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如
1995年下海創業,7年后成為中國第一的充電電池制造商;
2003年進軍汽車行業,6年后登上中國首富的寶座。
這是王傳福創造的傳奇。他身上的那種韌勁和狂性,成就了營收千億的制造王國。
王傳福是真正的草根出身,父母撒手人寰,哥哥王傳方挑起家庭重擔,經濟拮據。這些苦難磨礪了王傳福堅韌的意志,他努力讀書,考上了中南礦冶學院,跳出農門。
大學期間,王傳福一心撲到學業上,成績名列前茅。之后,他進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讀研,參與動力電池相關項目的研究,為日后創業打下堅實基礎。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大哥大紅極一時,王傳福判斷未來電池行業大有可為,決定下海創業。1995年,“比亞迪”應運而生。
在原料上,他和供應商共同制定方案,降低成本,比如提高國產鈷的品質,以代替昂貴的進口鈷;在生產上,他堅持自主研發,將所有的工序進行拆解,每一道工序都由人工完成。
這種對于技術的癡狂,對于品質的執著,讓比亞迪電池迅速占領市場。2003年,比亞迪就成為國內第一、全球第二大手機電池制造商。
然而,王傳福的野心不止于此,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進軍汽車行業。
王傳福要造車的消息,很快遭到各界的嘲笑和質疑,但是他不為所動,“我干這件事是堅定不移的。”
萬事開頭難,剛開始由于缺乏經驗,王傳福交了不少學費。他曾斥巨資請日本企業開了模具,后因不符合市場審美而全部砸掉,損失上億。
為了突破技術難關,王傳福一口氣買了50多輛豐田、寶馬、大眾等汽車來拆解,然后對零件進行測量、分解、檢測,由此造出了第一輛比亞迪汽車。
盡管初期飽受“山寨”爭議,但是王傳福不管不顧,繼續深入專研,于2007年在傳統內燃機動力技術上取得了三項突破,“渦輪增壓、雙離合變速、缸內直噴”,比亞迪一舉擠進民營汽車前3強。
短短4年就在汽車行業占據領先地位,王傳福吸引了“股神”巴菲特的目光。2008年,巴菲特入股比亞迪,轟動業界。2009年,王傳福以350億元的身價問鼎中國首富。
不難發現,王傳福的成功源于他的那種韌勁和狂性,而他也將這種精神澆筑到企業管理當中。
作為比亞迪的掌舵者,王傳福有著過人的膽識和謀略,公司的每一個重大決策都由他拍板,“我的決策有98%以上都是正確的吧。”
他實行簡單明了的垂直管理,研發中心和市場部這兩個部門直接由王傳福負責,避免中間層產生的信息傳達失誤,即“非復印式管理。”
“如果意見一層層地下達,就像一張第五次被復印的紙,等信息傳達到他時,已經和原來的意思大相徑庭了”。
與此同時,對于生產工藝,王傳福嚴格把控。不同于其他以管理為主的企業家,王傳福是一位技術型企業家,他會親自查看每個工藝的改造、每個項目的設計,精益求精。
而在用人方面,王傳福堅持“重用大學生”的原則,自己培養工程師。他認為,對于工程師,要使其產生文化認同,追隨企業理念,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比亞迪2017年財報顯示,比亞迪2017年營業收入高達1059.15億元。現在,王傳福正朝著更宏偉的目標奔跑:在2025年實現萬億元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