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學文言文的類型有哪些,你見過的文言文是什么樣的呢?
《馬說》課文解讀 1
《馬說》課文解讀
1、文章中的五個也。
也是個常見的文言虛詞,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說話人的語氣,有時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暫的停頓,用來提醒讀者注意下面將要說到的內(nèi)容。這些用法看起來很平常,但運用恰當,也能表達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讀者的回味。《馬說》中的五個也字就是如此。
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這三個也尤其值得品評,它們所表達的語氣是由各段的內(nèi)容決定的,同時又反轉(zhuǎn)過來表達了作者在敘述這些內(nèi)容時的感情狀態(tài)。第一段主要寫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即伯樂不常有,而寫得有聲有色的卻是千里馬被埋沒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這一形象的概括已經(jīng)顯出作者的憤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稱作結(jié),再著一個也字,更流露出無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從千里馬的特點出發(fā)進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責任歸于食馬者的無知,然后步步緊逼,到段末再用反詰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憤怒譴責的`感情發(fā)展到高潮。而這句話中的也字,不僅凝聚著作者這種強烈的感情,而且包含著訴諸讀者的正義感的意圖。第三段是全文的總結(jié),作者用自問自答的形式,把真無馬和真不知馬對照起來,無馬一句用邪字輕輕帶過,而不知馬一句則用也字收住,其間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對食馬者的深刻嘲諷也躍然紙上了。
以上三個也字,都跟文章的全局有關,從某種意義上看,也可以說是全篇脈絡的標志,是應當反復推敲的。剩下的兩個也字都在行文中間:一個在句末,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這是作者故作頓筆,有暫時了結(jié),不再說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卻一些無用的話。另一個在句中,即是馬也,雖有中的也字,則顯然是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所造成的難堪的后果。
我們要體會也字(包括其他虛詞)的這些微妙作用,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復朗讀課文。要努力讀出語氣,讀到爛熟于胸,好像其中的句句話都出于自己的口,再來體會就不難了。
馬說課文內(nèi)容理解 2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是從正面提出問題,“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說明千里馬和伯樂的`信賴關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所以說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tǒng)治者埋不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拆。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一開篇就奇峰突起,發(fā)人之所未發(fā),點明全文主旨。這句話還包含著一個反題,即“無伯樂,則無千里馬”,說明千里馬的命運與伯樂的依賴關系。換句話說,就是除伯樂而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具體地描繪了千里馬沒有遇見伯樂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這兩句揭示了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的根本原因。“不知”,這正是問題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馬,一頓有時會吃光一石小米。是說才能、本領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與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數(shù)量的喂養(yǎng),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fā)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千里馬喂養(yǎng)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這一句描述了千里馬因肚饑而無法發(fā)揮才能的痛苦。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這一句全面地總結(jié)了不識馬的人“不知馬”的表現(xiàn),又以他們在千里馬跟前的旺妄與宣稱“天下無馬”作對照,生動地揭示了這種人的愚蠢和荒唐。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作者用自問自答的形式,把“真無馬”和“真不知馬”對照起來,“無馬”一句用“邪”字輕輕帶過,而“不知馬”一句則用“也”字收住,其間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對“食馬者”的深刻嘲諷也躍然紙上了。
《戰(zhàn)國策·楚策》中有汗明向春申君講千里馬和伯樂的故事。大意是千里馬拉鹽車,不能上太行山,伯樂見此情形,下車痛哭。于是千里馬仰天長鳴,聲達于天,此因馬“見伯樂知己也”。《戰(zhàn)國策·燕策》記載燕昭王求士的故事,郭隗也以千里馬為喻,指出國君應求賢若渴。而《馬說》的立意更深一層。韓愈把愚妄淺薄的封建統(tǒng)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而以伯樂喻指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tǒng)治者,借千里馬的遭遇集中抨擊了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社會現(xiàn)象,也抒發(fā)了自憶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文章在恰當使用比喻的基礎上又反復論證“天下無馬”論點的荒謬。由于“伯樂不常有”使得千里馬有“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的遭遇,又由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寫出了“食馬者”的無知,未段更用排比手法和“天下無馬”的語言描寫展現(xiàn)了馭馬者的無知愚蠢,指出“天下無馬”的原因是封建統(tǒng)治者的“不識馬”。在比喻中說理,使文章生動形象,說理透辟,說服力極強。
馬說課文翻譯 3
馬說課文翻譯
馬說原文
作者: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注釋
1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xiàn)指能夠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
2 而:表轉(zhuǎn)折。可是,但是
3 故雖有名馬:所以即使有名馬 故:因此 。 雖:即使。名:名貴的。
4 祇辱于奴隸人之手: 也只能在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沒)。祇(zhǐ):只是。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喂馬的人。
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5 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駢,兩馬并駕。駢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為馬廄。
6 不以千里稱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馬的千里之能被埋沒。以:用。 稱:著稱。
