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隆:從卡車司機到阿凡達導演
【編者按】從卡車司機到阿凡達導演,卡梅隆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一部偉大的勵志電影作品,更值得讓我們學習的是他那為了實現長達32年之久夢想的精神。其實,我們也可以創造出屬于自己心中的那個“阿凡達”。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在創造了全球票房18億美元的《泰坦尼克號》之后,銷聲匿跡,十余年后,攜《阿凡達》歸來,成為電影市場的又一枚重磅**。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卡梅隆的阿凡達之夢,開始于32年前……
卡車司機的星戰夢
1977年,22歲的卡車司機詹姆斯·卡梅隆和一個朋友去看《星球大戰》——朋友陶醉于電影之中不能自拔,卡梅隆卻在離開影院之后準備打拳擊發泄一下。他大學輟學,整天在南加利福尼亞奧蘭治縣開車運送校餐。但在閑暇的時候,他繪制小模型,還寫科幻小說——那些發生在遙遠星系的故事。可現在,卡梅隆面臨一個令人泄氣的現實:他幻想的世界已經被盧卡斯(Lucas,《星球大戰》導演)帶進了人們的生活……
于是,他買了些廉價的攝影器材,試圖還原盧卡斯的拍攝過程。他在家中的客廳打出刺眼的明亮光線,讓攝像機沿一條軌道滾動來演練攝影,但這一切都令他的妻子怒不可遏。他常常整天逡巡于南加州大學圖書館,閱讀所有與特效有關的書籍。他變得,用他自己的話說,“徹底癡迷”。
他說服了一群當地牙醫,投資2萬美元,制作卡梅隆版的《星球大戰》。他伙同一個朋友,寫了一本名為《世代交替》的劇本,把錢都用在了一個12分鐘的片斷上——外星機器人和一個操縱大量骷髏的女人之間的打斗場景(那些骷髏戰士可是卡梅隆小心翼翼、親手裝配出的模型!)。
他原計劃利用這段剪輯贏得攝影棚,然后拍出全長影片。可是,在好萊塢兜售了好幾個月,他卻空手而歸,不得已將叫板盧卡斯的野心暫時擱置。無奈之下,卡梅隆只好努力去做一些有價值的事:在B級片之王羅杰·科曼手下打工,受雇為電影《世紀爭霸戰》打造微縮太空飛船。他用自己的方式日漸上位,后來成為科曼旗下的虛擬視覺效果專家之一。1981年,他登上導演寶座,監制恐怖片——《食人魚II:繁殖》。
一天夜里,開完《食人魚》的編輯會后,卡梅隆發著高燒睡著了,他夢見自己看見一個機器人張牙舞爪地走向一個驚恐的女人,夢境定格于此。其后一年里,卡梅隆以這個夢中場景為基礎,完成了一個劇本。
這故事編得相當令人信服,一家**融資公司被徹底說服了,出資讓其執導此片。1984年,這部影片上映,一舉奠定了主演阿諾德·施瓦辛格的巨星地位,這就是《終結者》,也是卡梅隆成為頂級大導演的開始。
接下來的10年里,卡梅隆執導了一系列驚人之作,包括《異形》、《深淵》、《終結者2:末日審判》,以及《真實的謊言》。這些影片全球票房收入達11億美元,為卡梅隆帶來了足夠影響力,使他重燃打造星際史詩的夢想。
1995年,他寫了一部長達82頁的劇本,講述當地球淪為暗淡荒原后,一名癱瘓士兵去一個遙遠的星球執行任務的故事。那個被稱作潘多拉的外星世界由納美人(Na’vi)組成,這種性情狂暴的類人族有著藍色的皮膚,長著貓臉,拖著爬行動物一樣的尾巴,身高10英尺。潘多拉星球的大氣層對人體有毒害,所以人類科學家們打造出一種經過基因改造的納美人,也就是現在人們所熟知的新物種——阿凡達。阿凡達具有人類意識,并且可以接受遠程控制。
卡麥隆認為《阿凡達》將是他再度問鼎之作。
阿凡達之夢被泰坦尼克撞沉
“拍攝《泰坦尼克號》時,我們一直都在估算,可能會虧多少”,而如今回看它那夢幻般的票房收入時,人們很容易忘記,這部片子曾一度被預言為票房毒藥。拍攝費用比預算資金——1億美元,整整翻了一番,號稱有史以來最昂貴的影片。影片的主要贊助人,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20th Century Fox),也向卡梅隆施壓,要求壓縮成本。
