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教案 1
《這是兒子的魚》一文講述了我在一次釣魚中,被周圍一對父子吸引。孩子非常幸運,釣到了一條王鮭。可是王鮭體型碩大,試圖掙脫魚鉤。在孩子與王鮭掙扎、搏斗的過程中,我十分著急,我的朋友保羅甚至想要上前去幫助孩子。可是父親卻一直沒有做出幫忙的意圖,甚至制止了我們的幫助。在孩子頑強拼搏下,最終戰勝了王鮭。當孩子艱難地抱著戰利品走回岸邊時,父親依然沒有幫助他,只是給了他一根草繩,把魚栓好。可是當我和保羅想要去稱魚時,父親卻讓我們去問孩子,因為那是他的魚。父親看似殘忍的態度,其實是對我的無限信任與鼓舞。正因為父親的信任與鼓舞,我最終才能戰勝王鮭。
本文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進行描寫,情節較為簡單。雖然篇幅較長,但情節緊湊,讀起來讓人感到十分緊張,因此學生在閱讀與理解上并不是十分困難,反而會更容易被故事的情節所吸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引導學生對故事情節進行猜測。盡管多數學生已經預習過,這種猜想依然可以將他們帶入到課堂的氛圍中,引起他們對故事情節的注意。
在講述中,應該抓住文中的幾條線索。一條是王鮭,從它開始被男孩的魚鉤鉤住,到它“漸漸到布滿旋渦的下游深水區邊緣”,到“猛地向下游躥去”,到“離深水區越來越近”,到突然改變方向“躥入灌木叢”。從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王鮭的掙扎是十分激烈的,換做是常人都很難輕易將它抓住。可小男孩他是怎么做的呢?他首先“冷靜地進行拉鋸戰”,到“支持不住,雙臂發抖”,到“突然,孩子不見了”,到“甩掉臉上的'水,一聲不吭,又開始收線”,到“往前一撲,鉆進了茂密的灌木叢”,到最后“目光一刻也沒離開自己的戰利品”。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盡管王鮭掙扎的十分兇猛,但是小男孩依然冷靜、沉著、勇敢地與它抗爭。直到最后通過自己的勇敢與智慧戰勝了它,才能夠驕傲而自豪地享受著自己的戰利品。
在這整個斗爭的過程中,一直作為旁觀者的我和父親,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我一直提心吊膽,試圖去幫助男孩。而父親雖然一開始“早把自己的釣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發,只是站在原地,關注兒子的一舉一動”,當我們試圖幫助時,父親卻制止了我們。當孩子鉆入灌木叢時,保羅都已經跟了過去,可父親依然只是在“高聲叫著兒子的名字”。這里能看出的不僅僅是父親的擔心,更多的還是父親對兒子的信任與鼓舞。直到最后,兒子戰勝了王鮭,父親依然沒有過多的表揚,只是給了他一根草繩,將魚綁起來。然而,當人們向父親詢問能否稱魚時,父親卻滿是驕傲與自豪的說出“請問我兒子吧,這是他的魚!”。從我與父親的明顯對比,更能看出父親對兒子的信任與自豪,也正是如此,最終才造就了兒子戰勝困難的勇氣。
因此,整篇課文這幾條線交織在一起。在學習時讓學生整理出王鮭與兒子的戰斗變化即可。對父親的做法,需要加以引導,還不能讓學生完全自主發現。通過引導,最終讓學生明白父親為什么一直沒有去救助自己的兒子。
《狼牙山五壯士》的教學設計 2
【教材內容】
《狼牙山五壯士》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級語文第九冊第7單元第22課(需2課時)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順序清楚,條理分明,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字里行間包含著對五壯士的崇敬與頌揚之情。
【學情分析】
讓學生從表現英雄壯舉的感人文字中,感受五壯士的英雄氣概,弘揚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了解五壯士的英雄氣概,體會五壯士愛人民、恨敵人的思想感情。
2、繼續學習在閱讀中分析重點句來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理念】
以學生為主體,注意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與生命體驗,通過以“說”與“讀”、“讀”與“悟”的結合,讓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五壯士的口號為什么說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自學情況
1、讀生字(生字卡)。
2、讀課文:
分小節指名閱讀課文。
(隨時注意正音二、質疑。)
師:《狼牙山五壯士》這個題目告訴了我們什么?什么樣的戰士才能稱得上壯士呢?
