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的前三年,比收入更重要的是鑄就偉人成功的勵志故事,物品上的每一次選擇都決定了未來。有一個工作3年的女孩問了我一個問題:“水湄姐,我大學同班同學,有一個人薪水已經快是我的兩倍了,怎么辦啊?”似乎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大學同學彼此都很熟悉,畢業后起薪也都差不多,但最后有一個人薪水很高,那個人甚至還是在大學時候成績不怎么好的,讓人怎么不焦慮啊?
我跟這個女孩講了三點。
工作前3年是一個選擇崗位的過程
工作前3年是一個選擇崗位的過程,就像我這種工作了十幾年的人,看看周圍的同學和朋友就會知道,其實很少人會在10年之后,還在做大學畢業時的那個崗位。我讀MBA就是一次最大的轉折。讀MBA之前,我是一個朝九晚五的公務員,讀MBA之后,我做了咨詢公司,做了NGO,然后還創業了。
很多人已經知道了,大學畢業選擇的工作不一定會與大學專業對口,但實際上,因為這個世界變化太快,所以你的第一次職業選擇不一定是最正確,最符合你的興趣和特長的。畢業前3年,可以通過實際的工作尋找自己真正有興趣的崗位和職業,如果能找到的話,你應該盡力去追求,因為你以后還有長達30多年的職業生涯。
當然,在尋找中,是一定會有成本的一些行業可能需要你付出更多時間或者學習新的技能,這個代價值得嗎?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工資不是線性增長
工資不是線性增長,有時候一次收入會抵得上所有損失。我有一個同學,她學校畢業之后回到了她老家的一家制造業工廠工作,但是她的薪水比我們的低。但沒想到她老板因為想擴大規模借高利貸資金鏈斷裂直接破產,她直接失業。她想再找份好工作,卻找不到,一氣之下跟老公創業。
幾個月后,她英語好,又負責外貿相關業務經常跑國外展會拿單子回來加工幾個來回公司就立穩腳跟,現在一年少說也有兩千萬利潤。這讓我們看到,不僅僅是當下的薪資水平,更要關注未來的發展潛力。
薪水是市場給你的
薪水也是市場給你的,而不是老板給你的。這句話可能有人理解錯了一點,你們以為你們自己的努力才決定著你們現在得到什么,但其實真的是市場需求決定著這一切。你可以跳槽換一份看起來更好的offer,但是如果新公司或行業不好,那么這次跳槽反而沒有意義。如果新公司提供期權激勵或者漲幅大,那么即使短期內收入減少,也許長遠來看風險更小、收益更大的機會正在等待你抓住。所以,我們要明白,每一份報酬背后的故事都是如此復雜,只要堅持不斷學習適應,就能在職場中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