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喧囂,生活的奔波時常讓我想起兒時的老屋,想起老屋的恬靜、安寧、與世無爭。多少回在夢中,夢到故鄉,夢到故鄉的老屋。
老屋建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坐北朝南,是陜西關中一帶那個年代常見的土坯房。墻由粘土磚砌成,只有在墻與墻的交界處用了少量的青磚,不過,經歷三十年的風風雨雨,老屋依然結實牢靠。屋頂上架著粗壯的木質房梁,一根根松木檁條橫跨之上,所有的檁條都是父親當年從渭河南岸的山上用架子車拉回來的。一排排青瓦整齊的排列在屋頂,無言地訴說著農人生活的雋永和簡樸。
老屋共有三間,當中是一條通往后院的過道,東西各一間屋子,屋子的頂上是木質的樓板,樓上常年放著兩三個用竹席圍城的圓柱形糧囤。糧囤中盛放著豐收,盛放著希望,更盛放著全家人冷冷暖暖的日子。兒時的晚上,睡在土炕上,經常聽到樓板上老鼠跑過的聲音。很清晰,但也早已習以為常,見多不怪。
晨曦中,每當天剛蒙蒙亮,母親就會在耳邊喚我們姐弟三人起床吃飯。于是,我們朦朧著雙眼,胡亂洗漱之后,圍坐在土炕邊享用母親早早就為我們準備好的早餐。
夜幕降臨時,全家人擠在狹小但溫暖的土炕上。我們姐弟三人會纏著母親給我們講故事。母親沒讀過書,大字不識幾個,可母親的頭腦中卻有講不完的故事。地主與長工,皇帝和平民,靈蛇報恩,甚至有些迷信色彩的輪回,因果報應之類。但內容都是教人善待萬物,勤勞誠實,不做壞事。兒時的道德形成,是非觀念很多啟蒙于母親的這些故事。母親的故事總是生動而有趣,曲折而離奇,我們常常聽的如癡如醉。
每次母親給我講了新故事,過不了幾天,我就會相約要好的小伙伴,在田埂邊,在巷子口圍成一圈,將母親講的故事添枝加葉的講給小伙伴們,常常聽得他們一個個驚奇萬分又贊嘆不已。
每逢假期,老屋又會成為我和小伙伴們的樂園。在老屋的墻角打玻璃球,扎風箏,捅老屋后檐下的蜂窩,爬上梧桐樹去摘梧桐花。小伙伴之間偶爾也會因為瑣事發生矛盾,甚至會扭打在一起,等大家勸開之后。沒占到便宜的那個就會瞪著眼睛,扭著頭憤憤而去。打定主意和對方老死不相往來。可是過不了幾天,他們又自然會和好如初。這就是老屋的童年。
老屋承載著兒時太多難以忘懷的回憶。院落中遮天蔽日的梧桐樹、收獲季節被父親磨得锃亮鋒利的鐮刀、滿滿一車收獲回來的小麥、還有父親的嚴厲、母親的慈愛、姐弟三人的爭執……這些共同造就了老屋的獨特風景,有歡樂、有悲傷、也有希望。
前年,由于統一搬遷,老屋被拆除了,雖然老屋沒了,然而,發生在老屋的悠悠往事卻如陳釀般甘甜而綿長,令人久久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