生答后。板書:
勇敢,不怕死。
師:勇敢地獻出生命,這樣的人可 同學們看《狼牙山五壯士》這個題目,除了告訴我們地點和人,還暗含著什么?看得出來嗎?
生:還暗含著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師:很好!那這篇文章從題目上看,就知道要寫五壯士什么高貴品質啊?
(勇敢,為人民不怕死。)
二、理清文章脈絡
師:很好,歌頌了他們的勇敢精神。現在咱們看一看,這篇文章從層次安排上,是不是圍繞了五壯士勇敢不怕死寫的。這篇文章寫了幾件事?
生:寫了一件事。
師:一件什么事?
生:五壯士英勇殺敵的事。
師:誰再概括一下,這篇文章寫五壯士一件什么事?
生:這篇文章寫的是五壯士為了掩護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和敵人英勇作戰,最后英勇跳崖的事。
師:就這么一件事。按什么順序寫的?
(按事情的發生、發展,結果寫的。)
師:哪是發生啊?哪是結果?哪是發展(經過)?
(接受任務是發生、跳下懸崖是結果、那剩下的三段是經過。)
師:題目叫《狼牙山五壯士》,主要寫的是五壯士,這五段里哪幾段直接寫的是五壯士,誰看出來了?
(生答。)
師:好!五段里有四段都直接寫五壯士,再看這四段里哪段最突出他們是五壯士?
(“跳下懸崖”這一段。)
生:最后一段是直接寫五壯士的。
師:有哪幾段是寫五壯士和敵人面對面斗爭的,表現出來勇敢不怕死的精神。
(誘敵上山、引上頂峰。)
三、講讀課文
師:四段里有三段都突出地寫了五壯士勇敢不怕死的精神。現在咱們一段一段地看。第一段沒有直接寫五壯士勇敢不怕?
師:介紹情況的開頭,干嘛要寫日寇“集中兵力”,“大舉進犯”,把日寇的猖狂勁兒寫出來呢?
小學語文《狼牙山五壯士》教案 3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了解五壯士的英雄事跡,感受五壯士為祖國為人民勇于獻身的崇高精神。
2、背誦描寫五壯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從課文敘述中領悟寫人記事的表達方法,提高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精讀多讀,讀中感悟。
2、創設情景,走進文本,感悟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教育學生熱愛祖國,銘記英雄人物。
2、培養學生做一個自強不屈的中國人。
【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五壯士愛護群眾、仇視侵略者、為祖國為人民勇于獻身的崇高精神。
2、引導學生從課文敘述中領悟寫人記事的表達方法,提高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
學案導學(先學后教)、合作交流、精讀領悟
【教學準備】
學生學案、展示卡、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顧所學,引入新課。
二、學案導學:
自由地讀課文的3--9自然段,畫出最讓你感動的`語句或詞語,多讀幾遍,并把你學到的知識寫在展示卡上。(根據學案,自主學習)
三、合作交流
1、生生互動,分享學習成果。
2、學習反饋。
(1)交流匯報學習成果。
(2)演英雄:想象情景,小組合作一起演一演你們最喜歡的片段,深入體會五位戰士的英雄氣概。
3、教師點拔:引導學生領悟寫作方法。
四、釋疑解惑
1、學生質疑。
2、合作探究,釋疑解惑。
五、檢測鞏固
(一)、練習背誦文中五壯士英勇跳崖的片段。
(二)、搜集、摘抄描寫英雄人物的成語,看誰寫得多。
《狼牙山五壯士》的教學設計 4
一、教材分析:
在反復讀文后,依據課文內容,我思考并寫了三首小詩。以饗共享。
七連六班五壯士,艱巨重任毅然接。
誘敵上山將敵阻,生死面前勇當先。
魚水情深化智慧,勇殲眾敵心無怯。
跳崖壯舉英雄堪,忠魂鏗鏘乾坤現。
七連六班五戰士,生死面前顯無畏。
艱巨重任毅然接,魚水情深化智慧。
誘敵上山將敵阻,狼牙山上灑血淚。
跳崖壯舉謂英雄,中華兒女盡吾輩。
長虹氣貫狼牙山,七連六班好兒男。
誘敵上山把敵殲,戰至最后一顆彈。
魚水手足化仇恨,視死如歸血猶殘。
跳崖壯舉謂英雄,倭寇不滅誓不還。
懸崖含笑一縱身,云天麗日憶忠魂。
