“無視覺中心”的設計。電影中有幾處鏡頭通過攝影機運動將不同時空的人物并置一起,讓我們想起楊德昌留下的動畫遺作《追風》。
即便如此,《春江水暖》的拍攝依然困難。拍攝前后持續了兩年,從2019年夏天開拍,到2019年春天才全部拍完,中間因為資金問題有過幾次中斷。
最開始,顧曉剛和他的團隊挺理想的,覺得電影用不了太多錢。再加上劇本相繼在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和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投會獲獎,覺得資金還是好找。后來發現根本不是這樣,不僅拍攝費錢,由于團隊都是年輕人,缺少大咖,加上是長期運作,大家對這項目都不是很有信心。第二年春天,眼看著彈盡糧絕,網貸還款日期日益臨近,拍攝幾近停頓。
“我們當時真的就是誰第一時間給錢,不管他是誰,我們就簽了。當然,我們也在等待和我們價值觀一致,支持我們這種青年導演的公司和出品人介入。那時候,工廠大門影業的峰哥(黃旭峰),和我聊了四個多小時,聊得特別好,他們是懂電影的,給予我創作上的充分信任,同時,不管是在拍攝、后期制作,還是國際推廣發行上,他們都做了很多專業的工作,這一點,我覺得和解決燃眉之急的資金是同等重要的,如此,電影才能走到今天這一步。”
對于這種斷續的拍攝,顧曉剛和制片團隊在克服困難的同時,也摸索出對創作有益的地方。那就是,可以修正此前所犯的錯誤和走入的誤區,他還以侯孝賢和王家衛為例,說明充足的創作時間對作品成色的正面影響。
對于《春江水暖》的美學,顧曉剛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談起這個話題,他一下子興奮起來。
在顧曉剛的構想中,《春江水暖》是三卷電影《千里江東圖》的第一卷。電影中有條字幕給出了提示——“春江經錢塘匯入東海”——暗示著接下來兩卷的故事發生在杭州,是全新的故事,并且卷與卷有勾連。
一者是人物可能在不同的卷串場,另外一者是三部曲始終貫穿的美學訴求。
《千里江東圖》這個片名化用宋朝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傳世名作《千里江山圖》,與畫沒有直接聯系。這類似于致敬,顧曉剛嘗試將山水畫的美學轉化為電影語言。
在美學和人文上更有聯系的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顧曉剛希望電影最終能像《清明上河圖》那般移步換景,隨著江水的流動,帶出家鄉富陽獨特的世俗人情。
將不同時空的場景并排安置在一個平面上,則是中國傳統繪畫“非消失點散點透視”的美學特色,顧曉剛認為畢加索的立體派在某種程度上與此類似。這也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將七年時間尋找的素材“剪輯”在畫上。
顧曉剛想在電影中做到同樣的事情。
“整個電影講述的不僅是一個故事,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中國山水畫轉化成電影語言的可能性。這個轉化費了很多心思,一開始并不理想。我們沒有把整部電影當電影去看,一直把它當一個繪畫、一種思維看待。雖然有正反打,但我們以繪畫的視角呈現。”
顧曉剛將中國繪畫看成是對一種宇宙觀的創造。“畫的是山水,其實呈現一種宇宙的時空和世界的自我觀照。”并稱此為“氣韻生動”。
“其實我們用的核心養分還是古人的養分,就是如何去把傳統安放在當下。 ”
《春江水暖》便是這樣一部真正動用中國傳統文化素養,講述浙地當下市井風貌和世俗人情的電影。
《春江水暖》觀后感心得精選 3
在寫劇本階段,顧曉剛從歌手竇唯的音樂中受到很多啟發。比如,結尾出字幕的那個鏡頭是聽了竇唯的《溪夜》而拍的,想象一家人在江邊洗澡的溫馨畫面,“每到夏天人們都會到江邊洗澡游泳,那個記憶在我的成長中會出現,算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還有,冬天的長鏡頭段落也是聽了《東游記》而想到的。
顧曉剛認為,電影以繪畫為載體表現中國文人幾千年來的價值觀和審美,而竇唯在音樂領域傳達著同樣的,畫面和音樂可能會在創作領域產生共鳴。竇唯看過影片之后答應試一試,針對這部電影的音樂制作與顧曉剛交流了半年時間。