7 馬之千里者:之,定語后置的標志。
8 一食:吃一頓。食,吃。
9 或:有時。
10 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12 石(dàn),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一石約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13 食馬者:食,通“飼”,喂。
14 其:指千里馬,代詞。
15 是:這樣,指示代詞。
16 雖:雖然(與前面的雖不一樣,這里指雖然)
17 能:本領。
18 足:足夠。
19 才 :才能。
20 美:美好的素質(zhì)。
21 外見:表現(xiàn)在外面。 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顯現(xiàn)。
22 且:猶,尚且。
23 欲:想要。
24 等:等同,一樣。
25 不可得:不能夠得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26 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27 求:要求。
28 策之:驅(qū)使它。策:馬鞭,引申為鞭打,這里指鞭策,駕馭。之:代詞,指千里馬。
29 以其道: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確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飼”,喂。
31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里指喂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 材:通“才”,才能。
32 鳴:馬嘶。
33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34 執(zhí):拿。
35 策:馬鞭。
36 臨:面對。
37 嗚呼:表示驚嘆,相當于“唉”。
38 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
39 其(2):恐怕,表推測語氣。
40 邪:通“耶”,表示疑問的語氣詞,意為“嗎”
41 知:懂得,了解,認識。
42 千里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里。現(xiàn)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人。
43 食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
44 伯樂:賢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
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能辱沒在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yǎng)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xiàn)不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qū)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創(chuàng)作背景
《馬說》寫于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jīng)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jié)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盡管如此,韓愈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依附于宣武節(jié)度使董晉、武寧節(jié)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jié)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quán),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郁郁不得志。
作品鑒賞
《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并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提出事實,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接詞),體現(xiàn)出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伯樂的典故幾次被韓愈引用(見韓愈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溫處士赴河陽序》),可見韓愈命運的坎坷。
《馬說》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個命題不合邏輯。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jīng)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說自然界)存在著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后逐漸總結(jié)出來的。所以有人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這句話是錯誤的。韓愈把它作為語言,卻是發(fā)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的人太少。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點明主旨,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于“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好的牧馬人,而是“祇辱于奴隸人之手”,受無知小人的腌氣。這些寶馬死于槽櫪之間,其遭遇不幸、結(jié)局悲慘。沒有把這些馬當做千里馬,千里馬的死也是毫無所謂的了。“不以千里稱也”,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千里馬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說得透徹,卻有很多辛酸痛楚還沒有吐露,看似奔放,實則內(nèi)涵豐富。
作者刻畫“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郁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chuàng)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有時欲一展所長卻有力無處使,最后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實現(xiàn)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由于食馬者的原因,千里馬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責難和懲罰,往往被痛打一頓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卻蘊涵著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tǒng)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里,作者還覺得不夠,又接著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使文章生動深刻,也表現(xiàn)出作者的憤激。作者并沒有立即譴責這種不識馬的“人”,反而讓他面對著千里馬不懂裝懂,還說“天下無馬”。意思是說,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不錯的,他并非不想選拔人才,并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觀上出了問題,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馬,食馬者卻對著千里馬發(fā)出了“天下無馬”的慨? 這是作者的諷刺。文章寫至此處,作者立即點明主題,用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結(jié)束,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矛盾形成一個高潮。這是韓愈凝聚濃縮手法的結(jié)果。
