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王利芬,從央視主持人華麗轉身到優米網創始人,這兩種角色最大的不同在于互聯網的不確定性,不像在央視走的路是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走。我的人生道路正如我曾說過那樣,“我永遠在主宰我人生的命運的選擇,即便我的命運被別人主宰過,我也要把它扳回來,重新主宰。”
帶團隊是一件最費心費力費時的事,從國企事業單位來的多的是奉獻精神少的是成本市場和創新意識,從民營公司來的多的是市場意識少的是規范和持續發展意識,從跨國公司來的多的是規范制度意識,少的是配備不足的情況下獨當一面的意識,且不說還有畢業生和海歸,把這幾種人整合在公司發展的軌道十分不易。
有了微博和視頻等網絡之后,我發現大量的時間被碎片化了,雖然學習的地點無處不在,但系統性地讀書卻是途徑不可代替的學習手段。讀書能讓你靜下心下系統地了解一個人或者一個學說的思維方式,讓你領略思維的魅力,這些都是上網或者學習機會無法代替的。
與朋友相處的一些點是我認為很重要:第一,保持足夠的尊重和對他本人價值的認可。第二,說過的事一定要有下文,不可不了了之。第三,當朋友處在難處時盡可能地幫助,哪怕給一個傾聽時間也是好的。第四,不要隨便開口跟人家借錢或者讓人幫忙,盡量自己克服。第五,為朋友提供有價值的情報或機會。第六,要真誠坦誠。
員工流失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對頂頭上司的心理障礙。而作為一個管理者,其能力確實很重要,但為人的品行是否端正、是否公正也極為關鍵。一旦午餐或平日里的端茶倒水總有人伺候著,那么這個部門基本就不會長久了。
一個人能否成才取決于許多因素,但歸結起來并不外乎四點:第一,你自己的目標設定;第二,你努力程度;第三,你努力方法;第四,對各種艱難困苦承受能力。在這些方面付出努力,無論你的起點如何低,都可以實現改變。
生命就像一條河流,每個人都不能兩次邁進同一條河流。在這條河流中,每個階段都是寶貴而不可復制。如果沒有經歷每個階段,就無法完整體驗生命。這就是為什么任何一個階段都有其美麗和遺憾,而任何一個階段都是生命長河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水流。
做事情失敗通常因為:第一,沒有明確事情本身需要達到的目標(相當于定戰略)。第二,在目標未變情況下的動態調整不到位 第三,沒有全力以赴并且用心去做事 第四,有問題的地方是在協調各部門配合機制以及接口之間存在問題
帶著情緒做決定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因為情緒會阻斷我們看到事物本質和真正自我的能力。當面對矛盾時保持冷靜,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問題及其解決方案,同時也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內心世界。
很多時候人們看到不同的觀點就會立即進行攻擊,這反映出他們只能接受與自己相同意見的聲音,并且無法容忍其他思想。這說明攻擊不是交流中最強烈的手段,如果掌握權力,他們將成為小型版秦始皇。此外,用攻擊來交流的人,在生活中的溝通也不太順暢。此外,有些人的攻擊行為是為了平衡內心壓抑的情感,但這種方式只會導致生活變得更加痛苦。
開拓新的領域往往需要探索規律,而非簡單遵循格式。不管是通過交談業界領袖還是書面調研,最終還是要親自嘗試、學習、總結,然后將實踐經驗固定下來并培養團隊。你不能完全依賴別人的指導才能產生獨特產品,只有親自動手才能達到目的所需水平。
企業家們常常為了完成目標而妥協,以免得罪他人,他們擁有成事所必需的心得。而學者則需要講述鮮明觀點,并堅守自己的立場,他們越是不妥協,就越顯特色,更受歡迎。而官員則必須隱忍藏匿,不宜表露真實意圖,他們追求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穩健與謙遜。但無論職業身份,我們都有一定的壽命期限,一般來說40歲開始明白方向50歲知道該如何行動后續15年精力充沛,則進入晚年,這時候腿腳衰弱正好回顧過去消磨余生,也許這樣的安排有些殘酷但科學又不得已。(以上語錄摘自我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