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孟子的名人名言及注釋精選62句
1、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秦二世失天下,同樣是緣于失民心,陷殺公子扶蘇、丞相與諸大將,徭役過重、法令繁密、刑罰嚴(yán)酷、百姓怨恨天下叛離。漁陽數(shù)百農(nóng)夫振臂一呼天下響應(yīng),泱泱大國不足三年而亡。
2、孟子曰:“言近而指遠(yuǎn)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盡心下)
3、歷數(shù)史實前事,重利輕人者,雖富強亦不免毀于群怨。一國、一家、一企業(yè)、一團(tuán)體,
無不如此。
4、孟子曰:“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飲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盡心上)
5、孟子曰:“然。”(告子下)
6、[譯文](孟子說:)“人們有句口頭常言,都這樣說‘天下國家’。天下的根本在于國家,國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個人。”
7、古文名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8、孟子曰:“體有貴賤,有大小。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yǎng)其大者為小人,養(yǎng)其大者為大人。”(告子上)
9、《管子卷九》“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
10、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孝也。”(離婁下)
11、[譯文](孟子說:)“世上人常說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懶惰,(不事生產(chǎn))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飲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貪戀錢財,偏袒妻子兒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縱耳目的,使父母受到恥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孝。”
12、古文名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3、孟子曰:“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盡心下)
14、更多古文名句敬請關(guān)注習(xí)古堂國學(xué)網(wǎng)的相關(guān)文章。
15、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無責(zé)耳矣。”(離婁上)
16、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17、[譯文](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不知道羞恥的那種羞恥,是真正的羞恥了。”
18、古文名句: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孟子》
19、[譯文](孟子說:)“身體有重要部分和不重要的部分,有大處也有小處。不要因保養(yǎng)小的部位而影響大的部位,不要因為保護(hù)次要的部分而影響了重要的部分。只保養(yǎng)小部位的人是道德低下的小人,而養(yǎng)其身體中大部位的人則是高尚的君子”
20、[譯文](孟子說:)“同情別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恥的心,人人都有;對別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于仁,羞惡心屬于義,恭敬心屬于禮,是非心屬于智。這仁義禮智,不是外人強加給我的,是我本來就有的,不過是沒有去思考追求罷了。”
21、[譯文](孟子說:)“饑餓的人吃什么都美,干渴的人喝什么都甜,這是由于沒有嘗到飲水和食物的正常味道,因為饑餓與干渴損害了他的味覺。難道只有嘴舌和肚子有饑餓干渴的損害嗎?人心也都有類似的損害。如果人能夠不使饑餓干渴造成的那種損害,成為人心的損害,那就不會把比不上別人作為憂慮了。”
22、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3、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上)
24、[譯文](孟子說:)“語言淺近而意義深遠(yuǎn)的話,這屬于善言;運用簡單但影響廣泛的方法,這屬于善道。君子的語言,看去平平凡凡但都含著很深的道義;君子的操守,以修養(yǎng)本身入手進(jìn)而達(dá)到使天下太平。一般人的毛病就在于放下自己的田不去種而來耕別人的田——對別人要求十分嚴(yán)格,可自己承擔(dān)的卻很少。”
25、《孟子·離婁下》: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zé)o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
2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7、古文名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
2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9、[譯文](孟子說:)“羞恥之心對于人關(guān)系重大,干詭詐投機事情的人是沒有地方用得著羞恥之心的。如果不以趕不上別人為羞恥,那又怎樣能趕上別人呢?”
30、《孟子》中的名言名句
31、論語·鄉(xiāng)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32、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33、家里的馬廄失火了。孔子退朝回來,問到:“有沒有人受傷?”沒問馬怎么樣了。
34、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茍欲生之,皆知所以養(yǎng)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養(yǎng)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告子上)
35、[譯文](孟子說:)“修養(yǎng)心性的辦法最好是減少物質(zhì)。一個人如果不多,他的善性雖然有點喪失,但不會多;一個人如果很多,他的善性雖然有所保存,但是極少了。”
36、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離婁上)
37、[譯文](孟子說:)“僅僅一兩把粗的桐樹梓樹,人們要想叫它生長起來,都知道怎樣去培養(yǎng)它。至于對自己,卻不知道怎樣去培養(yǎng),難道愛自己還不如愛桐樹梓樹嗎?真是太不動腦子了。”
38、[譯文](孟子說:)“一個人把什么話都輕易地說出口,那便(要出現(xiàn)很多錯處,對他就)不足責(zé)備了。”
39、[譯文](孟子說:)“孔子是一個不會做過火的事的人。”
40、古文名句: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41、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
42、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戎沐浴,則可以祀上帝。”(離婁下)
43、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盡心上)
44、[譯文](孟子說:)“仁是人的心,義是人的路。放棄正路不去走,喪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人丟了雞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丟了卻不知去找,治學(xué)問的道理沒有別的,就是把喪失了的良心找回來就行了。”
45、古文名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4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7、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離婁上)
48、孟子說:“有的。”
49、古文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50、[譯文](孟子說:)“一個人(妨礙自己進(jìn)步)的壞毛病,就在于他自滿到老是喜歡當(dāng)別人的老師。”
51、[譯文](孟子說:)“有預(yù)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份苛刻的詆毀。”
5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3、[譯文](孟子說:)“一個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一個家有了自己毀壞的因素,別人才能毀壞它;一個國家自己有了被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54、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離婁上)
55、[譯文]曹交問道:“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這樣的好人,有這話嗎?”
56、孟子曰:“仲尼不為已甚者。”(離婁下)
57、孟子曰:“恥之于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盡心上)
58、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離婁上)
59、[譯文](孟子說:)“如果西子施身上沾了骯臟,別人走過她身邊時也會掩著鼻子;雖然是個面貌丑陋的人,如果他齋戎沐浴,也一樣可以祭祀上帝。”
60、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春秋戰(zhàn)國七雄并起,論國力趙、楚、齊不弱于秦而被秦所并,究其根本不是因為秦面積更大、人口更眾、財富更多。商鞅在秦廢井田、開阡陌,行郡縣制、獎勵耕織,調(diào)動了農(nóng)民生產(chǎn)的積極性;秦軍“能得爵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調(diào)動了軍人戰(zhàn)斗的積極性;戰(zhàn)略上遠(yuǎn)交近攻,攻各國人心之僥幸;唯才是舉,大將白起、王翦、蒙恬、司馬錯十?dāng)?shù)人,無不是當(dāng)世之才。秦由此得天下,并非僥幸。
61、[譯文](孟子說:)“你愛護(hù)別人但人家不親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愛夠不夠;你管理人民卻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夠不夠;待人以禮對方不報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夠不夠。任何行為如果沒有取得效果,都要反過來檢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會歸順你了。”
62、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