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也意味著降水、濕度等,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立秋節氣的活動及飲食禁忌,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立秋節氣活動
活動一:一起來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
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其實,西瓜、土豆、玉米,凡是秋天地里生長的農作物,都能拿來啃一啃、咬一咬。即表現了對酷暑已去的欣喜,也寄托了秋收的喜悅。成人可以和孩子準備秋天的食物(西瓜、橘子、山芋等)一起啃秋,感受立秋節氣的快樂。
活動二:懸秤稱人
清朝時,那時嘉興的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再將體重與立夏時的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叫“苦夏”。那時的人們認為,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貼秋膘”。成人可以在這天和孩子一起量體重,和立夏當天記錄的體重進行對比。
活動三:貼秋膘
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秋季,用味厚的食物補償苦夏的虧空,抵御即將到來的寒冬,俗稱“貼秋膘”。孩子年齡較小,消化能力較成人弱一些,且現在還在夏季的狀態中,不需要“大補”,成人可以在立秋這天帶著孩子來一點較清淡滋補類的“貼秋膘”,如粥類、湯品等,讓孩子通過美食了解節氣的美好祈愿。
活動四:一起來摸秋
“啃秋”之外,還有“摸秋”一說。相傳民間俗語,“八月半摸秋不算偷。”“摸秋”,有點兒真實版“偷菜”的意思。為了圖個好彩頭,丟了“秋”的人家從不叫罵,即便晚上“抓”到了“偷瓜賊”也多一笑而過。這一天晚上,無論男女,或獨自行動或成群結伴,到別人家的田地里“摸”些新鮮農作物。在有些地方,大人會讓小孩到別人家的田中摘取各種農作物。孩子“摸”來不同的蔬果,還代表著不同的寓意,而被“摸”的人家也代表著豐收。
現在沒有這樣的環境條件,而且這樣也不是很“可愛”,成人可以換著一種方式讓幼兒感受這個習俗,可以準備多種農作物,放在小箱子里或者放在籃子里用布蓋上,讓孩子摸一摸并猜一猜這是什么,讓孩子在游戲的過程中認識各種農作物,并體驗豐收的喜悅。
關于“摸秋”起源的傳說不少。其中一個頗為動人。元朝末年,淮河流域一支農民起義軍紀嚴明,從不侵犯農名財產。一次,起義軍在淮河流域露宿,深夜幾位戰士饑餓難忍,在菜譜中摘取一些瓜果充饑。主帥得知后想要嚴懲戰士,卻被百姓勸阻。為了給戰士開脫,百姓編造了一個“八月半摸秋不為偷”的說法,無心插柳,這一習俗便被保留了下來。
活動五:一起戴楸(qiu)葉
《東京夢華錄》中提到:“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那時,人們會在立秋將楸葉剪成各種形狀,或插于鬢角,或佩于胸前,據說這樣做可保一秋平安。這時,成人可以根據以前的習俗帶著孩子去體驗、去感受,如可帶著幼兒去戶外尋找楸葉,并編織佩戴,明白這些時令植物寄托著人們對自然的感知感悟。
如在周邊找不到楸葉,可以換種形式去探索。
都說一葉而知秋,但立秋時暑熱仍舊未全退去,不一定梧桐樹會落葉,但是夏日在這樣的時節里,可以帶著孩子去探索和認識不同植物的葉子,拓印小葉子、做葉子標本書簽、畫葉子筆記,都是不錯的親子游戲選擇。
活動六:一起制作曬秋食物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曬秋”的農俗也就在這份對豐收的期盼中慢慢形成,變為一道最亮麗的人文風景。秋天,農名們將自家種的農作物摘下,放入竹編盆中暴曬。紅的辣椒、黃的玉米、綠的豆角……色彩繽紛的蔬果形成一幅農家豐收的喜慶畫面,也是中國最鮮明的鄉土符號之一。
成人帶著孩子了解曬秋的由來和意義,并一起進行曬秋的藝術活動,如準備超輕黏土、軟陶等材料,一起捏出各種蔬菜水果等等,放在小編盆里,孩子們在這過程中既學到了知識,又創作了美工作品,一舉兩得。
活動七:一起玩豐收游戲
立秋節氣時,各地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秋忙會,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現在我們很少看到這樣的活動,孩子們也沒有辦法參與到其中,那么我們成人可以根據這個活動的形式進行關于慶豐收的游戲;
如:(1)搶收玉米戰:兩隊相同人數對面坐,兩人中間放一個玉米,教師帶幼兒說唱兒歌,當一首兒歌結束時或制定的詞語時,兩人同時搶拿眼前的玉米,先得者勝利。
