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院子里有兩棵梔子樹,年年開花,滿院芬芳,幽香裊裊羨煞人。每當花季過后,還真有點甘棠遺愛的感覺。
院子里還種了櫻樹、杏樹、桔樹、柚樹、桂樹,最早送香的要數杏花,依次便是櫻花、桔花、柚花、梔子花,至仲秋時節,才是桂花飄香了。這些花中,最香的應是梔子花,那天然自成的清香如嬌女襲人。
諸花中,櫻花名氣最大,每年慕名來武大看櫻花的人項背相隨,熙攘攢動。
可我覺得櫻花似乎有點徒有虛名,我認為櫻花并不好看,星星點點,彌彌散散,也沒什么香味。我想它的出名也許是人云亦云,炒作使然。
但轉念一想,既然人們都這么欣賞櫻花,總有它的理由,后來我才明白,櫻花是看氣勢的,成片成片的櫻花猶如花海一樣,茫茫不見盡頭,彌漫浩瀚,氣勢磅礴,那是何等恢泓。我家院子只有一棵櫻樹,是絕然出不了這等氣勢的。
那些能結果實的花,固然有些香味,卻經不起一點風雨。我家院子里的那顆杏樹已有兩年沒結果了,只因正當花開之際,恰逢一場風雨,把樹上的花洗得干干凈凈,滿地殘花,輕憐痛惜。這些結果的花呀,面對風雨,只能無奈風雨花落去。
這樣殘花貽盡,何談花美嬌麗,何談花香溢人。
然而,梔子花就不同了,它無須櫻花那樣倚仗氣勢而驚艷,也不會像杏花那樣經不起風雨摧殘。梔子花,僅一朵就能艷壓群芳,僅一樹便可芳香貽人。 梔子花在烈日下、風雨中卻是顯得更加艷麗清秀,它是烈日風雨中砥礪廉隅的精靈。
我時常會在早上獨自細品那默默而開的梔子花,白玉無瑕的花瓣,柔柔的、嫩嫩的,清潔得沒有一絲塵泥,晶瑩的露水抹在雪朵上,似少的女面脥一樣柔麗潤澤,瑩華剔透,嬌麗淡雅得不顯丁點裝飾。特別是那幾絲淡黃的花蕊,在層層疊翠的白玉中,格外珍顏。還有那花瓣上留下的花萼,清淡翠綠,仿佛是鑲在白玉上的翡翠,楚楚動人。正如那“淺蕊黃金韻梔子”“爛開梔子渾如雪”的心動描繪。
有人說,梔子花是平民之花,一點不假。
記得小時候,每年梔子花開的季節,街上都會有小姑娘在路邊叫賣梔子花的,一分錢兩只,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了。街上的女人們總會買上幾只,插在后腦的頭發上,或掛在胸前,滿街的女人幾乎都喜歡這樣,無非是討個香味。現在的女人會說她們很俗,我想那個年代其實也算是一種時尚。時尚是永恒的,形式是變化演進的,誰說誰俗呢?原來時興穿大褲腳,便說小褲腳俗,如今又時興穿小褲腳,又說大褲腳俗了,說不定那一天大褲腳又回來了,俗與不俗,誰也說不清了。
可惜姑娘們愛插梔子花的情景現在是看不到了,愛香的姑娘們都用上了各式各樣的香水,國產的、進口的,尤其是法國香水更令她們青睞,梔子花早已成了女人們尋香的棄兒。
哎,一瓶香水幾百元、上千元,甚至幾萬元,值嗎?也許香奈兒香水還不及梔子花香呢。追求潮流的女人們何必這樣不計成本地買得幾份空渺的時尚,我還是尊崇過去那些樸實無華的女人。
我說梔子花是平民之花,不僅因為是百姓喜愛它,而且它的屬性也是平民化的。
梔子花沒有牡丹那樣嬌艷,也沒有蘭花那樣典雅,更沒有櫻花那樣受萬人矚目,它沒有名花的頭銜,它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它有的只是無以倫比的潔白如雪,清淡如水,玉潔清純,樸實無華。它有的只是旺盛頑強的生命之力,只要給它一掬土,一份水,它就給你一個芬芳溢人的世界。
有人說,梔子花是七仙女下凡的化身,這固然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但也道出了人們對梔子花的幾份敬慕。
七仙女下凡是一段人所皆知的、動人的愛情故事,由此便生出了梔子花是愛情之花的傳奇。
唐人施肩吾說:“憐時魚得水,怨罷商與參。不如山梔子,卻解結同心。”紅塵里,多少男人喜歡你的時候,如魚得水,一旦離怨,疏冷得如同商參兩星遙遙遠離,塵世離合,聚散無常,只有那山中的梔子花,純潔無瑕,永結同心,一生相守。
詩人道出了無數女人凄惋無奈的心聲,她們期待、呼喚著永不變心的愛情。
啊,梔子“執子”也,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千年不古的
愛情承諾,紅塵有愛不是夢。正如宋代詞人趙彥端所言:“與我同心梔子,報君百結丁香。”讓多少深情女子怦然心動,喜極而泣。
同心何處切,梔子最關情。
有人說,梔子花是為偉大詩人屈子而開,我是十分贊同的。
梔子花開正值端午前后,是人們祭拜屈子的日子,不少地方,每逢五月初五,人們人把一朵朵梔子花,一串串粽子拋向江河,以追思屈子為國懷沙抱死的壯舉,這些梔子花與香粽,帶去了人們對屈子的懷念與崇崇。
是啊,梔子花開如雪,一塵不染,清純無瑕,正是屈子那顆圣潔如玉的靈魂。梔子花性如鐵,笑迎驕陽,傲視風雨,烈日風雨之下,越發堅強,越發蔥翠不凋,正是屈子不畏強權、不懼流放,殊死抗爭的志士風骨。
梔如屈子,梔言屈志,讓我越來越敬慕梔子了。
我愛梔子,因為它天生懷著泥土的芳香,天生一幅清麗淡素的容貌,天生一表樸實無華的清純,天生一個不懼風雨磨礪的凜性,天生一縷與世無爭的清風。
我想以一首拙作《甘露寺·梔子花》來表達我對梔子的敬慕之心。
片片碧蘢含雪綺。清梔芳益世。庭內幽然靜婉棲。瓊質潤香奇。朵朵銀柔浮紫玉。癡迷不忍去。經暑承陽磨礪開。明復再從來。清宵磅雨芙萏敗。只剩梔花在。欣喜同心成說時。執子百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