顧曉剛說,竇唯在《春江水暖》中擔任音樂監制一職,“一直在設計選曲,整個影片中有將近10首他的曲子。不是光選上就好了,還需要修,因為有很多出入點要處理,他對聲音上也會有自己的建議和想法。”
《春江水暖》觀后感心得 4
元代畫家黃公望于六百多年前所繪的《富春山居圖》,描摹下古代富陽的風物景致;對于年輕的顧曉剛來說,正是這幅聞名于世的山水杰作賦予了自己藝術創作上的精神血脈,讓他尋找到了美學上的方向。“我始終在思考把中國山水畫的視覺美學轉化成電影語言的可能性。”顧曉剛說。在他看來,中國傳統繪畫技法與電影藝術的美學觀念具有頗為契合之處,同時還蘊藏著深沉的東方哲學意念,是對宇宙觀和時空觀的塑造與闡述。特別是山水長卷作品,在視覺的平面上營造出無限的時間感和空間感,觀眾仿佛進入風景之中,參與了一場“時間的游戲”,而其本質是精神世界的自我觀照。
創作《春江水暖》的過程中,顧曉剛有意識地將傳統繪畫的藝術理念嫁接于光影之中,試圖以此發現全新的電影語言。他運用電影的長鏡頭技法,在橫移與豎移的運鏡過程中,呈現出如山水畫中移步換景、俯仰自得的散點透視效果。當觀眾隨著人物游走在山水之間,永恒的風景便與故事中的情感結合在了一起。
在嘗試拍攝這部長片處女作之前,顧曉剛曾在學生時代研習數年紀錄片的創作,由此養成了對社會情態敏銳的觀察力。顧曉剛說,最初觸發他創作《春江水暖》的原因,是因為看到了富陽這座古城在現代化城市更新中所經歷的瞬間巨變,而他也借助鏡頭的力量不動聲色地記錄下了身處變化中的人們以及他們的生活。戛納電影節“影評人周”總監查爾斯·泰松
《春江水暖》中所展現的諸多當代中國的市井風情,為這部影片在視覺美學之下奠定了深厚的現實基礎。從人們的婚喪嫁娶到營生瑣事,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滲透在點滴細節之中,令觀眾時時刻刻可以感受到在傳統與現代的沖撞和融合之下,今天的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極具時代特征的現實底色。
顧曉剛認為,自己在創作《春江水暖》時的核心理念汲取自傳統文化,而他在創作中真正探尋的,是如何將傳統的詩意安放于當下。他深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性之間并不是二元對立的關系,而是可以尋求到融合的可能,今天的人們嘗試著像古人一樣去思考和生活,便會感受到來自傳統的滋養。
《春江水暖》觀后感 5
出現在《春江水暖》中的絕大多數演員,都是顧曉剛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其中一些演員甚至將現實生活中的身份關系也帶到了電影之中。盡管他們大多是毫無表演經驗的素人演員,但彼此之間卻能夠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在情感表達方面也表現得尤為真摯,帶給觀眾更為動人的情感共鳴。影片中飾演顧家老三一角的孫章建,現實生活中的身份是顧曉剛的叔叔。提到此次參與電影拍攝的體會,他的第一反應是認為自己很幸運,至于自己此次是如何塑造這一角色的,他表示“我演的是我自己,我沒感覺我在演什么。在有些鏡頭里我還是很真實的,我感覺自己和電影里的那個人是一樣的。”
《春江水暖》的敘事節奏是舒緩的,但對于演員們來說,完成其中的一些鏡頭拍攝并非易事。演員莊一在拍攝一場沿富春江岸游泳的戲時,為了照顧到岸上演員的表演節奏,以及船上攝影機的鏡頭移動速度,先后游了近十次才完成這一鏡頭,其間還遇上了暗流和漩渦,一度十分驚險。
但是,在《春江水暖》漫長的拍攝過程中,劇組也收獲了不少意外驚喜。在一條橫移的長鏡頭中,當鏡頭緩慢地掃過江岸的風景時,天空突然降了一場急雨,使這個長鏡頭成為神來之筆。盡管因為當時的拍攝條件所限,這個鏡頭略有瑕疵,但帶給觀眾的卻是無法復制的美感。
《春江水暖》觀后感精選 6
“影評人周”單元自創立以? 迄今為止共有10部華語電影入選該單元,此次《春江水暖》入選,距離上一次華語電影進入該單元已時隔8年之久。
