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不僅是詩人的典范,李白、杜甫同時期的其他詩人也留下了許多關于朋友相聚離散的情感記載。這讓我們感覺到,古代人似乎比現代人更重視友情。他們對朋友的牽掛和懷念非常真摯樸實。
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詳細探討了兩位詩人的關系,他否定了認為李白對杜甫態度不公平的人們的觀點。郭沫若認為,盡管歷史上可能有一些關于李白丟失作品的傳說,但這并不能完全說明兩人之間關系不平等。事實上,雖然李白創作數量龐大且隨意散布,但他對于杜甫也有深厚的情感,并且寫過很多關于杜甫的詩篇,這些作品可能因為年代久遠而未能流傳下來。
從杜甫的詩歌來看,他對朋友之情達到了無法忘懷的地步。他經常想象著此刻距離自己很遠的地方有一個正在活動的人——即他的好友李白,他們見面時不過三次便分手。在得知李白逝世或瘋狂后,杜甫立即以此為題寫下了多首詩表達其悲痛和思念。
這種持續不斷地思考和懷念在當代已難以找到,即使不是故意掩藏,也許已經喪失了一種深入理解、咀嚼情感能力。而現代社會中的交通工具和技術進步反而加劇了這一問題,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淡漠于感情表達。
20世紀80年代,那些文學愛好者通過筆會交流思想,如今則因交通便利變得更加敷衍。見面時沒有再尋找對方,沒有依依惜別,而是匆忙離開,這在過去被視為失禮,現在卻被接受為理所當然。這體現出一種唯利是圖、薄情寡義的心態,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這種趨勢及其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