(2)豐收大接力:幼兒分為人數相等的兩隊,雙腿分開彎腰,當聽到指令時開始往后一個接著一個遞玉米,教師示意時間結束后,清點各隊玉米的數量,多隊獲勝。
(3)將幼兒分為人數相等的各小組,并分發一定數量的玉米(根據幼兒能力而定),先剝完的小組獲勝。
活動八:一起捉泥鰍
同一個節氣但是不同地區都會有不同的習俗,無錫人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就是立秋這天會見立鰍。如果秋季有大風大雨,立秋這天稻田里的泥鰍就會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老無錫人都會抓一條泥鰍放在水里,預測這個秋天會不會有大風大雨。成人可以帶著孩子走到戶外中,去公園、池塘里找一找泥鰍,也可以和孩子自制一本《找蚯蚓記》,增添節氣的趣味。
活動九:立秋吃餃子
“民以食為天”,因此在飲食文化鼎盛的中國,很多風俗都與吃相關,而立秋在節氣中占據著一定的位置,立秋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習慣叫“搶秋膘”。我搶你碗里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關于吃餃子這件事情,我們現在還有好玩的說法:當你過節不知道吃什么時,吃餃子準沒錯,那在立秋這天帶著孩子一起包餃子,煮餃子、吃(搶)餃子吧,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讓孩子體驗自己勞動的果實,感受節氣的意義。
立秋飲食禁忌
1、立秋忌吃辛辣生冷的食物
秋天還應當少吃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等。也要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積蓄,凡是帶有辛香氣味的食物,都有散發的功用,因此提倡吃辛香氣味的食物如芹菜。另外,由于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飲食特別注意不要過于生冷,以免造成腸胃消化不良,發生各種消化道疾患。
2、立秋忌吃過燥的食物
中醫學認為,苦燥之品易傷津耗氣。秋季燥邪當令,肺為嬌臟,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復發或逐漸加重。所以,秋令飲食養生應忌過燥的食物,比如一些煎炸類食物。另外,為迎接冬季的到來,人體內還會儲存御寒的脂肪。因此,熱量的攝取大于散發,稍不小心,體重就增加,所以肥胖者秋季更應注意減肥,應多吃低熱量的減肥食品,如紅豆、蘿卜、竹筍、薏米、海帶、蘑菇等。
3、立秋忌吃油膩、煎炸的食物
油膩煎炸的食物不易消化,積聚在胃中,加重體內積滯的熱氣,不利于潤燥,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常在秋季復發或加重,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4、立秋忌吃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大部分在秋季成熟,但同時也是帶最多囊蚴的時節,這時生吃水生植物易受其感染,導致腸黏膜發炎、出血、水腫、潰瘍、腹瀉、食欲不振,兒童臉部浮腫、發育遲滯、智力減退等現象,嚴重者甚至因衰竭或虛脫導致死亡。
立秋養生食譜
1、家常蒸茄子
原料:醬汁(生抽、老抽、豆瓣醬加清水拌勻),蔥花、油適量。
做法:茄子洗凈,切塊,放在盤子里碼好,蒸鍋加水大火燒開后,將茄子連盤放入,蒸熟(約15分鐘左右,視茄塊大小而定),熱鍋放油,把蔥花爆香,倒入拌勻的醬汁煮開,關火將煮開的醬汁澆到蒸好的茄子上即可食用。
2、油菜燒豆腐
原料:油菜100克,豆腐1塊,紅椒1個,蔥、姜、蒜、油、鹽少許。
做法:豆腐搗碎,油菜洗凈切成末,蔥、姜、蒜切成末,紅椒切成小丁備用。鍋燒熱放少許油,油燒熱下蔥、姜、蒜末爆香,倒入豆腐泥翻炒3分鐘左右,加油菜末及紅椒丁繼續翻炒均勻,加適量鹽即可出鍋。
3、粉蒸肉
原料:豬五花肉400克,炒熟的米粉100克,醬油、胡椒粉、姜水(浸泡姜末的水)、料酒、油、香菜適量。
做法:五花肉切成薄片,用油、醬油、姜水、胡椒粉、料酒、大米粉拌勻,放入碗中。蒸鍋內加水大火燒開,將裝好米粉肉的碗放入蒸籠,上屜用大火蒸60分鐘至熟透,取出后翻扣在盤中,撒上香菜裝飾即可食用。
4、赤小豆薏米粥
原料:赤小豆50克,薏米100克,蓮子30克,百合2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赤小豆、薏米、蓮子、百合洗凈后用清水浸泡1小時。大火把上述原料燒開10分鐘后,加蓋燜1個小時。再次把湯燒開,然后加入冰糖,轉小火煮20分鐘后熄火,再燜30——60分鐘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