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淺月若寒
[1]田園風光
故鄉的風有一種令人愉悅的陶醉;家鄉的景色有一種沁人心脾的溫暖。
煙霧繚繞的亭子,小橋流水,微明的夕陽,秀美的山川,璀璨的燈火,是無與倫比的美。相比較而言,有當地人情懷的故鄉,是另一種說不出的美,在陶醉中充滿陶醉和溫暖。
清晨,當晶瑩的露珠還在沉睡的時候,溫柔的朝陽已經悄然升起。幾縷陽光照進小屋,我懶洋洋地起身,走出去,享受著晨光的溫暖。我伸手向后一靠,像一個年幼的孩子,渴望陽光將我擁入懷中。原來,農村的早晨是如此美好。
轉眼間,金秋十月,一個收獲的季節。五六點左右,家家戶戶都準備上陣,拿著工具下地干活。汽車的聲音和人類的語言是兼容的,廚房煙囪里冒出的煙和霧彼此匹配。多么美麗的早晨!
我去田野里散步,感受大自然的氣息。沒有鋼筋水泥,這里的土地是季節的使者。春天,種子在秋來播下,雨雪仍在下。季節的更迭,生命的交替,釀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靈魂,飲水思源歸于這片土地;在馬如龍沒有汽車,這里的空氣清新、自然、無污染。身在田間,聞到稻香,看到麥黃,想起童年,卻已不是從前的我。
這是我在鄉下最喜歡的夜晚。你看,在晚霞中,夕陽覆蓋的鄉村,由內而外呈現出一種親切的溫暖。炊煙裊裊,淡淡的薄紗,淡淡的月初升,璀璨的星,燈火,陣陣田園風味,沒有山珍海味,純天然的美味。

天黑了。這個時候,我喜歡一個人在柔和的月光下散步,賞星望月,捻轉文字,深思。偶爾有幾只螢火蟲飛過,我的目光無法離開。小小的綠光,雖然微弱,卻為這個夜晚增色不少。夜晚特有的寂靜讓我墜入地下。我愛這個月夜,因為它屬于我的家鄉。
[2]懷舊
說起家鄉,總是和家庭息息相關,要追溯到童年。
我對童年的記憶不是很清晰,甚至留在腦子里的碎片都已經碎成碎片,拼湊不出一個完整的記憶。小時候是跟著外婆的父母長大的,所以對家鄉的依戀更多的是外婆家大院和外婆家門口熟悉的身影。
長大后,這一幕是我在外地讀書時夢想的歸宿。思念親人,卻只能用平淡的筆墨硯臺書寫。
小時候,我期待長大。長大后,我回憶起童年。或許,人生就是一個圓。無論走多遠,總要回到原點,轉一圈,落葉歸根,只留下沉甸甸的思念。
小時候,我們總是跟著父母在地里干農活,一年到頭。所以我們小時候都是勞動者,不敢喊苦,不敢說累。我們只是期待長大,看看外面的世界。現在工作了,每次輕松回家,爺爺奶奶都不工作了,但這么多年過去了,還是面朝黃土。看著院子里秋收的莊稼,一種感覺涌上心頭。這是小時的場景。只是歲月漸老,心里更多的是嘆息。如果,多年以后,樓空了,我該拿什么來紀念我此時此刻的快樂和悲傷?
親情如粥,沒有驚天動地的動作,沒有轟轟烈烈的話語,只有在一粥一飯中,在一舉一動中,感受血濃于水的溫暖。
有人說人與人之間的相遇是一種難得的緣分,那么成為一家人是多么深刻而奇妙的緣分啊!是的,家人永遠是我最深的牽掛,家鄉的親人永遠是我靈魂的避難所。
[3]懷舊
回頭看,家鄉的舊景還在;展望未來,我的家鄉有了新的面貌。
與故鄉的情結已經存在了二十多年,我見證了故鄉一年又一年的變遷。一直以種地為生的人,年輕一代都出去打工了,大部分都是老家的老人和孩子。最大的變化是住房建設。小時候家里住的是石頭做的平房,別人住的是泥做的茅屋。大多數都是簡單的房子。至今我每次回家都看到家家戶戶都蓋起了兩三層樓的樓房,水泥做的,貼瓷磚的,不僅是為了住宿,也是為了美觀。
還有我家鄉的路,從泥土鋪的田到水泥鋪的路,因此,村民的交通方式也從以前的自行車發展到了現在的電瓶車,很少有人走在去集市的路上。
談到生活方式,人們去購物時不再提著布袋和籃子,而是購物袋和禮品袋。
隨著冰箱、洗衣機、熱水器等的普及。,方便了千家萬戶,使老百姓逐步步入發展小康之路。
據說國家正在大力推行農村拆遷措施。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農村也將走向城市,分散的房屋將建成居民區,崎嶇的農村道路將鋪上公路,田野將改造成各種娛樂設施,這將引導城市流向農村,形成農村向城市發展,城市帶動農村的新局面。也許,那時候的農村,并不是真正的農村,而是一個有著新活力的城市。這是得還是失?
農民過上好日子是每個農村人的愿望。然而,當城市步入農村,所有自然的東西都將不復存在。
魯迅先生曾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變成路了。”當人越來越多的時候,不僅有路,還有污染和破壞。更可貴的是農民特有的淳樸、務實、勤勞的品質。或許,他們也會隨著世俗利益的眼光流走。
然而,如果你心中有一個桃花源,哪里不是水呢?我對家鄉的感情永遠不會被抹去。這種感覺我到死都會記得。
最重要的是記住家鄉的原始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