本屆“影評人周”總監查爾斯·泰松向外界介紹《春江水暖》時稱贊說:“這是一部真正讓人一見傾心的作品。”他描述這部電影“跟隨著自然、季節的更迭,一條河流的生命,一家人的命運慢慢流淌。無比精妙的鏡頭和調度達到完美的流暢,為電影注入一種從容的呼吸感,為世間情態和風景永恒的結合而歌頌。”
另外,《春江水暖》還將在本屆戛納電影節上參與“金攝影機獎”的角逐。“金攝影機獎”于1978年由時任戛納電影節總監的吉爾·雅各布創立,旨在選拔入選戛納電影節所有單元的導演處女作的最佳作品,電影大師吉姆·賈木許、賈法·帕納西、河瀨直美等都曾獲此殊榮。
在《春江水暖》的創作過程中,該項目曾先后獲得吳天明青年電影高峰會優秀青年電影項目獎、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投單元特別大獎。顧曉剛導演表示,他計劃創作一部名為《千里江東圖》的三部曲長卷電影,此次面世的《春江水暖》亦是該三部曲中的首部作品。
《春江水暖》觀后感心得 7
為了體現出電影長卷美學的概念,顧曉剛在片中設計了一段長達12分鐘的長鏡頭。這個長鏡頭是夏季敘事中的一個段落,男孩跳到倚靠鸛山的富春江里游泳,上岸后與女友在江岸邊走邊聊。而在冬季的敘事段落中,一家人在白雪覆蓋的鸛山上游玩,相當于導演將這座山的左右兩邊都完整描繪了一遍,“以游泳結束后的那個亭子為參照物,左邊是冬天那段,右邊是夏天那段,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山水長卷圖。”
顧曉剛表示,第一年已經拍攝了一條很不錯的段落,但他還想期待有更好的出現。果然,第二年拍攝的時候,在男孩游泳中途,岸邊有位老人牽著兩條狗在江邊戲水,“之前為了加強一些節奏變化設計過狗的調度,但是那兩條狗的調度是偶然出現的,拍完之后感覺像在時間中撈起了一瓢,把時光萃取出來一段,感覺那時的風和自然生命都在里面了。”
這個長鏡頭的拍攝難度很大,除了耗時間外,還有演員的安全問題。每次拍攝劇組工作人員都提心吊膽,擔心江底會有無數漩渦暗涌。夏季拍攝的時候,演員差點出現危險,不小心被卷進漩渦里,20秒之后才游出來。
《春江水暖》觀后感 8
元代畫家黃公望于六百多年前所繪的《富春山居圖》,描摹下古代富陽的風物景致;對于年輕的顧曉剛來說,正是這幅聞名于世的山水杰作賦予了自己藝術創作上的精神血脈,讓他尋找到了美學上的方向。“我始終在思考把中國山水畫的視覺美學轉化成電影語言的可能性。”顧曉剛說。在他看來,中國傳統繪畫技法與電影藝術的美學觀念具有頗為契合之處,同時還蘊藏著深沉的東方哲學意念,是對宇宙觀和時空觀的塑造與闡述。特別是山水長卷作品,在視覺的平面上營造出無限的時間感和空間感,觀眾仿佛進入風景之中,參與了一場“時間的游戲”,而其本質是精神世界的自我觀照。
創作《春江水暖》的過程中,顧曉剛有意識地將傳統繪畫的藝術理念嫁接于光影之中,試圖以此發現全新的電影語言。他運用電影的長鏡頭技法,在橫移與豎移的運鏡過程中,呈現出如山水畫中移步換景、俯仰自得的散點透視效果。當觀眾隨著人物游走在山水之間,永恒的風景便與故事中的情感結合在了一起。
在嘗試拍攝這部長片處女作之前,顧曉剛曾在學生時代研習數年紀錄片的創作,由此養成了對社會情態敏銳的觀察力。顧曉剛說,最初觸發他創作《春江水暖》的原因,是因為看到了富陽這座古城在現代化城市更新中所經歷的瞬間巨變,而他也借助鏡頭的力量不動聲色地記錄下了身處變化中的人們以及他們的生活。戛納電影節“影評人周”總監查爾斯·泰松
《春江水暖》中所展現的諸多當代中國的市井風情,為這部影片在視覺美學之下奠定了深厚的現實基礎。從人們的婚喪嫁娶到營生瑣事,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滲透在點滴細節之中,令觀眾時時刻刻可以感受到在傳統與現代的沖撞和融合之下,今天的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極具時代特征的現實底色。
顧曉剛認為,自己在創作《春江水暖》時的核心理念汲取自傳統文化,而他在創作中真正探尋的,是如何將傳統的詩意安放于當下。他深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性之間并不是二元對立的關系,而是可以尋求到融合的可能,今天的人們嘗試著像古人一樣去思考和生活,便會感受到來自傳統的滋養。
