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釋義:
亡羊補牢寓言故事 1
幾天前我讀了一則寓言叫《亡羊補牢》。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農民養了幾只雞。幾天后,他發現雞舍的門不小心沒關好,結果一只聰明的小狐貍偷偷溜進去抓走了一只雞。周圍的鄰居們紛紛勸他修好雞舍的門,以免再次丟失雞只,但是他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發現少了一只雞,深感后悔,意識到自己不應該忽視鄰居的建議,便匆忙修補了雞舍的門。
我們生活中也會有這樣的事。
有一次,我即將面臨一場考試,媽媽告訴我要仔細復習那些我不擅長或容易出錯的知識點。但我自以為已經掌握得很好,毫不在意地回答說我已經看過了,都會了。然而當考試卷發下來時,我突然意識到因為沒有認真復習那 于是我決定認真地抄下這些錯題,并進行改正。從今往后,我發誓會認真地復習每一次考試了。
通過這則寓言讓我明白了,人犯錯不要緊只要及時改正就是好的。
亡羊補牢寓言故事 2
今天我讀《亡羊補牢》這則寓言,這個故事的內容是:有一個人養幾只羊,有一天,圈破丟羊,街坊勸他把羊圈修一修,他不聽勸告,再次丟羊。因此,他很后悔,便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沒丟過。
這篇寓言雖然很短,但是教育意義很大。教育我們做錯事要趕緊改正,要從錯誤里吸取教訓,吃一塹,長一智,少犯錯誤。
讀這則寓言,我想到:平時我們做閱讀題時,老師總是教導我們要深入思考,而我卻不在意。這次期末考試,因為閱讀題沒理解,所以根據閱讀題寫的`作文也沒理解,就寫跑題。造成這次語文成績很不理想。如果我不及時改正這個缺點的話,以后還會犯這樣的錯誤,我要從現在開始努力改掉這個缺點,防止以后再次“丟羊”。
亡羊補牢寓言故事 3
通過亡綿羊補牢告訴我們:綿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綿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從前有一個牧民,養了幾十只綿羊,白天放牧,晚上趕進一個用柴草和木樁等物圍起來的綿羊圈內。
一天早晨,這個牧民去放綿羊,發現綿羊少了一只。原來綿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從窟窿里鉆了進來,把一只綿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綿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綿羊已經丟了,還去修綿羊圈干什么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好心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綿羊,發現又少了一只綿羊。原來狼又從窟窿里鉆進綿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綿羊。
這位牧民很后悔沒有認直接受鄰居的勸告,去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于是,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又從整體進行加固,把綿羊圈修得牢牢實實的。
從此,這個牧民的`綿羊就再也沒有被野狼叼走過了。
牧民的故事告訴我們: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亡羊補牢童話故事 4
從前,在深山的一個村莊里住著一位農夫,他養了許多羊。白天,他把羊放到山上吃甘甜可口的嫩草,晚上就把羊帶回村子休息。他的羊兒個個養得肥肥胖胖的,每只羊都膘肥體壯。農夫樂呵呵地望著自己心愛的羊群,眼睛都快瞇成了一條縫。
有一天,幾只調皮的小羊把農夫的籬笆墻踢壞了,露出一個破洞。農夫瞧了瞧,心存僥幸地想:“籬笆墻只是壞了一個小洞。小事兒一樁。應該沒什么大問題吧。”
籬笆墻壞了一個洞,這事兒不知什么時候傳到了灰太狼的耳朵里。它想: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我何不捉只大肥羊?今晚和老婆一起烤羊肉串吃呢?
