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如同久陳的美酒,越發醇厚而深遠。孫蓀老師,是我心中那份難以言說的特殊情感的源泉。他年長我十多歲,卻是我少年時期仰慕和追隨的對象。他的學識與才氣,如同明燈,引領著我走過了無數風雨。
孫老師是永城劉河鄉人,從十八歲便負笈求學,五十余年的光陰里,他以道德文章譽滿天下,成為文學評論家、散文家、書法家的大家,同時也是永城人的驕傲。我和他雖是鄉黨,但因住處不同,我們見面機會不多。但每當節日一到,我總會給他打電話問候,那份彼此的情誼就這樣在遙遠之中流轉。
2012年,我出版了一本散文集,而在校對清樣期間,我順利拜訪了孫老師。那一次,他異常興奮,不僅為我的作品祝賀,還親筆題寫了書名,為我的作品增添了無限光彩。
2015年,當我的三卷本歷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風情永城》即將出版時,由于出版社催稿,我約定去他家取序。在那次拜訪中,他出門相迎,眼角眉梢都是笑容,顯得既有長者風范,又不失豪邁。這次見面,讓我們都感覺時間飛逝,每一個瞬間都值得珍惜。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杜甫這句詩讓我想起了朋友間聚首時那種親切與熱望,無話不談的情趣與共鳴,都讓人感到時間過得飛快。一晃又一個多小時過去,我們依依不舍地告別,一路上思念之情難以平息。
后來,在2016年1月,當河南省作家協會計劃設立創作基地太丘古鎮時,他們托我向孫老師求一幅題匾:“太丘書院”。孫老師應允并送上了精美的行草書體作品,這讓我感受到了他的真摯和關懷。他用自己的生命去探討書法藝術,用智慧去研讀古文,使生活變得充滿韻味和深沉。
直至紅日西墜,我們再次分別。我想起了一首古詩:“山竹繞茅舍;庭中有寒泉。西邊雙石峰;引望堪忘年。”這一切,就像友情一樣久遠而不可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