未來·千里江河將流淌新故事
《春江水暖》此次前往戛納,除作為“影評人周”單元的閉幕影片舉行世界首映,還將作為顧曉剛導演劇情長片處女作參與將于法國當地時間5月25日揭曉的金攝影機獎的角逐。而在昨晚的首映結束之后,這部影片已經收獲了國際媒體、業內人士和電影觀眾的不少好評。《春江水暖》主創團隊在戛納
賈樟柯導演的國際監制,東京FILMEX電影節主席市山尚三在看完《春江水暖》后向顧曉剛表達了自己的贊美:“這是一部超凡的電影!”國際著名電影雜志《國際銀幕》Screen Daily的影評人WenyIde則撰文稱,“這部電影以精致的攝影“構建了一幅正在緩慢燃燒的社會圖景”,現代性和傳統共存其中。
按照顧曉剛的創作計劃,此次面世的《春江水暖》是其長卷電影三部曲《千里江東圖》中的卷一部分。他透露說,此次《春江水暖》中的部分角色未來也將在卷二和卷三作品中現身,但后續兩部作品將會講述的是全新的故事,和《春江水暖》形成似有若無的關系。顧曉剛解釋說,影片片頭處的一句“春江涇流杭州錢塘匯入東海”的文字,實際上提示了《千里江東圖》未來的故事走向,未來的故事將發生在新的地域,展示不同的景貌和地域風情。“就像富春江,永遠是流動的,隨著江水的流動,留到新的地方,新的故事就會在那里發生。”
《春江水暖》觀后感心得 9
最初,顧曉剛想拍一部電影紀念父母開飯店、拆遷、退休的這段時光,但當他開始寫劇本的時候,城市變化給顧曉剛帶來很大沖擊,“覺得可以去構建一個城市版圖,去呈現一個城市的時代特征。”在這個想法的基礎上,他架構出一個家族故事,在編寫中牽扯到家族的核心——親情和利益。他在一個大家庭中構建了四個兄弟,老大有導演父母的影子,和妻子經營一家餐館;老二是一個漁民;老三整日游手好閑,沉迷賭博;老四是一個拆遷工人,生活中就像個長不大的孩子。
顧曉剛坦言,自己拿了一些優秀的家庭片作為參考,“侯孝賢的《悲情城市》中也是四個兄弟,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和楊德昌的《一一》也是有幾個兒女組成的家庭群像。”
《春江水暖》在敘事上獨辟蹊徑,用“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來表現時間的流動。顧曉剛曾擔心這種敘事方式會將故事拍成四個 篇章的短片,最后他從每一個季節展開一個新的視角,但它不影響主劇情的推進,“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敘事留白,反而能讓觀眾自己去補充這些情感的部分。”
《春江水暖》觀后感心得精選 10
顧曉剛的故事構思也以一種繪畫的視角展開,“這部電影不僅是一部故事片,我們還把它當成一部中國長卷畫看待。”電影中的空間感、時代感、景觀感都是基于繪畫的角度去思考,“為什么片名和所有的字幕都在畫面右? ”
生活在富春江邊的顧曉剛,從小就聽說類似“家鄉三寶”的說法,比如《富春山居圖》、郁達夫、黃公望等歷史文化與名人。在開始創作劇本時,顧曉剛就思考如何用一種獨特的電影語言去呈現這個故事。顧曉剛是美術生,他結合家鄉的歷史文化背景,想到了用傳統繪畫的方式與電影進行融合。
除此之外,顧曉剛還有一個更具野心的設計,他想創作出“千里江山圖”的三部曲長卷電影,《春江水暖》是卷一。導演在卷一中已經埋下了卷二、卷三的概念主題。卷一在開頭寫了富春江流入錢塘江,最后匯入東海,是以在江上的視角進行移動,卷一中的部分角色也會在卷二、卷三中出現, 整個故事仍然偏向家庭,探討的不僅是家庭和孝道的呈現,還有關于中國美學時空的無限延展。
《春江水暖》觀后感心得精選 11
由中國青年新銳導演顧曉剛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春江水暖》在剛閉幕的第27屆德國漢堡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電影節和德國影評人協會頒發的“影評人選擇獎”。這也是暨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之后,電影《春江水暖》收獲的又一個重量級獎項。此外,影片還入選了溫哥華電影節、墨爾本電影節、釜山電影節、香港亞洲電影節等國際性電影節競賽單元,