說干就干,貪婪的灰太狼當晚就夜襲了小山村。
夜晚,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灰太狼趁著夜黑,躡手躡腳地來到農夫的羊圈旁。他東看看、西瞅瞅,沒多久就找到了那個缺口。只見他輕輕一踢,羊圈的門就被踢開了。他輕而易舉地闖進羊圈,抓走一只又肥又胖的羊兒。可憐的羊兒還沒來得及呻吟,就被灰太狼和她老婆吞下了肚,連一句遺言都沒留下。
第二天清晨,牧羊人去放羊,他看見籬笆墻外一片狼藉,而且地上到處散亂著羊毛。
“不好,羊丟了。”他大喊大事不妙,連忙數了數羊圈里的羊。不幸的是,那只他最喜歡的老山羊不見了。
這時,一位老人正好路過,看著沮喪的牧羊人,捋了捋胡子說:“小伙子,快把洞補上吧!”牧羊人嘆了一口氣,說:“羊都丟了,還補什么洞,有什么用嗎?”老人笑了,意味深長地說:“羊才丟了一只,你現在補,還不晚呀。”農夫聽了,覺得有道理。他立即行動,把羊圈補得結結實實。
從那以后,牧羊人再也沒有丟過羊。
精選亡羊補牢童話故事簡短 5
《亡羊補牢》這則成語故事主要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養,街坊勸他修羊圈,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有丟了養,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于是趕快動手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采取的教學思路是:
1、談話激趣導入。在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了解“寓言”的含義。接著揭示課題,亡羊補牢。“亡羊補牢”這個題目是對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課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脈絡。在理解題目的意思的時候,學生總是不能說出其意思,而是在講述“亡羊補牢”這個成語故事。這時候我先引導學生理解每一個字的意義,在教給學生解釋詞的意思的時候,可以把詞中每個字的意思進行整合,即可解釋清楚這個成語意思。在我慢慢的引導下學生終于知道了如何解釋“亡羊補牢”這個成語的意思。在解釋每個字的意思的時候,我慢慢的滲透一種學習方法,即:把字詞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讓學生在書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學會正確的閱讀。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要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字意,又為對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初讀課文,感知大意。先自己讀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在識字環節,為了讓學生掌握生字,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讀中感悟,體會寓意。抓住養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和表現不同進行教學,朗讀,感悟。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悟出道理。并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談感受,使學生真正受益。而且還總結了學習寓言的方法,為下一則寓言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不足之處:
1、課堂提問中,集體展示偏多,個人展示偏少,不能體現個體的能力。學生的思路不夠開闊,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學生的課堂生成,使課上的更精彩。
3、感情朗讀不到位,應進一步加強朗讀的指導。
4、聯系實際談體會環節,學生談得還較膚淺,老師應進一步指導。
精選亡羊補牢童話故事簡短 6
《亡羊補牢》這篇課文是一則成語故事。這個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較強,課文內容較簡單,對學生來說在把握內容上不會有什么困難。關鍵是要通過讀懂寓言的內容來理解寓言中所含著的意思。寓意是對故事中的具體形象和故事情節作的最高概括,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個跨度的,為了幫助學生邁過這個跨度,必須重視情境創設,因為學生只有在耳聞目睹之后,才會真正深入地理解故事內容,正確地對故事角色進行分析和評價,在此基礎上,才能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寓言向我們揭示的道理。通過課文的教學,要使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出了差錯應該及時想辦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在教學設計中考慮學生的年齡情況,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
一上課,我便引導學生通過積累成語,引出這個故事,學生由此興志勃勃地投入學習,思維隨之活躍起來,質疑創設問題情境也就應運而生,各個疑問代表了學生學習寓言的求知欲,這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探究的動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開端。
