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數學不如學英語
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目標北大,只考上杭州師院;三年高考,一年數學成績1分,一年成績19分。大學畢業后,馬云當了6年半的英語老師。期間,他成立了杭州首家外文翻譯社,用業余時間接了一些外貿單位的翻譯活。馬云說,“我當年學英語,我沒有想到后來英文幫了我的大忙。所以,做任何事情只要你喜歡,只要你認為對的,就可以去做。如果你思考問題功利性很強的話,肯定會遇到麻煩的。”
互聯網本來就是“舶來品”,馬云流利的英語賦予他一張“國際通行證”,使得他有機會征服《福布斯》記者,早早登上了《福布斯》的封面;使得他可以結交楊致遠、孫正義甚至比爾克林頓這樣的人物;使得他可以穿梭在達沃斯論壇,讓大家記住阿里巴巴。
二、目標遠大高舉高打
雖然說馬云絕非天生麗質,但后天的“難自棄”讓他笑到現在。
1999年春天,阿里巴巴創辦之初,馬云向僅有的18名員工信誓旦旦:“我們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要進入全球網站排名的前十位。”
三、選對偶像不怕當粉絲
在今年的第二屆阿里巴巴網商大會上,馬云當著楊致遠的面,說其為“偶像”。確實,沒有楊致遠,馬 云的人生軌跡八成是要改寫。
四、口才與“精神控制法”
如果將馬 云 的精彩言論出版一本 “ 馬 云 語錄” ,相信并不是什么難事。
五: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讓天下沒有難做 的 生意 " 是 阿 里 巴 巴 所有業務 的 核 心 指導原則。
六:倒立
這個不僅僅是理論,而是阿里巴巴員工的一門必修課。
七:回避辦公室辦事靠團隊
為了打擊辦公室文化,阿里內部人員換崗頻繁,將西游記中的唐僧師徒作為一個平凡團隊進行分析。
八:武術
喜歡武術,讓 馬 云 結識金庸;有了金庸,有了西湖論劍和號召力。
九:變
擁抱變化,是阿里巴巴的一門重要課程。這也是為什么新浪被稱為老大而王志東應該成為盟主的一個原因。而對于變化,這個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斷地變。
通過以上九點,我們能夠看到,在追求夢想和實現成功時,不斷學習和適應新的環境是非常關鍵的一部分。在這樣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發揮出最大的潛力。而這,也正是 馬 云 成功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