《狼牙山五壯士》一課屬精讀課文。三首“小詩”都顯易地告訴我們:課文記敘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某部七連六班的五個戰士,為了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誘敵上山,英勇殺敵,最后把敵人引上狼牙山頂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現了五壯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仇恨敵人,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課文字里行間飽含著對五壯士的崇敬與頌揚,對敵人的入骨仇恨。課文中英雄事跡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鮮明。他們的感人事跡所體現的面對強敵毫不畏懼,英勇頑強,寧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祖國的精神,已成為全民族共有的極為珍貴的精神財富。
在細讀并感悟文本后,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兩點: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嘗試背誦描寫五壯士“跳崖”的部分。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五壯士痛殲敵寇、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跡,感受五壯士愛護群眾、仇視侵略者、為祖國、為人民勇于獻身的精神,從中受到思想教育。
目標有了,課堂教學的方向就清楚了。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即,有感情地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尤其是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詞句及片段的品味、感悟、誦讀與背誦,進一步感受五壯士的英雄形象及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二、教法、學法。
本節課中,我重點采用了引導學生讀書和品析詞句的方法進行教學。有人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顯然,此語凸顯并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尤其是朗讀是小學生學習課文最根本的方法。就讀的形式而言,我力求多樣化。有凸顯自主的自由讀,有個性鮮明的示范讀,有情語兼容的齊讀,還有個別讀,分角色讀等等。讀書,在語文教學中,它既是一種手段,也是目的,即通過讀來引導學生明白語言文字淺層及背后的深刻,同時,又在讀中品,品中讀,來進一步提高讀的能力與水平。品析詞句法,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落實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手段與途徑。因此,在這一節課中,我先后多處緊扣關鍵句,并抓句中的關鍵字詞深挖并體會文字背后的真正含義。引導學生明白“讀書要學會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文字,做到字字入目;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背后,體會文字的。”如此,文字得到了訓練,課文也讀“深”了,讀“透”了。學語文,是為了什么?一句話,用語文,運用來自生活的語言,同時,又學會在生活中去運用語言。學法上,我主要采用引導學生讀書和引導學生品析、感悟的方法,旨在課堂中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與習慣。
三、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教學過程大致分為如下七個環節:
(一)、三讀課題,初識“壯士”。
課伊始,我引導學生“三讀”課題,目的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并感受“壯士”的英勇形象,同時,步步引導學生體會讀課題也有大學問——即,得做到“眼到”“心到”“情到”。何為眼到?即看準了,寫正確了。何為心到?即讀后有思考,理解了再讀。又何為情到?即,引領學生體會到一定的情感后,再帶著情感讀。如此,真正體現了讀書的層次性,而不是簡單、機械地反復讀“無用”之書。
