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西雙版納的潑水節慶典因一位特殊嘉賓的登場而掀起高潮。演員斕曦身著傣族傳統服飾,在白象沙灘的潑水節主會場與雨林共舞,以一支非遺孔雀架子舞驚艷全場。視頻中,她身姿綽約如孔雀開屏,舉手投足間既有古典美人的端莊,又融入了傣族舞蹈的靈動野性,網友直呼:“這才是傳統文化該有的生命力!”
潑水節不僅是傣歷新年,更是傣族水文化、信仰與生活的集中據記載,這一節日起源于印度婆羅門教儀式,后隨南傳佛教傳入云南,至今已有千年歷史。節日期間,人們以清水滌蕩污穢、傳遞祝福,同時通過賽龍舟、放高升、丟包等民俗活動,展現對自然的敬畏與生命的歡愉。2025年的潑水節,西雙版納白象沙灘園區特別設置了非遺文化展區,孔雀架子舞、象腳鼓舞等傳統表演成為焦點。而斕曦的加入,恰似一座橋梁,將古典審美與當代觀眾的情感共鳴緊緊相連。
斕曦所演繹的孔雀架子舞,是傣族非遺文化的瑰寶。舞者頭戴塔形羽冠,身披竹篾編織的孔雀架子,長達15分鐘的表演中,僅以肩頸微顫、指尖輕顫的細膩動作,便模擬出孔雀漫步、飲水、開屏的靈動姿態。這種舞蹈不追求技巧的炫目,而是通過“以靜制動”的哲學,傳遞傣族人對自然的觀察與哲思——正如當地人所說:“孔雀的美麗不在張揚,而在呼吸間的從容。”
值得一提的是,孔雀架子舞的傳承始終與潑水節深度綁定。舞者需在潑水儀式后,以潔凈之身起舞,象征“以水為媒,以舞祈福”。斕曦在表演前特意參與了浴佛儀式,她坦言:“當清水淋在孔雀架子上時,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傣族文化的溫度。”
斕曦的走紅并非偶然。作為《甄嬛傳》中“端妃”的扮演者,她長期以溫婉知性的熒幕形象深入人心。此次潑水節表演,她將角色中的古典氣韻轉化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服飾上,選用了西雙版納特有的靛藍扎染布料,配以銀飾流蘇;舞步中,融合了傣族“三道彎”的曲線美學與戲劇表演的敘事張力。這種跨界嘗試,既保留了非遺的原真性,又賦予其當代藝術表達。
此次活動的意義遠超一場表演。在白象沙灘的露天舞臺上,游客不僅能觀賞到專業舞者的孔雀架子舞,還能參與丟包游戲、學習象腳鼓節奏,甚至親手制作傣紙燈籠。這種“沉浸式體驗”模式,讓非遺文化從博物館走入尋常百姓家。
而斕曦的參與,恰如其分地詮釋了“文化傳承者”的角色——她不僅是表演者,更是對話者。當她用傣語向觀眾致謝時,當她俯身與孩童分享孔雀舞手勢的寓意時,非遺文化便不再是遙遠的符號,而是可觸可感的生命體驗。
2025年的潑水節,因斕曦的孔雀架子舞增添了一抹別樣色彩。這場傳統與現代的共舞,不僅是對非遺文化的創新詮釋,更揭示了一個真理:真正的文化傳承,從不需要刻意的“保護”,而是讓其在當代語境中重新生長。正如那飛濺的水花,既沖刷了舊歲的塵埃,也孕育著未來的生機。當“眉姐姐”身著孔雀羽衣在雨林中轉身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美的綻放,更是一個古老文明與現代社會的深情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