在這篇課文中,我設計了“練習說話”的環節,高度重視字詞教學,因為這正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在講“應該”這個詞時,我指導學生通過聯系實際生活理解詞義,讓學生說句子練習進行運用語言文字訓練。另外,還引導學生說說身邊類似“亡羊補牢”的例子,讓學生在運用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加深對寓意的理解,并引導學生運用這個成語故事,指導學生處理解決生活中的事情。
在教學過程中,讀好兩次丟羊的經過。第一次他是滿不在乎,街坊勸說的話,他沒當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覺得應該按照街坊說的去做,并立即動手將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把寓言中所表達的幾個層次的意思讀出來。在朗讀的形式上,先讓學生自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然后默讀理解故事內容;老師范讀,學生練讀抓住重點詞句;最后再分角色讀,通過反復地讀,達到理解寓言含義的目的。然后,充分利用插圖,將四幅圖放在一起,指導學生看圖講故事。大家的學習興趣十分濃,有的復述故事,有的繪聲繪色地講故事。
最后十分鐘,我又和同學們一起閱讀了語文讀本上的《熟能生巧》,促使學生積極進行課外閱讀。不僅激勵學生重視閱讀《語文讀本》,而且進行了語言積累。
綜合上述,本節課學生讀懂了課文文本,理解了寓意,啟發了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進行了語言積累。當然,這節課不免還存在著一些遺憾:
1、教學過程中,創新意識不夠深入,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更加加強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創新的意識,為實施素質教育打下良好的堅實的基礎。
2、在聯系實際環節,有的學生理解了寓意,但是不能條理清楚地敘述出生活中類似的事例。今后還需要繼續加強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亡羊補牢寓言故事 7
亡羊補牢告訴我們: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從前有一個牧民,養了幾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趕進一個用柴草和木樁等物圍起來的羊圈內。
有一天早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現羊少了一只。看了才知道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從窟窿里鉆了進來,把一只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去修羊圈干什么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好心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又少了一只羊。原來狼又從窟窿里鉆進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
這位牧民很后悔沒有認直接受鄰居的勸告,去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于是,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又從整體進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實實的。
從此,這個牧民的羊就再也沒有被野狼叼走過了。
牧民的故事告訴我們: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亡羊補牢童話故事 8
從前,有人養了許多羊。一天早晨,他發現少了一只羊,仔細一查,原來羊圈破了個大窟窿,夜里狼鉆進來,把羊叼走了。
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個人不肯接受勸告,回答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
第二天早上,他發現羊又少了一只。原來,狼又從窟窿中鉆進來,又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沒有聽從鄰居的勸告,于是趕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從此,狼再也不能鉆進羊圈叼羊了。
戰國時期,楚國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敗,國家一天天衰亡下去。大臣莊辛看到這種情況,非常著急,勸襄王不要成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大事;這樣長此以往,楚國就要亡國了。楚襄王聽了大怒,罵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這樣詛咒楚國。”
莊辛見楚襄王不納忠言,只好躲到了趙國。結果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攻打楚國,攻陷了楚國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喪家之犬,逃到城陽。這時,他想到莊辛的忠告,又悔又恨,便派人把莊辛迎請回來,說:“過?
莊辛又給楚襄王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楚國都城雖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來,改正過去的過錯,秦國是滅不了楚國的。楚襄王聽了,便遵照莊辛的話去做,果真度過了危機,振興了楚國。