(二)、整體讀文,誘啟情感。
學習任何一篇課文,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是十分必要的。假如課堂上沒有整體感知的環節,我認為是不完整的。實踐證明,沒有學生充分地感知課文,就不可能有學生富有鮮明個性的感悟與體會。此環節,我不僅將安排近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由且充分地讀文,還于讀后設計了“讀了課文后,你心里是什么心情?”這樣一個問題。如此安排,將會起到一石三“鳥”之效。其一,學生在自由讀文的基礎上,感知了課文的大意。其二,學生在自由讀文的同時,實踐著讀課題時提出的“眼到、心到、情到”三個不同層次的讀書要求。其三,讀文后,學生在訴說內心情感的同時,也為下一環節再識“壯士”作了一定的情感鋪墊。試想,學生心里究竟會是什么情感?我想,一定是充滿了對五壯士的敬與愛,對敵人的仇與恨。這兩種情感是相互的,交融的。也就是說,學生對五壯士的敬與愛越深厚,對敵人的仇與恨則越入骨。換言之,學生之所以對敵人有著入骨的仇與恨,是因為學生對五壯士有著深厚的敬與愛。
(三)、學習“跳崖”,再識“壯士”。
之所以在學習課文內容時,先引導學生學習最后一部分——“跳崖”,是因為這部分是整個課文情感的高峰。當然,在解讀教材的同時,我也在思索著一個問題:“如何讓學生真正在這一部分中再識壯士?”除了引導學生反復讀書外,還必須借助這一部分中的關鍵句。通過對關鍵句中字詞的品讀與賞析,進而去感受五壯士的壯言、壯舉。如,引導學生品讀“說罷,他把那支從敵人手里奪來的槍砸碎了,然后走到懸崖邊上,像每次發起沖鋒一樣,第一個縱身跳下深谷。戰士們也昂首挺胸,相繼從懸崖往下跳。”一句,則抓住“砸碎”“第一個”“縱身”“昂首挺胸”“相繼”等詞語,從中體會到五壯士對敵人的仇恨,和五壯士那視死如歸、英勇頑強、寧死不屈及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再如,引導學生品味“五位壯士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一句時,抓住“眺望”“望望”兩個詞,在引導理解與比較的基礎上,進一步深挖其。質疑:透過“眺望”一詞,你能體會到五壯士怎樣的內心?(生:喜悅)因什么而喜悅?再質疑:透過“望望”一詞,你又能體會到五壯士怎樣的內心?(生:可笑)因什么而可笑?一步步地,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味,品后再讀。這樣,文字得到了訓練,語感得到了培養,語言得到了積累,情感也自然得到了升華。
(四)、學習“抉擇”,又識“壯士”。
試想,除了五壯士“英勇跳崖”這一部分外,還有哪一部分最為之感動呢?當我反復讀文后,我的理解是“引上絕路”這一部分最為之感動。因為這是一次生與死的抉擇,即擺在五壯士面前有兩條路: 但這一選擇卻是在五壯士勝利完成任務之后所做之抉擇。原本他們完全可以順利撤走,可當他們想到為了讓已轉移的群眾和連隊主力更安全些,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死亡之路。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正感悟這一層。我引導學生在讀這部分后,體會重點句子“為了不讓敵人發現群眾和連隊主力,班長馬寶玉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帶頭向棋盤陀走去。戰士們熱血沸騰,緊跟在班長后面。”在具體引導體會時,重點抓住“斬釘截鐵”“走”兩個字詞來體會。在此,我曾換位思考,假如我是學生,思考:班長言語中的一個“走”字,能體會到什么?反復品讀,細細琢磨,我得到了很多答案——是態度之堅定,是決定之果斷,是斗志之高昂,是對人民之深愛,是自我犧牲之壯舉。不言而喻,一個“走”字,看似簡單明快,但極為豐富。
(五)、二次“痛殲”,直面“壯士”。
