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間,艾草是村莊的守護神。遇春輪回,二月冒芽抽綠,三月蓬勃喧騰,四月拔節分叉,五月艾齊人高,當清冽之香鋪陳大地之時,端陽的腳步也就不遠了。
艾草,又名艾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房前屋后,田間地頭都有它搖曳的風情。艾草莖筆直,葉片輪生狀如蒿,葉面綠色,莖稈及葉片的背面密生白色茸毛,柔軟而光滑。莖葉間彌漫著一種特有的香氣。“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熏。”小時候起我就愛這別致的香氣,它微苦卻沁人心脾,草本清新的熏香,聞著很是受用。“戶插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插艾懸蒲是端陽最普遍的習俗,人們將它作為辟邪驅毒的信物。暗香浮動之中,莊嚴的儀式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寄語著生活美好的祈愿。
艾草煮雞蛋也是我們小時候最喜歡的美味。采割回艾草,我和哥哥總會迫不及待地抓上一把交給母親。母親把艾草整理、清洗,捆成幾匝放入早已加好水和雞蛋的鍋里,灶火舔鍋,水的介入讓艾香與雞蛋碰撞出別具一格的美味。
除了采艾、插艾、食艾,沐艾也是不可少的。所謂沐艾,就是用艾湯泡澡。燒一鍋滾燙的艾湯,倒入澡盆,待艾湯稍涼,從頭到腳,酣暢地洗個通透。據說能驅邪、招福,這一整年人就會平安健康,不災不病。還別說,因母親時常給我們沐艾湯,我家幾個孩子都不曾生瘡。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在鄉間,女子分娩,男人去村里找接生婆來,一盆燒開的艾湯,一把剪子,就把一個小小的新生命迎到了這個世界。被艾湯濯洗,被草本醇香縈繞,直到包入襁褓塞到母親手里,這新生命降臨的儀式就算完成了。洗完了新生嬰兒,然后就是產婦的艾水浴。這傳承下來的潔身儀式還延伸到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結婚時的沐艾習俗。我結婚時,面對母親準備好的一大盆沐艾湯,讓我對新生命的祈愿莊重而虔誠。
鄉人于艾,情有獨鐘。艾草除了驅趕蚊蠅、毒蟲的功效外,還有諸多的用途。《本草綱目》中記載:艾以葉入藥,性辛溫、味苦,入脾、肝、腎經。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故又被稱為“醫草”。小時候因偶爾風寒咳嗽,這時候母親總會拿出一些收藏好的干艾草,加些紅糖煎水給我喝,艾草的清香與紅糖酥甜的搭配一次次瓦解病痛的襲擊,也一次次留給我甜美的回憶。
如今漂泊在外,我喜歡帶一些干艾在身邊,不為驅蚊,也不為驅邪,只是延伸小時候一種習慣。當醇厚的草本清香氤氳開來,艾草芬芳的風情悠長的是家鄉的味道。五月艾香浸人間,那是故鄉不滅的記憶,也是游子滿滿的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