電影《春江水暖》以中國杭州富春江畔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人情冷暖。片中,年邁的母親在壽宴上意外中風后失智,四個兒子輪流照顧她, 而他們各自的家庭也面臨著親情與現實的考驗。代際差異,人情冷暖,個體困境,時代共性在四季的更迭中交融展現,當代中國的人文景觀與市井風貌隨著故事的展開被娓娓道來。
2019漢堡電影節今年的入選電影共有144部,部分電影可參加影評人獎的選拔。漢堡國際電影節評委給出了電影《春江水暖》高度的評價,“用一個中國家庭講述了整個國家的故事”,“顧曉剛用詩意、優雅的方式讓不同的敘事流相互穿梭,如富春江水一般起起伏伏,家庭史詩在兩岸發生。我們非常欣賞《春江水暖》達到的成熟和平衡感,尤其是一部新人導演的作品。”
據導演透露,此次面世的《春江水暖》是其長卷電影三部曲《千里江東圖》中的卷一部分。《春江水暖》中的部分角色未來也將在卷二和卷三作品中現身,但后續兩部作品講述的將會是全新的故事。這部《春江水暖》中所展現的諸多當代中國的市井風情與黃公望的畫頗有神似之處。不僅是一個“故事”,也更像一幅“圖景”。
據悉,電影《春江水暖》由工廠大門影業有限公司、大地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愛奇藝影業有限公司、北京卓然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本片由初曉影業、取經人影業、工廠大門影業聯合制作。
《春江水暖》觀后感精選 12
《春江水暖》電影觀后感精選5篇
《春江水暖》觀后感
法國當地時間5月22日,2019戛納電影節第58屆“影評人周”閉幕影片《春江水暖》舉行了世界首映。這部由中國青年新銳導演顧曉剛執導的長片處女作,是“影評人周”單元創立以來首部獲選為閉幕影片的華語電影。近八百名觀眾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并以熱烈的掌聲表達了他們對于這部影片的熱愛。現場·戛納銀幕展開中國畫卷
《春江水暖》由大地時代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和工廠大門影業出品,工廠大門影業和取經人影業聯合制作,李嘉擔任監制,張群、黃旭峰擔任總制片人。昨晚,作為戛納重要文化地標的米拉馬爾空間(EspaceMiramar)座無虛席,不少國際影壇的專業人士亦特意前來觀影,并對這部影片給予高度關注。
《春江水暖》以中國杭州富春江畔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普通三代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人情冷暖。片中,年邁的母親在壽宴上意外中風后失智,四個兒子輪流照顧她,而他們各自的家庭也面臨著親情與現實的考驗。在四季的更迭中,當代中國的人文景觀與市井風貌隨著故事的展開得以顯現。
在電影正式首映之前,本屆“影片人周”總監查爾斯·泰松向到場的觀眾介紹說,《春江水暖》絕對是一部會留下強烈印記并且無法被沖淡的電影。在他看來,這部電影具有寬廣、莊嚴的溫柔和敘事性的結構,是對中國傳統山水畫氣韻生動的電影化表達。隨著影片如中國傳統畫卷一般在銀幕上徐徐展開,撲面而來的光影之美與生動氣韻令觀眾不由得屏住呼吸。在兩個半小時的觀影過程中,人們仿佛置身于詩意的山水之中,隨著時間靜靜地流淌,片中人物所經歷的悲歡離合和他們彼此之間真摯而細膩的情感依存,更是令不少觀眾感動得數次落淚。
《春江水暖》觀后感精選 13
影評人周的閉幕片,也是頗為驚艷的作品。影評人周主席夏爾·泰松做映前導讀的時候將本片比作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并稱這是一部“你們從來未曾見過的中國電影”。看下來也確乎有這樣的感覺,不過我覺得導演的視覺來源比較復雜(以侯孝賢和賈樟柯為主),而文本參照更多的是《一一》,完全做出了家族史詩的格局,而140分鐘的影片竟然還只是第一卷!