這兩個部分的內容及方法的描寫上,有類似之處,都是通過五壯士的“壯舉”“壯言”來體會他們的內心世界。我們都明白:沒有變化就沒有藝術。課堂教學是要變化的。為了使課堂教學過程有變化,我設計了先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讀書并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位壯士;然后進行著“采訪壯士”的環節。“采訪”檢驗的是讀進去沒有,“采訪”檢驗的是學生會不會表達,“采訪”也為課堂教學增添了幾份樂趣。思考了,就會有收獲。學生收獲的是語文,老師收獲的是經驗。通過采訪五位壯士,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領會五壯士的內心世界。萬變不離其宗。無論采訪哪一位“壯士”,他們的回答即使語言表述不一,但內心深處的想法是一樣的——充滿了對戰友與群眾的愛,同時充滿了對敵人的恨。這一切,將在老師的引導下歸結為三點:即軍民魚水、兄弟手足、恨敵入骨。而這一切的魚水情,手足情,仇恨情,都源于五壯士內心深處的那份真摯的愛國深情。
(六)、激“憤”發“仰”,敬仰“壯士”。
巧了,暑假里,我到南京參觀了抗日戰爭紀念館。在導游的解說下,我靜靜聆聽著,心中除了對日寇的仇恨,除了對死去戰士的崇敬,其他任何雜念都沒有了。日前,當我選定了《狼牙山五壯士》一課,并在反復讀文后,內心對日寇的仇恨和對為抗戰勝利而犧牲或戰斗過的戰士的崇敬情感再次油然而生。于是寫下了一首自由詩。課堂上,我于這一環節出示詩,并朗誦給學生聽,以此,讓學生在情感上再次達到共鳴。此舉,學生將從心底里記住為抗日戰爭取得勝利而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壯士,記住那千千萬萬為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陣亡將士們。同時,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情,這樣的愛,這樣的仇,這樣的恨,走出課堂,走向生活。
(七)、回歸課題,銘記“壯士”。
在即將結課時,我出示了本單元“日積月累”中描寫英雄人物的一組成語,同時,讓學生用這些詞去填空:()的五壯士。在這一“填”一“讀”中,學生恍然明白,原來,這就是英雄呀!并且進一步體會到課題中的這個“壯”字,其實已包含了這些詞語的所有。不言而喻,“壯士”即英雄。瞬間,五壯士的形象及內心世界在學生的心中也越來越高大。
《狼牙山五壯士》的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狼牙山的五壯士痛殲敵寇,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跡,學習他們愛護群眾、仇視侵略者、為祖國為人民英勇獻身的精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重點難點】
理解描寫五壯士痛殲敵人和英勇跳崖的動作、神態的語句,體會他們的思想感情和偉大精神。
【教具準備】
投影片、投影儀。
【教學內容】
一、導入新課,簡要介紹背景
1、談話導入,今天我們來學習第22克《狼牙山五壯士》,并板書課題。
2、簡要介紹背景:
狼牙山在河北省保定地區易縣的西部。1941年的秋天,日軍糾集三四千人的兵力,進犯我晉察冀根據地的狼牙山地區,由于我軍主力部隊轉移到敵后打擊敵人去了,所以防守狼牙山的八路軍只有一個連的兵力,這個連九十一團七連,七連經過一個月的英勇作戰,給敵人沉重的打擊,但是由于敵我力量的懸殊,我軍決定轉移,由這個連的六班擔任掩護任務,《狼牙山五壯士》這一可歌可泣,傳誦至今的英雄故事就是在完成這次掩護任務的過程中發生的。
二、初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默讀課文,思考(投影):
⑴ 七連六班在什么情況下接受任務的?
⑵ 為什么要把這五位戰士成為“五壯士”,他們有那些勇敢豪邁的壯舉?
2、指名回答后教師小結。
3、按照課后思考練習題練習第二題所列的提綱給課文分段,想:每一段主要講了什么?
4、討論分段,歸納段意。
三、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1、指名讀,思考:
五壯士是在什么情況下接受任務的?
2、自由讀,思考:
五壯士誘敵上山后是怎樣痛擊敵人的?
⑴ 五壯士各叫什么?他們為什么“由計劃”的把敵人引上山?“橫七豎八”是什么意思?這說明了什么?
⑵ 從五壯士的動作、神態中你體會到什么?
⑶ 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讀第三段,思考:
五壯士完成掩護任務后,為什么往三面都是懸崖的狼牙山上轉移?
討論:“懸崖絕壁”“絕路”“斬釘截鐵”“沸騰”等詞的意思?
