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傳統風俗活動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活動及傳統食物,歡迎閱讀,僅供參考。
端午節有什么活動
一、賽龍舟
賽龍舟的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龍舟競渡”在戰國時代已有習俗,人們在急鼓聲中競渡,劃著刻有龍形的獨木舟,帶有半宗教半娛樂的性質。清乾隆年間,臺灣開始流行賽龍舟,龍舟作為一項水上運動,并且隨著華人華僑遍布各地的文化帶入,也在國外吸引了眾多的龍舟愛好者,除了端午節紀念古人和慶祝節日之外,還起到了一定的溝通作用。
二、掛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艾草的莖和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蟲,凈化空氣,中醫上可入藥,獨特的艾灸也得益于此。總之,或早晨,或前一天,一些阿姨們都會樂于采一些回來,作為這個節日必不可少的內容。
三、端午食粽子
在中國,無論節日大小,吃都是不可缺少的主題,在端午節,粽子是最流行的食物和禮物,在北方可能過節吃餃子比較流行,但是端午節食粽子的習俗全國人民占有的比例還是很高的,粽子的包法和食材的選擇有所不同,糯米是必不可少的,甜的紅豆粽,咸的肉粽,江浙一帶還流行蛋黃粽,也有些白米粽,紅棗粽,果脯粽等等,很多年紀大一些的長輩們最擅長老式粽子了,也是口味最純正的,有很多年輕人過節回到家里返程的時候,總要帶上一些家人親手包的粽子回去,或與人分享,或慢慢享用。
四、佩香囊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里面融合了中國傳統的文化,是一種裝有香料、色彩鮮明或美觀的絲織物或粗布類縫制而成,佩香囊雖然是一種民俗,但是在中國古代卻是預防瘟疫的方法,古人為了確保孩子和家人健康,用中藥制成香囊隨身佩戴,給孩子佩戴以求健康等。香囊的形狀也有扎口袋的形狀、菱形、圓形、花型等等樣式,在現代,香囊的裝飾功能占據了大部分的佩戴原因,人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裝上自己喜歡的香料,除了自己喜歡嗅其味之外,也可以遮蓋一些環境中的異味。
五、栓五色絲線
端午日,天氣純陽正氣極盛,借助天地純陽正氣,飾以五色絲線,符合五行之觀念,這也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延申,民俗中,人們在端午節給小孩兒手腕上帶上五色絲線,在端午過后的第一場雨時,將絲線扔到雨里,就會扔掉不好的事情,帶來一年的好運,并且五毒不侵。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毒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因此,民間有些地方也有避五毒的習俗。
端午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1、粽子
端午食粽的習俗由來已久,且盛行不衰。時至今日,端午節家家戶戶幾乎都要吃粽子,粽子的種類和做法也不盡相同,口味有咸甜之分。南方粽子以蘇州、寧波、嘉興等地最負盛名,餡料多以豆沙、火腿、咸肉、棗泥為主;北方粽子以小棗粽為代表,常見餡料有小棗、果脯等。
2、黃鱔
端午前后是一年里鱔魚肉最嫩、最營養的時候,不僅味道好,滋補功效也最佳,所以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3、茶葉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有煮茶蛋和鹽水蛋吃的習俗。當地人還將雞蛋、鴨蛋、鵝蛋染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給小孩掛在脖子上,希望孩子平安無事、逢兇化吉。
4、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地農村在端午這天要吃大蒜蛋。是將大蒜和雞蛋一起吃煮了早餐食用,有些地方煮大蒜蛋時還會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烙油饃,據說可以避“五毒”。
5、油糕
端午節吃油糕是陜西藍田縣的傳統習俗。油糕是用和好的燙油面,包上白糖、桂花、核桃仁、玫瑰花和豬油制成的餡,然后下油鍋炸。炸好的油糕金燦燦的,外酥里甜,一口咬下去,讓人垂涎三尺。
6、打糕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過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就是打糕。打糕是將艾蒿和糯米飯放在石臼或木槽里,用長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是一種很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7、煎堆
煎堆,又叫麻團、麻球等,是用面粉、糯米粉或番薯粉和白糖調成糊狀,下油鍋炸制而成,很有嚼勁,特別香甜。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煎堆。相傳古時,閩南一帶端午前后是雨季,民間說天公破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后雨便停了,人們都說天補好了,這一食俗也就流傳至今。
8、艾饃饃
端午食艾可以殺菌驅蟲,對多種細菌和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不少地方還用米粉或面粉發酵后與艾蒿一起蒸饃饃吃,口感清甜、柔糯。
9、面扇子
端午吃面扇子流行于甘肅、寧夏一帶。當地人把發面做成扇子形狀,有多層,每層撒上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形狀的花紋,再染上顏色,極為好看。
10、薄餅
閩南、溫州部分地區,端午節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用面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鍋上攤成形似圓月、薄如嬋娟的半透明餅,卷上炒熟的豆芽、瘦肉絲、香菇等餡料,做成筒狀食用,跟春卷做法相似。
11、綠豆糕
武漢、南京、蕪湖、西安等地端午這一天必定會吃綠豆糕?!案狻迸c“高”同音,寓意飛黃騰達,與端午粽子一起吃又有“高中”的意思,對于準備參考的學子來說是一個美好的祝愿。
12、五黃
“端午須當吃五黃,枇杷石首得新嘗。黃瓜好配黃梅子,更有雄黃燒酒香?!苯阋粠Ф宋绻澯谐浴拔妩S”的習俗。江南傳統中的端午五黃是指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和雄黃酒(雄黃有毒,現用黃酒替代)。
端午為什么要插艾
民諺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因此每至端午之際,老百姓常把插艾葉和菖蒲作為節日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葉插于門眉,懸于堂中以防蚊蟲,辟邪祛病。還會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稈枯后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艾葉在食用和藥用上的好處多的說不完。
在中國傳統里,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是端午節,而五月初五,也是道教的地臘日,祭“地臘”風俗,被認為是端午習俗的起源之一,臘,是古代漢族的一種祭祀儀式,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道教把全年分為五臘,稱“五臘日”,“五月五日為地臘,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道教逐漸深入中國人的生活當中,因此五月初五的地臘祭祀活動,融入成為端午節習俗并成為重要組成部分,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農歷五月是“陰陽爭”的一個特殊月份,五月天氣漸熱, 各種毒蟲紛紛出動,在衛生條件不好時癘疫常常發生,出于對入夏以后自然生態與心理生理所產生的各種變化,古人認為瘟鬼和五毒等不祥因素都是集中在五月初五這一氣候轉換較為顯著的時間出籠的。
早在北宋時,民間就流行端午畫天師符,明清基本上沿襲了這一傳統,每到端午節,“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鐘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人們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可見,明清時期粘貼天師符咒已經成為端午節的通例,甚至直到現在,江南一帶五月剛開始就在廳堂內張貼天師符、鐘馗捉鬼圖等,直到六月初一才取下。
在門上懸掛艾草、菖蒲,是端午節驅毒的另一種方法。在端午這一天,人們要到野外去光著腳踩踏青草,預防病痛,還要采集艾草,懸掛在門上,這樣既能借艾草的香氣辟毒,因為艾草煎湯洗浴能治某些皮膚病,而將干艾草點燃后其煙霧可以驅蚊蚋。除艾草之外,民間還有懸菖蒲的風俗,對于菖蒲的藥用功能,道書中說菖蒲是“水草之精英”,并詳細介紹了菖蒲的采摘、炮制、服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