于是,卡梅隆承諾放棄全部導演費用和利潤分成,以此來控制成本。他還在編輯臺上放了一枚剃須刀片,上面貼著一張便簽:影片成功,方能使用。“我只知道我拍了一部耗資2億美元的愛情大片,而結局是幾乎所有人喪生,我究竟在干什么?”他私下里對朋友說,“我也許不得不從新開始我的職業生涯。”
當時,好萊塢業內雜志Variety稱其為“電影史上最大的豪賭”,并質疑福克斯公司能否收回成本。“每個人都認為這個片子要遭遇毀滅性的失敗,”雷·圣基尼(Rae Sanchini)卡梅隆制作公司的前任董事長說。
然而,《泰坦尼克號》奇跡般躲過了冰山,憑借全球票房收入18億美元,成為全球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我們一下子從谷底躍至頂峰,”圣基尼說,“突如其來的成功,我們每個人都有點不知所措,對吉姆來說更甚,他身心俱疲。”
正好這時,福克斯公司因為《泰坦尼克號》給他開了一張據說7500多萬美元的支票。有了這筆錢,他余生不去工作,都夠花。“正是這筆錢”,卡梅隆說,“我可以隨心所欲玩了。”
游戲人間就是不拍《阿凡達》
且看這之后的年月卡梅隆都在干嘛。
密克羅尼西亞,潛伏在二戰時期遺留下來的深水**附近,不是鬧著玩,**都裝滿了**。2000年夏,他包了一艘80英尺長的輪船,帶上一群工作伙伴,潛入沉沒的日本戰艦。文森特·佩斯(Vincent Pace),水下攝影專家,曾參與《泰坦尼克號》和《深淵》的拍攝,他帶上了所有的設備,期待拍攝到高清畫面,但很快發現,卡梅隆有新的想法。
當他們瀏覽水下拍攝的鏡頭時,卡梅隆突然問佩斯:我們可以不可以制造一種高清晰攝像設備,同時可以播放2D圖像和3D圖像呢?佩斯無法肯定,畢竟他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他了解觀看傳統3D電影的眼鏡。眾所周知,這種眼鏡用起來非常不方便,而且如果放映機沒有校準好,看久了會頭痛。卡梅隆相信一定有辦法改變,他其實是想談談他對下一代攝像機的構想:便攜帶,數字化,高清晰,3D成像。
發明這種攝像機絕非易事,但卡梅隆想制作一部能真正讓觀眾身臨其境的3D影片,既然沒有理想的3D像機,那就必須設計一個符合要求的攝像機。所以,他邀請佩斯參與太平洋水下歷險,借機了解水下攝像機對3D相機是否有幫助。佩斯認為這個主意很有趣,也同意參與新型相機的研發。“那次水下之旅,吉姆目標明確,非常好玩,但與我而言,真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佩斯說。
兩個月后,卡梅隆為佩斯買了一張從洛杉磯到東京的頭等艙機票,約17000美元。他們很快就來到索尼高清晰相機部,和工程師面對面交流。佩斯主要是幫助卡梅隆說服索尼工程師,對傳統的約重450磅的3D攝像機進行分離改造,改進至僅重50磅,雙鏡頭成像的,這樣攝影師也會輕松許多。
索尼同意建一條新的生產線,不過需要卡梅隆他們提供原型,佩斯著手研發。三個月后,新攝像機弄出來了,攝像機實驗效果不錯,3D成像準確,即使長時間播放,也沒有頭痛之虞。佩斯以為卡梅隆就此開拍《阿凡達》了。可沒想到,這位大導演又帶著他的新式武器潛入海底2。3英里處,拍攝泰坦尼克號殘骸的三維圖像。
卡梅隆一句話,3D影院增加3000家
卡梅隆當然不是那種把事情弄得一團糟的人,他想拍《阿凡達》,一部真正的數字3D影片。遺憾的是,影院不愿意采用這種技術,因為每個影院約要投資10萬美元進行設備更新,而說服他們的最好辦法是,讓他們看到高清三維立體影片帶來的票房收益。
于是,卡梅隆決定讓其他大導演先試試他的新家伙。第一部影片是羅伯特·雷德里格斯(Robert Rodriguez)執導的《特工小子》。雖然觀看影片時,還要戴上老式的眼鏡,但是卡梅隆只是希望借此證明立體電影有市場需求,從而刺激影院業主投資下一代放映系統。2003年夏,《特工小子》全球票房收入達2億美元,但說到投資新設備,影院還是有些猶豫。
卡梅隆決定親自和影院業主談談。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