4、用學習前三段的方法自學四、五段。
四、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
五、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課《狼牙山五壯士》教學反思 6
1.課文中有很多語句體現了五壯士的愛國情感。只有感情朗讀,才能把文中的情感內化為學生的情感。所以,指導學生抓住壯士的語言和行動等關鍵詞語進行感情朗讀,就能讀出語言文字的味道,感受到五位壯士的高尚品質與豪邁氣概。
2.語文課不僅要關注內容的理解,還要關注寫法的滲透,比如“關注群體,考慮個體”這種寫法就要通過課文的學習,留下比較系統的印象。同時做到讀寫結合,將這一寫作訓練點有機地遷移到課外,并在作文中加以練習。
小學語文《狼牙山五壯士》教案 7
教學內容和教時安排:
1、第一教時: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并學習理解課文的前三部分。
2、第二教時:理解課文四、五兩部分,緊扣壯字,抓住重點詞句,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五壯士的英勇豪邁,激發學生對五壯士的崇敬之情。
3、第三教時:檢查背誦情況,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并體會課文的詳略安排。
第二教時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四、五兩部分,了解狼牙山五壯士頂峰殲敵、英勇跳崖的英雄事跡,學習五壯士熱愛人民、仇恨敵人、勇于犧牲的精神。
2、緊扣壯字,抓住重點詞句,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理解體會五壯士的壯言、壯行、壯志,激發學生對五壯士的無限崇敬之情。
3、嘗試背誦五壯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教學重、難點:
理解描寫五壯士頂峰殲敵和英勇跳崖的。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他們的思想感情和偉大精神。
課前準備:
電腦課件。
教學設想:
1、
本課我設計了以讀導情,以議悟情,以情的教學方法,讓讀書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并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設計了自由讀、試讀、品讀、指名讀、引讀、分男女生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讀中理解,最終達到感情朗讀,使情感升華。
2、重視自主學習,激發主體潛能。
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盡可能地讓學生自我活動,去讀書,去思考,參與議論,參與交流,使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現出雙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讓學生始終有一種自覺、主動、熱情的學習狀態,使他們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觸課文,從而更好地去感知課文、理解課文。
3、鼓勵大膽質疑,啟發合理想象。
⑵挖掘教材的創造性教育因素,啟發學生合理想象,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如五壯士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一句,我設計了一個啟發想象的訓練點:想想看,五壯士為什么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此時他們心里會想些什么?從而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課文《狼牙山五壯士》的教案 8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6個生字,學會1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
2.快速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理解描寫五壯士痛殲敵人、英勇跳崖的動作和神態的語句。
教學難點 體會五壯士偉大的獻身精神以及忠于黨和人民的崇高品質,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在抗日戰爭年代,為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八年中,中國大地上發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涌現了千千萬萬個民族英雄。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狼牙山五壯士》,就是發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區狼牙山區的一個真實故事。
二、新授:
(一)課前我們已經預習了課文,這節課我們先來讀課文,再交流預習的成果。
1.說說下列生字在書寫中應注意些什么?
寇尸崖豪
2.讀讀下列詞語:
日寇、晉察冀、指揮、尸體、懸崖、磨盤、斬釘截鐵、壯烈豪邁、堅強不屈、昂首挺胸。
3.詞語解釋:
斬釘截鐵:比喻處事或說話堅決果斷、毫不猶豫。
驚天動地:形容聲音響亮或事業偉大。
氣壯山河:形容氣魄像高山那樣雄偉、豪邁。
居高臨下:站在高處,對著低處,形容所據的地勢有利。
4.誰來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的'五位戰士為了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誘敵上山,英勇殺敵,最后把敵人引上狼牙山,英勇跳崖的故事。)
(二)我們再來快速讀讀課文,了解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記敘的?自己理清課文順序后,填寫課后p63表格。
接受任務→(誘敵上山)→(引上絕路)→頂峰殲敵→(跳下懸崖)
1自然段2自然段3自然段4、5自然段6-9自然段
(三)指名讀課文的第1、2自然段。其他同學認真聽,并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
(五位壯士在怎樣的情況下接受任務;完成了掩護任務后,五位壯士又把敵人引上了狼牙山頂峰。)
課后小結
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主要是想使學生掌握理解課文的學習方法:首先,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深入體會人物的心理;其次,根據課文內容,進入情境,探究人物心理變化活動及其變化的原因;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最后總結出課文的內容。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教案 9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理解詞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3、培養學生積累詞語,養成積累的好習慣。
4、能通過朗讀感悟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
5、通過學習感受牧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教學重難點
1、能通過朗讀感悟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
2、通過學習感受牧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跟老師一起學
1、同學們,你的童年學校是怎樣的?在遼闊的大草原上,馬背是牧區孩子們童年的學校,今天我們就跟隨作者走進牧區,去了解那里的馬背小學。
2、學習生字,初讀課文,借助字典解決本課的文字障礙。
3、再讀全詩,爭取將字詞讀準確,語句讀通順,同時劃出不懂的詞語。
4、重點解釋詞語:哈薩克冬不拉伊犁馬
5、學習詩歌:自由朗讀詩歌,思考:全詩圍繞“馬背上的。小學”寫了哪些內容?