名家評價
重慶工商大學教授付正義:《馬說》的結(jié)構(gòu)十分精巧。“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是從正面提出問題。然而筆鋒一轉(zhuǎn),“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便從反面展開起議論來了。第一段寫千里馬的命運:“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接下去便自然而然地寫到了千里馬的遭遇,最后,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發(fā)出了憤怒的斥責,其中有諷刺,有反問,有慨嘆,抑揚反復,淋漓盡致。
課文馬說練習題 4
一、自讀作業(yè) 。
1.給加黑詞選擇正確的解釋。
(1)奴隸人
A.做奴隸的人
B.農(nóng)奴、家奴
C. 隸人(職位低微的吏役)
D.仆役(既含B又含C)
答(D)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A.等候
B.等同、一樣
C. 等于
D.等級
答(B)
(3)策之不以其道
A.道理
B. 規(guī)律
C. 方法
D. 道德
答(C)
(4)執(zhí)策而臨之
A.面對
B.駕馭
C.到達
D.光臨
答(A)
2.選出加黑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組)。
(1)一食或盡粟一石
A.或得日或否
B.而或長煙一空
C.或異二者之為
D.或曰,此東海也
答(B)
(2)①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
②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③駢死于槽櫪之間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山之僧智仙也
⑥越長城之限
⑦愿陛下親之信之
⑧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
⑨杜少府之任蜀州
⑩甚矣。汝
課文《馬說 》教案 5
課文《馬說 》教案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虛詞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增強文言閱讀能力。(重點)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重點、難點)
3.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4.誦讀訓練,增強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伯樂相馬: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二、簡介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現(xiàn)在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昌黎先生集》。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實踐也體現(xiàn)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quán),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貞元19年(803年)上書言京畿百姓窮困,請求緩征徭役,租稅,被貶為陽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韓愈上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力諫,幾招殺身之禍,后經(jīng)友人鼎力營救,被貶為潮州刺史。《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心情抑郁,悲傷到了極點。這種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們不會長壽。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fā)蒼蒼,而齒牙動搖。
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來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初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1.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飼
見同現(xiàn)
邪同耶
材同才
2.而:
A轉(zhuǎn)接
可
然后,這以后。這、這種。
也:語氣助詞,在這里表示語氣的舒緩停頓,可譯為啊。
雖:即使。
能:能力,本領。
才美:才能美質(zhì),指馬的能力和長處。
外見:表現(xiàn)在外面。
常馬:普通的馬。安:怎么,哪里。
也:語氣助詞,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呢。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1.課文脈絡:
第一節(jié):伯樂知馬
(伯樂對千里馬命運起著決定作用)
第二節(jié):不知馬,害了馬(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節(jié):太不知馬(辛辣嘲諷食馬者的愚妄無知)
2.用原文回答問題:?
①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系的?
明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②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明確: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③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確: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饑而無法發(fā)揮才能的痛苦的?
明確:且欲與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明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⑥文中的哪句話點明了中心?
明確:其真不知馬也。
五、探究課文:
1.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明確: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千里馬比喻人才。
3.《馬說》的論點是怎樣的?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明確:首句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就是本文的論點。提出論點后即舉社會上伯樂不常有以致千里馬常遭埋沒的客觀現(xiàn)實,以證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接著第
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從反面論證了論點。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第二個原因──使用不當。從另一個側(cè)面論證了論點。
本文寫作意圖并不在于論證論點,而是在論證過程中突出了食馬者的不知馬,作者的真意在于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地憤慨。
韓愈就是一匹千里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會,他懷才不遇,屢遭貶斥。他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有強烈的憤慨與不滿,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來,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寫千里馬的遭遇,來寫封建社會人才的遭遇。
六、拓展:
1.當今社會還需要伯樂嗎?作者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說說理由
2.千里馬和伯樂究竟誰更重要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位古人?
