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爺爺的味道:紅燒蹄髈與鄉間的傳承
記得去年秋天,我踏上了前往水鄉周莊的旅程。那里的每一家店鋪都展示著金黃色的“萬三蹄”(紅燒蹄髈),它們就像親切的老朋友,引起了我對童年的回憶。我的爺爺是一位在鄉間頗有名氣的廚子,無論是喜事還是悲事,他總是被請來掌勺。他的菜肴以濃油赤醬著稱,深受當地人的喜愛。他擅長烹飪油炸肉丸、糖醋排骨和紅燒羊肉,但最讓我懷念的是他那爐香四溢的紅燒蹄髈。
小時候,我們很少能吃上葷腥菜,只有偶爾撈幾塊豆腐或炒一盤豆芽,那些簡單卻充滿快樂的小物件,就能讓我們興奮不已。我自小就喜歡吃,而且還會自己動手嘗試烹飪,這一切都是受到爺爺影響的結果。在那個淳樸而熱情的地方,每一次大型聚會都會請很多人進門,用“流水席”的方式款待賓客。最忙碌的地方就是廚房,那里彌漫著油煙和美食香氣,爺爺揮舞鍋鏟,額頭上沁下汗珠;端盤送菜的人們穿梭不息;火焰映照在忙碌的人臉上。
雖然我常跟隨爺爺去其他地方幫忙,但真正學習如何做好紅燒蹄髈,卻是在自家的廚房中。我看著案板上的那只大蹄髈,它已經被處理干凈了,小心翼翼地切成了幾道花刀,以便入味。然后,在大鐵鍋中倒入黃澄澄的菜籽油,將冰糖慢慢熬成深色,再放入蹄髈、醬油、料酒、醋及食鹽,以及蔥段、姜塊和紅辣椒,以及包裹著各種香料的小布袋,大火煮兩小時后轉小火燜一個多小時。這就是我們家族傳統中的“發財肉”。
我們的年夜飯通常在下午開始,當晚早點兒結束時,就輪到放炮仗爭取彩頭。而這次,我終于能夠品嘗到那些熟透又鮮嫩無比的大片肉塊,一口接一口,不禁感慨良多。盡管最后才輪到我用筷子,但是剩下的骨棒卻總是歸我啃咬,讓我盡情享受那份難得的情趣。
時間似乎過得飛快,每十年一次忌日,我們就會回到故土,與親朋好友相聚,共敘往事。在前年的十周年忌日,當大家提起爸爸做出的美食時,我決定繼承這份家風,將來每逢佳節,便要自己動手制作這個經典菜肴。不僅如此,他們也希望年輕的一代盡早學習并傳承這些寶貴的手藝,因為只有這樣,這些珍貴的心靈遺產才能永遠活下去。
工作之余,即使生活節奏加快,我依舊會尋找機會回到山村老家,用悠閑愜意的心態去制作這種需要耐心等待才能完善至極致的大餐。當看到家人滿意地點頭贊賞的時候,我才感到真正體驗到了那種寧靜而幸福的人生狀態,是一種讓內心豐盂而歡愉的人生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