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鄭成功《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2、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張祜《集靈臺·其二》
3、乃翁知國如知兵,塞垣草木識威名。——黃庭堅《送范德孺知慶州》
4、可憐報國無路,空白一分頭。——楊炎正《水調歌頭·登多景樓》
5、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王安石《桂枝香·登臨送目》
6、埋沒錢塘歌吹里,當年卻是皇都。——魏大中《臨江仙·埋沒錢塘歌吹里》
7、朝市不足問,君臣隨草根。——高適《登百丈峰二首》
9、夢到鳳凰臺上,山圍故國周遭。——完顏璹《朝中措·襄陽古道灞陵橋》
10、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溫庭筠《過五丈原》
11、中原事業如江左,芳草何須怨六朝。——納蘭性德《秣陵懷古·山色江聲共寂寥》
12、龍虎方交爭,七國并抗衡。——張華《游俠篇》
1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4、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15、堂上謀臣尊俎,邊頭將士干戈。——劉過《西江月·堂上謀臣尊俎》
16、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7、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18、誰使神州,百年陸沉,青氈未還?悵晨星殘月,北州豪杰。——陳人杰《沁園春·丁酉歲感事》
19、漢臣曾此作縲囚,茹血衣毛十九秋。——汪遵《詠北海》
20、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鑾。——戚繼光《望闕臺》
21、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22、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黃庭堅《虞美人·宜州見梅作》
23、四海翻騰云水路,五洲震蕩風雷激。——《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24、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獄中題壁》
25、奇謀報國,可憐無用,塵昏白羽。——朱敦儒《水龍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26、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梁啟超《讀陸放翁集》
27、短篷炊飲鱸魚熟,除卻松江枉費詩。——辛棄疾《鷓鴣天·送歐陽國瑞入吳中》
28、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戎昱《詠史》
29、傷心庾開府,老作北朝臣。——司空曙《金陵懷古》
30、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崔道融《西施灘》
31、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杜審言《渡湘江》
32、既秉上皇心,豈屑末代誚。——謝靈運《七里瀨》
33、楚雖三戶能抗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陸游《金錯刀行》
34、夷甫諸人,神州沈陸,幾曾回首。——辛棄疾《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
35、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黃遵憲《贈梁任父同年》
36、皇情眷億兆,割念俯懷柔。——鄭愔《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
37、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子及其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8、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39、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40、莫避春陰上馬遲。——辛棄疾《鷓鴣天·送歐陽國瑞入吳中》
41、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屈原《國殤》
42、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蜀相》
43、三萬里河東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44、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徐錫麟《出塞》
45、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獄中題壁》
46、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零丁洋》
47、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曹植《怨歌行》
48、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49、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
50、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51、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周密《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
52、不惜羅襟揾眉黛句子大全,日高梳洗,看著花陰移改。——晁沖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時》
53、萬國奔騰,兩宮幽陷,此恨何時雪。——黃中輔《念奴嬌·炎精中否》
54、寧不知傾城與傾國。——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55、大家齊唱大風歌。——劉過《西江月·堂上謀臣尊俎》
56、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話。——張昪《離亭燕·一帶江山如畫》
57、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陸游《病起書懷》
58、忽憶周天子,驅車上玉山。——李賀《馬詩二十三首·其三》
59、試聽別語慰相思。——辛棄疾《鷓鴣天·送歐陽國瑞入吳中》
60、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
61、素臣稱有道,守在於四夷。——田錫《塞上曲》
62、此地曾經翠輦過,浮云流水竟如何。香銷南國美人盡,怨入東風芳草多。——劉滄《經煬帝行宮》
63、猛將謀臣徒自貴,蛾眉一笑塞塵清。——汪遵《詠昭君》
64、聞風六郡伏,計日五戎平。——張九齡《奉和圣制送尚書燕國公赴朔方》
65、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