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面,細雨綿綿,濕氣彌漫在每一個角落。家鄉的早春仿佛更為寒冷。在這樣的日子里,我總會想起過去為行動不便的爺爺奶奶準備的一碗熱騰騰的炒米或是布套包好的“湯婆子”。那時,一股暖意從手到腳傳來,讓我感受到了溫暖與關愛,這就是所謂的暖老溫貧。
記得寶釵過生日時,賈母被送去了一些甜食和熱鬧戲文,那無疑也是給了她一份溫馨;而劉姥姥回到家中,被大觀園里的姑娘們送去了一些青紗、繭綢、御田粳米和果點心,以及一百多兩銀子,那才真正地幫助了她度過難關。這也是一種暖老溫貧。
在這個社會中,有時候我們只需簡單地伸出援手,比如指引迷路的人或者購買小販剩余的蔬菜,讓他們早點回家。即使我們無法立即幫上忙,只能安慰幾句,也同樣是一種支持。此外,還有屠格涅夫遇見乞丐時的情景,他雖然沒有錢,但真誠地向乞丐道歉,這份真誠讓乞丐深受感動。
想到“暖老溫貧”這四個字,我常常會想到鄭板橋寫下的“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這不僅是對身體上的撫慰,更是對心靈上的安慰。盡管隔了三百年,我們仍然能從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他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悲憫之情。
最近觀看了一部專題片《板橋家書》,試圖再現那個場景。但遺憾的是,他們用爆米花代替了炒米。我解釋說清代乾隆年間并沒有爆米機,但工作人員找不到鐵鍋炒出的炒米。這讓我感到有些遺憾,因為小時候吃到的確實是用鐵鍋炸成焦黃色,每一次都帶著濃郁的香味,讓人忍不住要嚼嚼脆皮,再喝下那滾燙的水,是一種快樂而滿足的事。
最美味的是泡 炒 米中的溏心蛋,那是在開水里打入雞蛋后立刻取出,用半碗湯撒紅糖再一起享用,是一種奢侈但又美好的待遇,對于躲避寒冷的人來說,即便是一碗簡單的炊食,都已經充滿了感激之情。而如果能再加上兩顆溏心蛋,那就將成為世上最幸福的事情之一。此等暖老溫貧,不僅令人銘記終身,更讓人懷念那些曾經的小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