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蓀老師的友情如同久醞釀的美酒,年歲漸長,香氣愈濃。我們雖未能頻繁相聚,但那份深厚的情誼,如同永城的名產——酂城糟魚,一經品嘗,便難以忘懷。在文學的征途上,我曾仰慕他的才華與學識,而他不僅成為了我的導師,也是我的摯友。盡管彼此間隔著千山萬水,卻能在電話里共享節日之喜,彼此心靈相通。
2012年,當我將散文集付梓時,他異常興奮,不僅為我題寫了書名,更是用親筆書寫增添了作品的光彩。而在2015年,我出版了三卷歷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風情永城》,他即便患有眼疾,也堅持為其作序,傾注了無盡的情懷。
孫老師對待朋友和學生一樣關愛備至,他的一次邀請就像杜甫詩中的“今夕復何夕”,讓我感受到了人生的況味。一段時間過去,我們再次相見,那種親切與熱望,讓時間仿佛飛逝。他送給我一幅書法作品,以唐代詩人杜荀鶴的話來形容:“就船買得魚偏美,踏雪沽來酒倍香。”這句話勝過千言萬語地表達了我們的默契。
后來,他被邀創作《永城賦》,雖然身處病痛之中,但他抱病工作,用600多字勾勒出膾炙人口的文章,并且親手書寫好贈予故鄉,這份赤子情懷躍然紙上。他還應允題匾“太丘書院”,展現了一顆既謙遜又不失大志的人生態度。
直到紅日西墜,我們依依不舍地道別。我想起古詩:“山竹繞茅舍,庭中有寒泉。西邊雙石峰,引望堪忘年。”孫蓀老師就是那個讓人回憶往昔、感動心靈的人。他的友情如酒,無論走到哪里,都會帶給人深刻而溫暖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