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羅琳:成長是生命最大的犒賞
文/薛峰
J·K·羅琳出生在英國格溫特郡一個普通的家庭,父親是一名退休的管理人員,母親在一家實驗室工作。小時候的她相貌平平,戴一副眼鏡,有點害羞,流著鼻涕,還比較野。她從小喜歡寫作和講故事,6歲就寫了一篇跟兔子有關的故事。妹妹是她講故事的對象。創作的動力和,從此沒有離開過她。那時她夢想將來能成為一個大作家,出名的,令人崇拜的。
長大后,她喜歡上了英國文學,在大學主修法語。在葡萄牙發展期間,她與當地的一名記者墜入情網,但這段婚姻很短暫。她帶著3個月大的女兒回到英國,在愛丁堡的小公寓里生活,那里寒冷而簡陋。她找不到工作,只能靠失業救濟金養活自己和女兒。
有一段時間,她瘋狂地寫作,用自己的遭遇、人間百態以及所見所想填充她的文字。她希望多發表文章,以此改善生活,就像那些成名后的作家那樣,可以隨便寫點文字,大筆稿費就自動送到家了。但現實很殘酷,一年間只發表了7篇文章,其中三篇沒有稿費,只給了幾本刊物。
沒有人知道她的郁悶,也沒人知道她的頹廢。她覺得自己快要活不下去了。生活太窘迫,她渴望穿時尚華麗衣服,卻只能看到斑斕芬芳夢想再次浮現而感到難過。
24歲那年,她從曼徹斯特到倫敦旅游,這次行程改變了她的命運。當火車停靠一個小站時,她看見外面有一個瘦弱、戴眼鏡的小巫師,他一直對著車窗微笑。這部作品是虛構,把自己多彩夢幻融入進去,讓世界了解另一種存在方式。
接下來,她開始動筆。在咖啡館里,因為沒錢買紙張,只好用撿來的小紙片記錄下故事。這部小說完成后,沒有出版社愿意接受,最終由一個瀕臨倒閉的小出版社冒險出版;美國不入流的一個制片人把它搬上了熒幕。《哈利·波特》一連七部,每部都引起轟動,被翻譯成63種語言,在全球發行量超過4億,是出版史上的神話。
成功面前,J·K·羅琳未忘苦難,將慈善活動作為自己的使命之一,為單親家庭委員會捐贈50萬英鎊,為戲劇救濟基金會創作兩部小說,并為“多發性硬化癥協會”捐款25萬英鎊,如今常出現在各種晚會上,不再年輕,但目光依舊清澈笑容依然純真。在經歷痛苦后,我們才能體會到生命真味,讓心靈開出芬芳花!曾經黯淡但雙眸仍閃光,這就是人生最好的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