亡羊補牢寓言故事 9
大家一定聽過亡羊補牢的故事吧?講的是古時候有一個人養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出去放養,一數,少了一只羊,他發現羊圈里有一個洞,他心想,羊可能是被狼叼走了,鄰居知道他的羊丟了,就勸他說補上這個洞,他說羊已經被叼走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后來他就一而再再而三的丟羊,他懊悔不該不聽鄰居的。苦勸。
學習也是這樣的,在學校里學英語也一樣,開始的時候學英語我都不背單詞,到四年級了單詞還是不會背,在今年暑假里,我再次學習了亡羊補牢的故事,我把所有的單詞都背會了,以后我的英語再也不
讀了亡羊補牢的故事,我得到了一個道理:發現自己的錯誤就要及時的總結教訓,改正錯誤,這樣才可以防止以后重犯同樣的錯誤。
亡羊補牢寓言故事 10
從前,有一位牧羊人,他從小就是個無父無母的孤兒,整天靠放羊維持生? 為防止羊兒丟失,他用籬笆為羊兒圍個羊圈。他有個愛好:喜歡數羊,沒事時就去數羊,心里盤算著:如果到秋天,我把羊毛剃,把羊奶賣,再把羊肉賣,一定能換到很多錢,有錢,就蓋房子,有房子,我再娶個漂亮的媳婦兒,為我生個白白胖胖的男孩兒想著想著,仿佛自已手里已經抱著一個男孩兒。
有一天,他來到羊圈邊,開始數羊;一、二、三、四、五咦,怎么少一只?他揉揉眼睛,又數一遍:一、二、三、四、五咦,見鬼!他倒吸一口冷氣,真是豈有此理!是哪個缺德的人干的!?突然,他發現,羊圈有一個小洞,旁邊還有點羊血:哦,一定是一群餓狼把我心愛的羊給吃的。這時,鄰居走過來:你看,你的羊圈破一個洞,快把它補起來吧。不是多此一舉嗎?羊都丟,再補羊圈也沒用。牧羊人哭著說。
沒想到,到第二天,羊圈那小洞竟變成大洞!里面的羊少一大半!這時候,那個牧羊人走過來一看,仿佛自已面前的大房子倒,自已的媳婦和孩子也沒,一切美好的幻想消失。看來,那老人說的話是對的,真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哪!牧羊人想。于是,他拿起工具叮叮當當忙一上午,把羊圈修好。
從此,他再也沒有丟失過一只羊皮,他的羊還像之前那樣白白胖胖。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做錯事情及時改正,就不會吃大虧。
亡羊補牢寓言故事 11
今天,我們一起和老師聚精會神的走進了一篇叫《亡羊補牢》的課文。
從前有一位農民,他養了一群可愛的小羊。每天,他都會帶著小羊們去放牧。有一天,當他走進羊圈時,卻發現羊圈的圍欄破了一個洞,結果一只小羊不見了蹤影。原來是一只狡猾的狼趁夜晚從洞中鉆進羊圈,將小羊叼走了。他的鄰居勸他盡快修補羊圈,但他沒有聽從,結果第二天又丟了一只小羊。他非常后悔自己的決定,于是趕緊動手修補了羊圈。從那時起,他的小羊再也沒有丟失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及時修補漏洞可以防止更大的損失。
閱讀了這篇課文后,我深刻明白了一個道理:當自己犯了錯誤時,應該及時聽取別人的勸告,并積極改正自己的錯誤。通過反思自己的生活,我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亡羊補牢”的`事情需要做。舉個例子,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個難題,在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答的過程中,我沒有聽取媽媽的建議,結果仍然答錯了。這次經歷讓我深受教育,從今以后,我決心改掉這個壞習慣。
亡羊補牢童話故事 12
從前,有一個人養了許多羊,他非常喜歡這些羊,每天早晨他都會把羊放到山坡上去吃又鮮又嫩的草,到了傍晚,再把羊群趕回自己的羊圈里。還經常給它們洗澡、梳理毛發。因此,他的羊養得肥肥壯壯。
一天夜里,一只餓狼偷偷潛入村子找吃的。它東找找,西看看,忽然眼前一亮,發現了養羊人的羊圈,看著肥肥壯壯的羊群,狼的口水都流了下來,它圍著羊圈轉來轉去,發現羊圈有一個大窟窿,它喜出望外,心想:哈哈,終于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飽餐一頓啦!狼“嗖”地一下鉆進了羊圈,叼起一只羊,拔腿就跑。
第二天早上,那個養羊人還像往常一樣去放羊,突然發現羊少了一只,奇怪地自言自語道:“是誰把我的羊偷走了呢?我一定要抓住他!”一位街坊走了過來,安慰他說:“不用難過,我們一起尋找線索吧!”只見他圍著羊圈走了一圈,笑著拍了拍養羊人的肩膀,說:“朋友,我來告訴你是誰偷的吧!你看,你的羊圈有個大窟窿,窟窿下面有一大堆狼腳印,所以我斷定,一定是狼把你的羊叼走的。我勸你還是把羊圈修一修,補上那個窟窿吧!”養羊人自以為是地說:“羊都丟了,還修什么羊圈呀!”街坊搖搖頭,走開了。
第三天,養羊人還是照樣去放羊,發現羊又少了一只,他很后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心想:現在修還不晚!他趕快拿來工具,把羊圈修得結結實實的,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知錯就改,就不算晚。
精選亡羊補牢童話故事簡短 13
亡羊補牢是一個成語故事。由于這則寓言較短,所以一課時完成。在設計教學時,我根據學習寓言的三個步驟來教學。首先是理解題意。我以文章題目為突破口,直奔重點。
“亡羊補牢”這個題目是對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課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脈絡。因此在教學中,我就以選擇“亡、補、牢”這幾個個字意思,讓學生讀課文。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要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字意,又為對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然后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組內學習課文內容。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讀、引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法的讀、多層次的讀讓學生體會感悟,從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學生如臨其境。
