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李宗盛,他曾經是上海的熟客,在2014年他的演唱會門票已然售罄。他不止一次說過:“希望大家不要叫我大哥。我知道年輕人的挫折、彷徨,看到他們的困惑,我會感慨這些就是年輕人的專利,我希望我的每一次演出就是大家從前聽到的最初的編曲。” 大叔今年五十有六,記得他曾拍拍胸脯對粉絲說,“老李是你哥們兒!”還有這次“自黑”叫自己大叔。他說,他渴望回到28年前,那個即使知道不會有成就,也能情真意切唱歌的狀態。
從戳淚點到展笑顏
1980年入行,到2015年即將在上海獻上“Jeep之夜——李宗盛2015既然青春留不住-還是做個大叔好!限定版上海演唱會”,李宗盛迎來了從藝的第三十五個年頭。上一輪巡演的時候,他起了個開放式命題叫“既然青春留不住”,看過演出的歌迷給接了句“不唱到哭不退場”。因為,李宗盛唱著“越過山丘,雖然已白了頭,喋喋不休,時不我予的哀愁”,和“但是天讓我遇見了你,我初次見你人群中獨自美麗”,還有“有人問我是與非,可是誰又真的關心誰”等歷經滄桑又戳心戳肺的詞曲唱哭了一桿熱血歌迷。那陣子,在微信、微博曬出哭紅雙眼的照成了李宗盛演唱會必備的“觀后感”。
甚至連李宗盛自己也唱到老淚縱橫,他一邊說著“我并不喜歡上海。”一邊用歌聲懷念起“在上海失去人生的好大一塊”,因為他和林憶蓮離婚前是住在上海的,“我花好多時間和這個城市和解,每次走在街道,都有思緒找我……”
雖然嘴上說著不喜歡,李宗盛還是頻頻來滬,也許就是“傷之切,愛之深”。此番返場,他調整了心態,不再想與紙巾作伴,大叔發話了:“既然青春留不住,是不是做個大叔好!”宣傳海報上,一身最簡單汗衫短褲外加夾腳拖鞋騎小摩托車,一臉笑容手比V形配小清新的照片風格活脫脫就是一個萌大叔。
大家都知道,大叔現在最熱衷的事是做琴,還開起了一家店叫吉他館。談及創業初衷時,他先是不忘調侃地問,“你們說50年后,你們還會不會記得我的歌?” “會!” “你們傻啊!”逗樂之后才接著,“希望百歲以后流行音樂史上,有這樣一個人:40歲之前做音樂、40歲以后做琴。”
匠心賦予琴
他慢悠悠削鉛筆,在數字化如此發達的情況下依然喜歡拿木頭鉛筆創作。在工作室里打磨吉他的零部件,說:“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我二十出頭入行三十年寫不到三百首歌算量少,但沒有太大的關聯。天分我有的是能耐住性子的天分。”
五十歲以后的階段,對于作為音樂人的責任已經結束開始回到“我”的階段。他開始忽略別人的情欲痛苦,只寫自我的作品。“自私”地寫《給自己的歌》《山丘》這樣的作品。“對50歲以后的創作充滿期待,還沒開始呢。”
就像廣告里的畫面一樣,即便是在制作吉他的過程中,這也是表達對世界觀點的一種方式。但吉他本身是一個為音樂服務的人物,而真正目的始終是音樂。而對于任何精工制作的人或物,最珍貴不可替代的是那個人字。這背后隱藏的是專注技藝對完美追求的手藝精神,因此寧愿這樣必須這樣一直這樣,要保留我們最珍貴引以為傲的一輩子總要讓一些善意執念推著往前,我們因此愿意去聽從內心安排。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可以安置光陰歲月其他的事情,就讓時間去評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