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繁忙的社會中,仍能以深厚的情感相互扶持。他們的友情如同溫暖的陽光,在紛擾之中為彼此帶來安慰。這讓我們不禁懷疑:是不是古代的人對友情更有所珍視?他們那么真誠地、熱烈地關心一個朋友,這種純粹而真摯的情感至今仍令人敬佩。
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探討了兩位詩人的情感和友誼,他提出了許多有趣的觀點。有人認為杜甫對李白懷念得過于深沉,而李白卻似乎忽略了杜甫,但郭沫若否定了這種看法。他指出,李白確實也很重視與杜甫的關系,并且寫下了許多關于他的詩篇,其中一些可能已經散失,如在安史之亂時丟失的一些作品。
盡管如此,我們無法確定這些詩是否真的存在,只能推測。根據記載,李白有一位朋友曾經為他編了一本詩集并作序,而杜甫則缺乏這樣的機會,因此可以推斷出,李白可能比杜甫多寫了更多關于他的詩歌。不過僅憑這一點衡量兩人間的情感濃度顯然是不夠的。
從杜甫的詩來看,他對好友的心意達到了難以忘懷的地步,即使只見面幾次,他依舊常常想象著李白此刻正在做什么。在當代,我們很少會像這樣深入地去思考和表達自己的感情,也許這就是現代人與古人的最大差別之一:現代人對于愛情和友誼記憶力大打折扣,與古人相比顯得冷漠無情。
這種變化,或許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自然趨勢:人們變得越來越忙碌,對時間和效率寄予極高重視,以至于連最基本的人際交往都被壓縮到最短限度。不僅如此,當我們通過各種工具拉近彼此時,這種不斷重復的事物反而導致我們的內心疲憊,同時也降低了我們的道德敏銳性。
20世紀80年代,一些文學家聚首一堂交流,他們之間的情誼似乎更為真摯。當分手時,他們會依依不舍,因為不知道何日再見。而現在,由于交通工具發達,不論是在會議室還是餐桌上,一旦離開就不會再有那份親切,那種離別后的思念已成往事。但是,我們習以為常,將這種冷淡視作理所當然,從不感到有什么不妥。這或許正是我們時代的一個標志性特征——唯利是圖、薄情寡義,把時間當做金錢計算。然而,時間和友誼又豈可用金錢衡量?這種病態現象究竟如何產生,以及如何治愈,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