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平日里,一直很想看《帝國的毀滅》這部電影,今天終于有幸在網上搜索到了這部影片,便也興致勃勃地看了起來。
在當我看完電影最后一秒時,我便已經被導演的大膽所吸引——影片的主人公——希特勒,完全以一個“人”的形態展現在觀眾眼前,他不再是人們普遍心目中狂妄的惡魔,而是一個正常的人,他會哭泣、會傷心,他在生命中的最后十天里,也不忘圓了情婦愛娃,被人們稱為“希特勒夫人”的愿望,在生命中的最后十天里,他昔日忠誠的伙伴都背信棄義,離他遠去。但士兵們依然被他們的元首所著魔,奮不顧身。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開頭的場景——征召希特勒的秘書:夜晚,士兵們領著從德國各地招來的合適人選進入“狼巢”,她們端坐在屋內,等待元首的到來。這時,門打開了,元首走了出來,他彎著背,逐一向女孩們詢問出生地,顯然,他對其中一位來自慕尼黑的女孩深感興趣,因為慕尼黑是他人生輝煌的起點,沒有慕尼黑,就沒有他現在的一切。女孩叫特勞德爾容格,希特勒把她領進內屋。希特勒請她打字,打出他所朗讀的稿子,可隨著元首語速的加快,年輕的她無法跟上,打錯了許多字,在一聲嘆氣后,她放棄了,放棄了成為希特勒女秘書的愿望,但這位受人尊敬的元首卻慢慢走來,微笑著說道;“讓我們再來一遍,好嗎?”,容格笑著點了點頭,最終,她被錄取了。
顯然,這已經違背了我們的邏輯,一位撒旦,在這位女孩糟糕的表現下,竟然不會咆哮著發怒,加之侮辱,但顯然這是真實的,可為什么人們會出現這種想法?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我們心目中的希特勒已經從一個人,成為了一個邪惡的化身與代指:他是人間撒旦。可事實 卻給了我們當頭一棒,據希特勒的秘書容格回憶:,希特勒是個有教養、受人尊敬,做事斯斯文文的領袖。當她做錯了什么事,希特勒總能寬大為懷,所以,直到希特勒自殺,容格對他始終心存敬意;他還是一個素食主義者,他從不飲酒,好女色;他還是一個對狗有著深情厚誼的人;當與情人愛娃布勞恩結婚前,他還當眾吻了她。他還多少有些多愁善感,他不讓別人在他的辦公室里放花,因為花會凋謝,他不喜歡看到死去的東西。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希特勒失敗了,他真實的一面也隨著人們的謾罵所掩埋,但也許真正的原因是在他被人們不愿接受而扭曲下,最后被人們隨意的在他身上涂滿紅粉胭脂后所改變的。
【第2篇】
帝國的毀滅這個電影,是我在網上看到《元首的憤怒》搞笑視頻,找到的。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希特勒人生最后的十二天,從蘇軍總攻柏林,到希特勒自殺后德國投降。
影片的一開始,是1945年3月20日,希特勒56歲的生日,那時蘇軍250萬人的兵力進入德境。德軍只有約100萬人死守柏林,所有政府部門和軍事部門都開始撤走,希特勒堅持不肯撤走, 希特勒對自己生命作出了決定,同時也放棄了他追隨者的生命。當他的部下提醒他想想人民的時候,他卻說:“如果我的人民不能忍受這種折磨,我不會為他們流一滴眼淚。”戈培爾夫人哀求他離開柏林時,他說出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明天,我將被上百萬人詛咒,那又有什么呢?”最終選擇“權力意志”的希特勒,已經放棄了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生命。但似乎此時已“走火入魔”的希特勒卻得到了一絲的清醒:走到這一步,自己也必須承擔由他一手策劃的戰爭悲劇的后果。當蘇軍兵臨城下時,希特勒選擇了和妻子自殺,當希特勒自殺后德國開始投降,但有很多軍官都跟希特勒一樣,選擇了自殺。但是讓我最不能忍受的是戈培爾夫人把迷藥說成治療地堡里潮濕引起生病的藥,讓小孩喝,在孩子們睡著后她又把毒藥塞到孩子們的嘴里,雖然這些孩子都是納粹高官的孩子,但都是可以無罪釋放的,而且這些孩子里面還有她的女兒,看到這里,我是無法相信天底下還有這樣狠毒的母親。