影片有著一個從夏到春的季節結構,聚焦浙江富陽(杭州市富陽區)一個大家族,老太太和四個兒子的故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影片的基礎視覺概念來自中國山水長卷(具體講是片中提到的三卷本《千里江東圖》,或者英文片名指向的《富春山居圖》),有著調度精致的長卷式鏡頭,主要集中在沿江的外景空間調度之中,尤其以外孫女和江老師談戀愛那個令人驚異的十幾分鐘的超長鏡頭為最。而這種山水長卷式的調度也會被用于內景,比較典型的是冬季拆遷一場戲中老四在正在被拆遷的公寓樓中翻找舊物的那個鏡頭。當然影片中長鏡頭的來源也不止于山水長卷,可以清晰辨認出的包括開場老太太70歲壽宴的那場戲,調度顯然是來自侯孝賢的《海上花》(竟然還用了蠟燭照明,而停電-來電的設計讓人想起《悲情城市》和《童年往事》),完成度相當不錯,其他一些內景鏡頭也也有參照《海上花》和《戲夢人生》的調度;而風景長鏡頭除了視覺源頭之外,可能的來源還包括侯孝賢“鳳山的芒果樹”/“《沈從文自傳》”視點,安哲羅普洛斯的變焦結合推拉移動的運鏡方式以及“遠山淡影”式的風景處理,以及賈樟柯在《三峽好人》中的“流民圖”長鏡頭(當然片中還有很多《三峽好人》式的拆遷場景)。還能在影片中找到很多來自賈樟柯(社會新聞的用法)乃至是枝裕和(掃墓之后那場戲完全是很好地化用了《步履不停》)的參考。影片在視覺上確實非常有特點,說得夸張點,大概是繼承了十七年電影中嘗試創造的“中華民族電影語言”(詩-畫的意境,可以比出《早春二月》《林則徐》《枯木逢春》的例子,晚一點還能加上《城南舊事》《湘女瀟瀟》等)的傳統,同時又參考了電影大師們對長鏡頭作為視聽語言的發展。僅憑這一點,影片足以被續在民族化電影語言的譜系當中,并
影片的音樂也頗為驚艷,因為作曲是竇唯大仙!說起來竇大仙也很久沒有做電影配樂了。這次既有成曲也有新寫的片段,竇唯近年來鉆研的民族風格電子音樂倒也與影片的長卷式鏡頭頗為匹配,“山水/風景與山水風景中的人”“自然/傳統山水中的(不協調的)現代建筑”的全景式畫面與音樂相得益彰。
然而影片的有趣之處并不止于此,人文山水畫的的散點透視在劇作上則呈現為各家都有一條枝繁葉茂又彼此交織的故事線。劇作在很多時刻讓人想起小津安二郎,“嫁女兒”“娶媳婦”“老太太養老”的寫法馬上可以聯系到《東京物語》《麥秋》等一系列名作。劇作的迷人之處在于不疾不徐地講了許多“有的沒的”的事兒,而正是這些豐富的、甚至超量的細節,把歷史記憶與時代變遷,宏大敘事與日常生活,命運感與無常感編織在一起,顯然是來自作者豐富而獨特的的生命體驗,有著極為真摯的情感。導演是帶著極大的尊重,以平視的目光,充滿著對片中人物的愛來完成了這部影片,而最令人欽佩的地方則在于既不同情,亦不感傷(即便是片中的失智老人與唐氏綜合征的少年),是中國電影中少見的充滿了尊嚴而生活得無比真實的人物。
當然影片的生澀之處也不少,以非職業演員做到這種程度,可以想見背后艱辛的工作;方言部分完成得非常好,不過普通話部分就比較尷尬,但凡演員扎著架子開始表演和說一些不符合人物身份和語言習慣的臺詞,效果就開始尷尬了。另外長卷鏡頭雖美,也不無濫用之嫌,人物塑造雖然十分豐滿,但是也有寫丟的人物和不夠清晰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結構,雖然理出了春夏秋冬婚喪嫁娶的大結構,但是具體到諸如敘事視點、信息控制之類技術性的問題,尚需磨煉;而事實上是可以提煉出一個看似隨意而相當嚴整的結構的。導演顯然是憑借著自己的靈性與本能在進行創作,而這部令人驚艷的作品已經獲得了一個極高的起點,可以預見的是下一部影片將具有更高的平臺,并產生決定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