在理解課文時,采用了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這句話時,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此句的意思。接著引出養羊人的這種態度對不對?? 朋友快勸勸他吧。讓學生發揮合理想象,自由表達。最后聯系實際理解寓言。在總結全文時,我沒有直接讓學生說讀了課文的感受,而是讓學生讀讀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后的言語,說說你對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丟羊后的行為,再讀你又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在對這個人的評價中,自然就總結了寓言的教育意義。為了讓學生能聯系實際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我讓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亡羊補牢事件。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地去內學習。本課我是采用回答問題與朗讀指導及學習生字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的。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學生朗讀水平,我設計了朗讀對話這一環節,讓學生切身體會對話的語氣,增強了合作精神。生字在最后做了短時呈現。以上是我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
1、語言運用不恰當。有羅嗦現象,導致課堂延時。(還有不該自己講的東西自己講了。)
2、由于時間關系沒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亡羊補牢的例子。這是講課中的一個失誤。
3、沒有拓展延伸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
亡羊補牢寓言故事 14
一天放羊人正在屋里吃飯,他聽到鄰居在喊他,他急忙跑出屋外,看見鄰居在他家羊圈旁,鄰居說你還不快過來看一下,放羊人馬上過去一看,誰知,這里有狼的爪印,而且羊圈旁邊還有一個大洞和一塊羊的骨頭,放羊人一進去小羊們就瘋了一樣的在里面跑起來,一看就知道這里面有狼來過,而且還叼走了一只羊。鄰居們都勸放羊人把那個大窟窿堵好,可誰知放羊人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人們拿他沒辦法,只好紛紛回家。
第二天早晨,放羊人像往常一樣來到羊圈,一看,的羊又少了一只,而他依舊沒有在意,時間一天天過去,一天,兩天,三天每天他都有一只羊丟了,看來,他的損失越來越多。人們又去勸了他一次,可都是無功而返。
一次別人來這里買羊,他一只羊也沒有。看見別人把大把的鈔票放進包里,自己卻一個子也沒有,他想起了鄰居的勸告,馬上把羊圈補好了。
這篇成語故事告訴我們要知錯認錯,要是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就會造成很大的損失,我們可不要學習牧羊人呀! 亡羊補牢寓言故事篇6
古時候,有個少年,家里養了許多羊。他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刻便是將草料放進羊圈,聽著羊兒咩咩歡叫的聲音,看著羊兒開心吃草的樣子。一天傍晚,他砍柴歸來,看見羊圈破了個窟窿。因為又累又餓,他沒怎么在意這事,回屋子吃了些食物,便躺在床上睡著了。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他就捧起鮮嫩的。草葉朝羊圈走去。哎呀!羊圈破的窟窿似乎比昨日更大了些,他三步并作兩步跑進羊圈數了數,羊少了好幾只。
羊呢?他自言自語地說。這時,一位老鄰居走過來對他說:一定是夜晚,大灰狼從壞了的羊圈里鉆進去把你的羊叼走了。你家的羊不見了,但現在修補羊圈還不算晚。少年心中十分懊悔,心想:如果昨晚把羊圈修補好,羊也就不會跑掉。但是,正如老鄰居所說,雖然少了幾只羊,再補羊圈也還來得及。
于是,少年趕緊從屋里拿來工具,敲敲打打,一會功夫,羊圈修補得結實牢固了。從那以后,他還是每天快樂出門快樂而歸,家里的羊再也沒少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錯誤發生的時候,如果及時改正和補救,還不算晚。
亡羊補牢童話故事 15
在現代有一個農民,養了幾十只羊。有一天早上,他去放羊,點數的時候,發現少了一只羊。他仔細細地查看了一下羊圈,發現了破了一個大洞。
鄰居們勸他:“你趕快把這個大洞給補上吧,不然的話,你會少更多的羊的。”他不開心地說:“羊已經少了,還把羊周圈補上干什么,補羊圈還浪費錢。”
鄰居們說:“可是不把羊圈補好,你會丟更多的羊啊。”他不耐煩地說:“我補不補和你們有什么關系啊。”鄰居們看到他不聽勸,走了。
過了幾天,他去放羊的時候,發現羊又少了幾只。他很后悔,沒有聽鄰居們的勸告把羊圈補好。他心想:現在補,應該還不遲。放完羊回家,他把羊圈補好了,外面配了一個360°無死角的攝像頭。他心想:狼一定還會來偷羊,我就等著它來。它一來,我就用槍打死它。到了晚上,那條狼果然來了,他把狼打死了,然后把狼身上可以有用的東西都賣了。
從此以后,他再也沒有少過羊。
關于亡羊補牢寓言故事 16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