A.韓愈懷才不遇寫文學
B.蘇秦懸梁刺股發(fā)憤
C.董邵南另尋高就發(fā)展
D..陶淵明歸隱田園樂悠悠
七、小結(jié):
本文以物作為比喻,通篇說馬,通篇喻人。先從千里馬與伯樂的關系落筆,鮮明地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接著以名馬的不幸遭遇說明有千里馬沒有伯樂還是等于沒有千里馬。再以喂馬的不得法進一步論證了論點,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馬者的表現(xiàn),歸結(jié)到實質(zhì)是不識馬這個要害上來。不識馬才會妄說無馬,識馬就有馬。文章反復論述,層層深入,短小精悍,波瀾曲折,耐人尋味。
板書設計:
馬說
伯樂知馬伯樂少,千里馬被埋沒。(同情痛惜)
食馬者不知馬,害千里馬。
(憤怒譴責)
食馬者妄說無馬,實不不知馬。
(辛辣嘲諷)
馬說課文內(nèi)容理解 6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能辱沒在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yǎng)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xiàn)不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qū)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課文理解之馬說 7
課文理解之馬說
馬 說
一、文體常識:
韓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擅長寫雜說,相當于現(xiàn)在的議論性文體。
“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對事對物有感而發(fā),宣泄心中郁悶,托物寓意的一種體裁。
二、結(jié)構(gòu)層次:
1段: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3段:總結(jié)全文,點名主旨“不知馬”
三、重點理解:
1、寓意:
千里馬---------人才 伯樂--------發(fā)現(xiàn)并重用人才的人
食馬者---------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tǒng)治者
2、思想情感: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并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強烈不滿,希望他們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
3、重點句子理解: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統(tǒng)領全文,在全文中起中心論點的作用。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馬也: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運用排比的修辭,寫出了食馬者的無知,增強了語言氣勢。
*其真不知馬也:全文的主旨句
四、拓展延伸:
1、“千里馬”應具備的素質(zhì):
a、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堅強的意志 b、豐富的專業(yè)知識c、毛遂自薦的勇氣,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2、社會需要的人才:
a、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綜合能力強的人才b、專業(yè)技術過硬的人才
3、“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請作簡要闡述。
我認為千里馬自身素質(zhì)更重要。千里馬應具備自我推銷的能力,不能一味等待伯樂的賞識,應主動地尋找機會展示自己。
馬說課文內(nèi)容理解 8
1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xiàn)指能夠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
2 而:表轉(zhuǎn)折。可是,但是
3 故雖有名馬:所以即使有名馬 故:因此 。 雖:即使。名:名貴的。
4 祇辱于奴隸人之手: 也只能在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沒)。祇(zhǐ):只是。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喂馬的人。
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5 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駢,兩馬并駕。駢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為馬廄。
6 不以千里稱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馬的千里之能被埋沒。以:用。 稱:著稱。
7 馬之千里者:之,定語后置的標志。
8 一食:吃一頓。食,吃。
9 或:有時。
10 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12 石(dàn),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一石約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13 食馬者:食,通“飼”,喂。
14 其:指千里馬,代詞。
15 是:這樣,指示代詞。
16 雖:雖然(與前面的雖不一樣,這里指雖然)
17 能:本領。
18 足:足夠。
19 才 :才能。
20 美:美好的素質(zhì)。
21 外見:表現(xiàn)在外面。 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顯現(xiàn)。
22 且:猶,尚且。
23 欲:想要。
24 等:等同,一樣。
25 不可得:不能夠得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26 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27 求:要求。
28 策之:驅(qū)使它。策:馬鞭,引申為鞭打,這里指鞭策,駕馭。之:代詞,指千里馬。
29 以其道: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確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飼”,喂。
31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里指喂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 材:通“才”,才能。
32 鳴:馬嘶。
33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34 執(zhí):拿。
35 策:馬鞭。
36 臨:面對。
37 嗚呼:表示驚嘆,相當于“唉”。
38 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
39 其(2):恐怕,表推測語氣。
40 邪:通“耶”,表示疑問的語氣詞,意為“嗎”
41 知:懂得,了解,認識。
42 千里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里。現(xiàn)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人。
43 食馬者:指不懂得重用人才的官吏。
44 伯樂:賢明的君主,懂得如何重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