6、讀1—3節,其他同學思考:從描寫牧民生活的段落中,你們了解到了有關哈薩克人哪些生活習慣?
馬背上出生、喂奶、練跑、唱歌……可見馬對哈薩克人的重要性。
你還知道哪些哈薩克人的風俗習慣?
7、每天清晨,朝霞在馬背上升起,夜晚,星星在馬背上閃耀,牧區的孩子們在馬背上練跑、唱歌,玩耍,?
8、幸福快樂的牧區孩子,他們對未來都有哪些美好的憧憬呢?用詩中內容回答。
9、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自己讀一讀,將他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向往讀出來。
10、燦爛的美景與美好的生活到底是不是遙遠的夢境呢?為什么?
11、牧區的老師帶來了知識,她把草原兒女領進了知識的大門,草原兒女將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把牧區建設得更加美好!
12、一首淺顯活潑的兒童詩,向我們展現了草原人民的生活和他們美好的心愿。將它積累在自己的記憶庫里,也許將來你就會用上它。
13、
(1)背誦《馬背小學》。
(2)搜集牧區實現現代化后的圖片及文字資料。
五年級學年教學計劃 10
一、教學目標
新一輪的新課程改革正在向我們推進。美術新課程著眼于,從課程設計到采用、實施以及評價的開發全過程,注重時間上的全程性與空間上的無限性。美術新課程標準體現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實踐性,注重生活與藝術聯系。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打破了傳統美術教學的知識框架,從全新的角度,按學習方式把美術課程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大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兩個學習領域的活動方式強調學生自由表現,大膽設計創造,而欣賞、評述則是傾向于文化品味和素質品質,綜合、探索則強調通過綜合性美術活動的體驗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研究創造,運用綜合性知識技能去制作。
二、教學內容與要求
本學期課程分為七個單元。
1、第一單元 《色彩的對比》
對于色彩的'理解,讓學生有一個質的提高。不光要會畫,還要融入生活中去。對于生活中的對比色能清楚地區分。喜愛我們的美好生活。
2、第二單元 《看看畫畫》
這里主要學生來學習透視,要求學生能理解生活中的大部分的透視,并能夠畫下來。在其中,添加了學生們喜愛的物體,提高學生的興趣。
3、第三單元 《小小設計師》
這單元涉及到了廣告,并且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但是這里,廣告不光要求畫出來,還要求制作廣告的小制作。學生將很高興、很輕松地學習廣告。
4、第四單元 《我的創意》
這單元更是我們學生喜愛的“幻想”內容,特別是我們學生需要更多的想象,大膽嘗試自己創作作畫與制作,一切都充滿了新鮮感、神秘感。
5、第五單元 《造型廣場》
手工制作、泥工、電腦課,這單元都是動手的。特別是《小創造:小布人》運用了布頭來裝飾,這種裝飾方法是用筆無法取代的,也深受學生的喜愛。
6、第六單元 《欣賞 走訪美術館》
通過網絡直接向學生展示美術館,努力啟發他們來說說記憶中的上海美術館。通過進入上海美術館主頁,來激發學生的愛上海、愛生活的情操。
張迪
20xx/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